孔子不批判管仲相桓,也讚賞伯夷叔齊,怎麼看待孔子這種對氣節看似矛盾的論述?

時間 2021-06-03 16:02:21

1樓:天上有天

孔子罵人的話,儒學大師和經學家們解讀成誇讚,這才是問題。

《論語·.憲問》記載: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乙個齊侯加士,一匡天下。孔子會贊成嗎?怎麼能像匹夫匹婦諒解他(管仲),自甘墮落而不自知呢?

經學家是這麼解讀的:如果沒有管仲啊,我就得披散著頭髮,衣襟左穿了。

《論語·八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管仲若知禮,誰還能不知禮呢?反向理解就是說,管仲大壞禮。

《憲問》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是個人。

《論語》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其斯之謂與?」

論語裡並沒有提到周粟。

熊正則《沈江》

紂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呂望。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幹之丘壟。

賢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明法令而修理兮,蘭芷幽而有芳。

苦眾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

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世俗更而變化兮,伯夷餓於首相。獨廉潔而不容兮,叔齊久而逾明。

浮雲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

從沉江可知,伯夷因讒言被紂王流放到首陽,選擇絕食自盡。但是叔齊自盡,未必是以絕食的方式。

由於《論語》是漢代編輯的,懷疑《論語》關於「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的記載有問題。

所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於首陽,系偽史。

孔子說要「既往不咎」,那為什麼責備宰我?嫌棄管仲?等其他人或事?

哈維 這些都是集中說的管理中反饋的及時性。成功的管理是有一套成熟的及時檢查和反饋計畫的。成事 遂事 既往,已經不能改變,就不要糾結了。這是對於過了反饋時機的事的正確態度。顏回偷粥,當然要及時批評,防止以後偷粥,顏回反饋是粥裡進灰了,這是反饋的最佳時機,如果過了這個時機反而會不斷放大疑心。企業有一套完...

大乘佛教批判小乘不究竟,此批判是否立得住?

離即離非 按照南傳佛教或者原始佛教 自稱 的部分修行者的說法,阿羅漢就是修行的最高果位。按此說法,阿羅漢應該與佛的能力是一模一樣的,除非阿羅漢也分級別,一級阿羅漢 二級阿羅漢等等,顯然在南傳與原始佛教的語境裡是不成立的,即所有阿羅漢的水準是一模一樣且與佛相同的。那麼,在如上前提下,以及另乙個公認的佛...

管仲殺姜小白(少年齊桓公)的時候為什麼不補刀 確定對方身亡?

管仲為謀士,幹這種刺殺事畢竟不熟練,且公子小白裝死,把鮑書牙都騙住了,何況遠處的管仲。他以為小白中箭死了,本身又沒有武將的補刀意識。 乙隻吃瓜群眾啦啦啦 首先管仲應該是脫離大軍率小隊兵力想要搞乙個奇襲來擊殺公子小白,而大部隊在保護公子糾,所以莒國護送公子小白的軍隊是要數倍於管仲帶的小隊魯軍的,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