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能從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角度來解釋下意思嗎?

時間 2021-05-10 15:35:01

1樓:Mr hongyu

這裡的心說的是心獲得了自在,這心是自在本心,是能照見而不為根塵識雜染的心。心就獲得了自由,沒有了障礙,不再跟隨塵緣的染著稱之不踰矩。

在生活中就是無所住心,不住於念頭不住於塵相,這就是不踰矩;心就獲得了自在寧靜。

2樓:樂活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前面的「七十而從心所欲」,而在於後半部分的「不踰矩」

不踰矩在現代就很好理解,不違法亂紀,不違背公序良俗,就算是不踰矩了但是再加上從心所欲就不一樣了,一般人慾望強烈,從心所欲了那還不是想到哪搞到哪,一切都會亂了套的

不過話說在古代乙個七十歲的老人應該也沒什麼慾望了吧,半個身子已經進土了,這可能也是使其更容易做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原因之一了吧

3樓:名既非名是名名

這不就是我們心心念的自由嗎?隨心所欲與守規矩是對立統一的。世人皆知對立,鮮知統一。

二千多年前,七十歲的仲尼才達到統一的境界。二千多年後,有更多人知統一了。更多人對孔子感興趣,這難道不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嗎?

4樓:王樂平

你喜歡錢,於是你努力去掙錢。假設你暫時沒有掙到,有一天你在路上撿到1000萬,但是你想也不想的把它交給了警察,然後繼續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掙錢;不會因為發財而牛氣沖天,也不因無錢而自慚形穢,面對有錢人你不卑不亢,面對窮人你甚至還力所能及的幫一把。恭喜你,你在錢的面前,實現了自由,實現了從心所欲不踰矩。

你喜歡女人,自己也有老婆;有一天你遇到乙個夢中情人似的女人,她也喜歡你,而你老婆已經黃臉婆了。假如你老婆對你見利忘義,於是你離婚了;假如你老婆對你情真意切,最難的時候支援你,最苦的時候不離不棄,於是你只和夢中情人做了普通朋友。恭喜你,你在女人面前,實現了自由,實現了從心所欲不踰矩。

實現了從心所欲不踰矩的人,再不受世間各種苦累的束縛,是世間行走的規則,是活的聖人,他的天空永遠蔚藍,他的世界永遠快樂,因為他是徹底自由的。

世人難以做到永遠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也是70歲以後才做到,但是世人可以做一天從心所欲不踰矩,可以做到這個星期從心所欲不踰矩,做到一天,就能體會到一天的快樂,做到一月,你就是那乙個月的聖人。

5樓:心問

應該是說已經熟知人情世故,知道了規則章法,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行為模式,隨便怎麼做都不會違背那些要求吧。用科學點的方法說就是條件反射,對各種刺激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能反射性的自然應對,所以可以從心所欲,不越規則。實驗化就是將魚養在魚缸裡,時間長了放進海浬也不會遊出魚缸的範圍。

更何況還在魚缸裡

6樓:花開彼岸天

你出生開始就是呼吸方面從心所欲不踰矩了

五歲的時候,走路方面也達到了

十歲的時候,跑步也可以了

十五歲,母語

但從起心動念、為人處世、為善去惡方面,連孔子都是七十歲才做到。

7樓:木事

古時但凡能讀書的可以稱為士,到七十歲對於世俗人情,法令會非常熟悉了解,加上對生老病死的深切體悟,幹什麼事情都應該游刃有餘,從容不迫。

現在我們三十歲大概就應該如此了,時間加速,生命濃縮。

8樓:梨花

這句話是孔子對七十歲時自己思想境界的描述,雖然孔子是個遵節守禮的人,但他直到七十歲才能順其自然的遵節守禮。而不是為了遵守禮節,去遵守禮節。如比排隊的行為,有的人是因為不得不排隊而去排隊,但也有一些人雖然根本不去想為什麼要排隊,但到該排隊,該遵守秩序的時候,會自然而然,潛意識地執行了遵守社會秩序的行為。

這便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將規矩化於無形的至高思想境界。

9樓:東林赤心木

球星在球場上踢球從心所欲而不犯規。不踰矩即守規矩。守規矩守到從心所欲的程度,是規矩已然化為腳步、動作,收放自如,心中無規矩而規矩得守,腳下無招式而招式迭出。

10樓:夏天的夜有點涼

今年無意間看到這句話,簡直驚為天人,至此,我終於知道孔子為什麼會稱為聖人了。從心所欲,不踰矩。不踰矩,是前提,不要隨便去突破已現有的規則,如果規則不合理,可以進行博弈,而改變。

什麼是不合理的規則?不合理的規則是指不符合人實現其有意義的價值的限制。

之後就是「從心所欲」了,和陸王心學差不多,和「致良知」其實就是乙個概念

11樓:多普大

那時候基本很難活到70,老孔沒想過自己到那歲數該是什麼境界。所以就說能活的到70就想幹啥幹啥唄,不算你逾越規矩。擱現在也差不多這意思。

12樓:坦克

這個問題我來試一下哈!

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整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在不同年齡階段達到的一種境界的總結。只屬於孔子獨有,有些人認為這是普遍規律,人到三十自然就立了,這是不對了,有的人終生也不會立。

緣何能做到「從心所欲不踰矩」,根本原因在於「志於學」,什麼志?學什麼?

根據對論語的理解,我們可以初步膚淺地理解這個「志」就是做周公那樣的人,這個學,也是學習堯、舜、禹、湯、文王、周公傳承下來的大道。

有了志向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前進的動力,知識、能力、品德等等就會逐漸增長,有句話不是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正因如此,孔子在30歲左右,在學識、品德方面就得到了社會認可,表現之一,就是孔子的兒子孔鯉出生,魯國國君送鯉魚給孔子,還讓孔子參政議政,這就是三十而立。

同樣,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都是孔子在向他心中的那個目標不斷前進時,逐漸達到的人生高度。直到七十歲左右的時候,孔子已經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有多高,沒有參考物,不好說,也可能就是佛教所謂的大乘淨界,也可能就是道教所謂的天人合一境界,不過孔子自己的描述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簡單理解,就是說話、起居、舉手投足,都能依存自己的本心,但是卻不會違背任何禮數。從論語中,其實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孔子每句話、每個動作,你就覺得放在那個環境下、面對那個人,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合情合理,與天地萬物無不和諧。

用孟子的話,可以行則行,可以止則止,孔子,聖之時也。

所以,孔子真的是聖人,聖人,就是天人合一的人。

即使是去聖乃得孔子,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孔子是毛病很少,犯錯很少的人。想想我們自己吧,沒有一天不犯錯,不說錯話,做錯事的。

一般人到70歲的時候,能達到不惑就已經了不起了,想想某人吧,70歲的時候,娶了乙個什麼樣的老婆、發了乙個什麼樣的革命,惑得一塌糊塗,相比之下,就知道為何孔子能成為乙個高山仰止般的人。不是聖人,還能是什麼?

13樓:zhangjg

以下是我的思考:

首先我們要思考, 規矩是人生自由的桎梏嗎? 不是, 因為規矩是世界執行的規律. 規律可以改變?

可以改變的不是規律,而是規則, 規則是人為制定的.不是隨意制定的, 有跡可循的法則才是規律. 一切可以改變的都不是規律, 你看到的貌似規律性的東西, 但是又在改變的不過是規律在一定條件下的表象, 如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規則.

所以規矩不可改變,所以改變的只能是人心. 所以不是規矩的表現--- --- 規則 --- --- 在桎梏人心, 因為人只能遵守規律, 利用規律. 而且從來也沒有人會因為規律的存在而被桎梏, 有人因為不到十五月亮不圓而苦惱嗎?

我估計沒有, 因為知道那是自討苦吃.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不自由呢? 是人心在嘗試改變不可改變的規矩, 從而處處碰壁, 頭破血流, 這件事讓人覺得不自由.

這是不是說, 我們不可改變不合理的規則? 否, 規則是可以改變的, 但是要改變規則, 就需要你對規矩把握, 比制定你想要改變的當前的這個規則的人, 還要了解背後的概率, 你才能有可能改變這個規則.

如果你正真的體會到了規矩的實質, 掌握了規矩, 你的心就會按照規律來指導你去做你想作的事, 按規律辦事, 沒有什麼事是不能辦成的, 按規律辦事, 不會有任何合理的規則阻攔你的行動. 如果有了什麼東西阻礙你的行動了,不是你還沒有把握規律的本質, 就是你認可的這個規則有問題.

真正的把握規矩, 才能從心所欲, 真正把握規則了, 才會不踰矩.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 唯大英雄能本色.

在沒有認透規律之前, 就按照別人對規律的認識, 規則來辦事, 所以才會感覺處處絆手絆腳. 真正認識了規律, 就得按規律來. 按規律來, 自然就不踰矩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可不可以斷成「七十而從心 所欲不踰矩」

魚骨 我覺得原文都是有問題的。因為原文的斷句,就是幾個逗號,最後句號。這種結構看起來就像逗號分隔的是一些並列的內容。如果是並列的內容,那麼抽掉乙個,不應該影響閱讀。比如把 七十而從心所欲 抽掉。現在再看,顯然 不踰矩 就很不搭。所以 不踰矩 和前文並非完全並列,而是對從心所欲的補充。那麼原文的那種斷...

怎樣盡快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這重境界?

龍傳正 從心所欲不踰矩不是指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而是指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做,反過來說就是所有違法 犯罪 違背道德 你現有能力範圍之外的事都是你發自內心就不想做的。在現實條件下,如果有些事情是自己想做卻不能做的,那麼就可以通過修煉內心,而做到讓自己不再想去做這件事。一旦所有想做的事都是自己力所能...

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和老子的「清淨無為」是相對的,這兩個古人吵過架嗎?

熊粉是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順,70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原文,先要搞清楚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孔子不可能是有事沒事就口嗨,當時書寫工具都有限,不可能把孔子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冊,這肯定是有用的 孔子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把心思全用在了編寫詩經和春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