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盡快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這重境界?

時間 2021-05-31 00:17:06

1樓:龍傳正

從心所欲不踰矩不是指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而是指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做,反過來說就是所有違法、犯罪、違背道德、你現有能力範圍之外的事都是你發自內心就不想做的。

在現實條件下,如果有些事情是自己想做卻不能做的,那麼就可以通過修煉內心,而做到讓自己不再想去做這件事。一旦所有想做的事都是自己力所能及隨時可以做的,那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就達到了。

想做到從心所欲不踰矩,最好的辦法不是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從而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各種貪欲,因為人的貪欲會逐漸公升級,沒有盡頭;而是努力說服自己放棄某些貪欲,也就是不再想去做某些事。至於如何說服自己讓自己不再想去做某件事,無非就是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到這件事就算做到了,也是有利有弊,沒什麼值得羨慕的;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那怕是心理暗示甚至阿Q精神)讓自己認為做這件事的好處不大、壞處不小。

例如,當你想成為乙個富二代的時候,你就可以去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一下富二代都有哪些煩惱,比如說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自己就算靠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別人也會的你取得這些成就主要靠父母,很難得到別人對你發自內心的肯定;父母成就太高,自己再努力也很難超越,小的成就跟父母的成就一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以至於很難獲得成就感;過早進入人生巔峰,少年時什麼樣的奢侈生活都享受過一遍了,往後的日子就容易缺少盼頭和追求,變得乏味;各種高階的衣食住行的條件都已經司空見慣感覺是生活必備理所應當了,也就從中享受不到什麼快感了,反倒是一旦有一天享受不到這樣的條件了,會有巨大的落差感,等等。然後你就會沒有那麼想當富二代了。

2樓:

同乙個辦公室的同事,除我之外都是有家室子女的年齡。

其中男女聊天,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男:脖子咋有個紅點呢。

女:誰知道昨晚你又見誰去了。

男:我和誰在一起你心裡沒數嗎?

女:那誰知道了,昨天晚上又沒在一起。

ps:男女都是各有家室子女。

這種充滿暗示和挑逗的話,在未成家的人聽來,就覺得不可思議,在情竇初開的人聽來,還會面紅耳赤,在與外界鮮有思想交流,始終固守著傳統觀念的人聽來,多半還會覺得驚世駭俗,寡廉鮮恥。

可是對話的雙方,僅僅是把這種話當成司空見慣的玩笑,並不以為意,更遑論有什麼不正當的關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孔子對每乙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乙個判斷。

從心所欲不踰矩是七十歲的特徵,這本身就說明,這事兒,急不得,早不得,快不得。

因為它本身是閱歷積累後的釋然和索然。

一件事,沒經歷過,會好奇、會嚮往,初時接觸了還會心動,會沉迷,知其不可卻難以自拔,需要毅力去克制。

可是當這件事變成了常態,要你每天都要接觸的時候,你就會心如止水,會覺得不過如此,直至感到索然無味。

題主問:怎樣盡快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這重境界。

我的回答是:多接觸不同人,多置身於不同的環境,多濡染不同的習氣。

不同的人、環境、習氣會衝破你原有的價值壁壘和世界觀。你很快就會對一切淡然,你就會「從心所欲不踰矩」。

但我的勸告是:對人對事能心動、會不安、難適應、有嚮往,是人生最好的,且不可逆的狀態。珍惜還來不及,不要急著錯過。

3樓:

大家都忙,忙於志於學,忙於弱冠,忙於而立,忙於不惑,忙於知天命,忙於耳順。既然知曉大家都這麼忙,提問者您又何必有此一問?

當然了,多撞牆,牆撞多了就不踰矩了唄~

要麼你乖了,要麼牆沒了。

我為何有此一答?因為我不忙,我閒啊。

4樓:

先給你正一下觀念:

只有極少極少極少極少的天才和比極少極少極少極少更少的普通人才有可能在七十歲或更大年齡的時候止於隨心所欲不踰矩。

再者:這是乙個熟的過程。這種熟來自於經歷物慾人欲,經歷磨礪甚至經歷苦難時的反覆求索。

雖顛沛必於是,雖窮困必於是。而且它並非乙個刻意安排所能達到的東西,它來自於你自律力行、發展自我之後的水到渠成。

另外:從心所欲不踰矩並非是乙個時間點的能力,而是乙個長久存在的狀態。不存在說我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可以利用這種能力去一飛沖天、萬人之上、無憂無慮。

所以,與其期待獲得這樣的狀態,不如在自制力行、識理燭理、發展自我上用功。

(竊以為這個問題背後是一種期待一勞永逸的偷懶,對嗎?)

5樓:

不請自來~

我覺得可以做如下的思考: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我就不說了,都知道。但是你要想達到這一境界,要首先思考乙個問題:

為什麼會「不踰矩」?既然從心所欲,那就一定會逾越規矩,孔子沒有逾越,說明他做到了關鍵的一步,就是「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從心而做,自然不會逾越規矩。

因為一開始孔子就一直依照禮節行事,經過很多年的磨練與修習,最終達到了這一境界。這不是可以速成的東西,這是內心的長時間的沉澱所致。

沒有方法可以超越時間的限制,你可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可以獲得很高階的思想但是就算你知道高階的思想,你也只能停留在腦海中,不能付諸實踐。

6樓:長風

這不是能通過努力做到的。越努力,離目標越遠。這是釜底抽薪的功夫,不是揚湯止沸的功夫,這是為道日損的功夫,不是為學日益的功夫。

慾望,從來都不是去控制的。慾望,是能得不能失,是不能坦然接受失去的現實,不是「想要得到」。慾望的問題在於受外物所製,令身心不得自由,不在於慾望本身是邪是惡。

那麼應對慾望的正確方式是坦然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泰然失之泰然,就是無慾之剛。

而身心真正不受外物所製,於任何事與物,都能得失泰然,那其自身就會真正融於社會組織,融於社會秩序。而由此進一步明心見性,心不受身制,才是天人合一之境。

7樓:[已重置]

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請問題主,志於學了嗎?立了嗎?不惑做到了嗎?

知天命做到了嗎?這些沒做到,耳順和從心所欲不踰矩肯定做不到。所以這境界怎麼樣,問了也是白問。

而且,這世上懂得這個境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肯定不多。

8樓:徐曉軼

乙個人的自控力是否能體現出他的品質和能力? - 知乎所以從心所欲不踰矩其實就是只做自己能做的、也是自己願意做的。你現在要想做到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很簡單啊,只要你能完全克制住自己內心的慾望:

鄙食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但請不要忘了,夫子返回魯國之前是在做什麼:知其不可而為之!

夫子一生,擇善固執,樂以忘憂!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一生所念都是要撫平亂世、救百姓於水火。努力奮鬥到實在是年老體衰,不想客死他鄉,才嘆曰:

吾已矣夫。返回故國,但仍然要傳薪火於後世,寄希望於種花家的後生小子。便是顏回也是陪著他顛沛流離的。

儒學的第一精神就是:積極進取。儒者也是在積極奮鬥、堅持不懈中獲得人生超越的,不積極非君子!

如果你還沒有玩命奮鬥到有心無力,那就沒資格期盼這個從心所欲不踰矩。

9樓:丁南

"十五致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人生階段境界論。

"從心所欲"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從心所欲的至高境界是"隨性而動"。

傳統理解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累!

隨心所欲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個前提條件:"不踰矩。""逾"指跨越、超越、走過去,"矩"指度,即範圍、尺度、法度,"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意思就是:

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法度"是什麼呢?"法度"就是天道,自然法則,就是國家的憲法法律,就是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就是鄉俗,就是社會和他人的利益。

如此一來,"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含義就是: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不踐踏民風習俗,不破壞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違背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員還有黨紀,教徒還有教規戒律,子女媳婦還有家法等等。)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在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忍、讓、廉等君子應遵循的日常言行範圍內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想什麼就想什麼。

人到七十就應該達到如上"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

孔子終身所達到的境界如此而已,他所倡導的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因為"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孔子的教導有麻醉人性的一面,如果乙個社會的全體成員都按照孔子設想的理想標準做人,這將確實不失為乙個"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恭、夫和妻柔、人皆互愛,"自然、和諧、祥和、寧靜、無爭的社會,問題是,人都變成羊了,若一旦有人變成了狼,所有的羊就遭殃了,且對狼毫無辦法,越是好人越吃虧,越是壞人越佔便宜,孔子到了晚年已經意識到他的教導的危害性,所以他感嘆"朝聞道,夕死而已。"孔子也想求道,雖然"子不欲怪力亂神,"但對道還是心神嚮往之,見了老子就說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自感低了一大節,只能仰望。

所以,與其學孔子,不如學老子。

按照以上對"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解說,大家感覺如何?我的感覺只有乙個子:累!

要了解天道,要了解自然法則,要了解憲法法律,要了解黨紀教規,要了解規章制度,要了解民風習俗,要了解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忍讓廉恥,要了解人權,等等,等等,若不了解,肯定"踰矩",不累死才怪。

如何是好?

答案是: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如此,怎麼做都是對的,怎麼說都是正確的,怎麼想都是合適的,這叫"正,邪亦正;邪,正亦邪。

"如此,可以"不易中變易,變易中不易,"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從聯合國制定的各種憲法法規,到各國制訂的國法法律,到形形色色的這法那法,到宗法家法等等,法規越來越多,條目越來越細,可這世界越來越複雜,問題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唯有走上帝之道,才是人類走向理想社會的最簡潔有效的道路。

孔子可以當小學老師,老子可以當中學老師,佛陀可以當大學老師,耶穌可以指導研究生,生命禪院可以"從心所欲不踰矩。"

生命禪院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禪院草沒有任何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乙個發號施令的人或組織,但是,生命禪院就是和諧寧靜祥和穩定,禪院草個個積極奮發努力向上,禪院草之間親密無間願為對方割自己的肉,如果全球人類都如此,人類豈不進入了天堂?

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才"從心所欲不踰矩,"現在就開始,七八歲就開始。

孔子那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能從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角度來解釋下意思嗎?

Mr hongyu 這裡的心說的是心獲得了自在,這心是自在本心,是能照見而不為根塵識雜染的心。心就獲得了自由,沒有了障礙,不再跟隨塵緣的染著稱之不踰矩。在生活中就是無所住心,不住於念頭不住於塵相,這就是不踰矩 心就獲得了自在寧靜。 樂活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前面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 而在於後半部分的 不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可不可以斷成「七十而從心 所欲不踰矩」

魚骨 我覺得原文都是有問題的。因為原文的斷句,就是幾個逗號,最後句號。這種結構看起來就像逗號分隔的是一些並列的內容。如果是並列的內容,那麼抽掉乙個,不應該影響閱讀。比如把 七十而從心所欲 抽掉。現在再看,顯然 不踰矩 就很不搭。所以 不踰矩 和前文並非完全並列,而是對從心所欲的補充。那麼原文的那種斷...

誰知道孔子的」隨心所欲不踰矩「怎麼理解呢?

不習無不利 這是聖人晚年神乎其神的境界。打個比方,我們駕駛汽車必須在車道內行駛 矩 所以手不能離開方向盤,隨心所欲的結果就是車禍。但孔子不扶方向盤也能自動走在車道內,所以說 神乎其神 當然,這是比喻。古人用另乙個說法來形容這種境界,叫 不勉而中 中就是善 過與不及則是不善 我們常人每天都在糾結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