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諸侯國當中,為什麼同樣作為侯爵的晉國諡號都是XX侯,而作為侯爵的魯國都稱XX公?

時間 2021-05-06 13:19:04

1樓:langyawang

公候伯子男五等身份,原來的公爵降級是由自身諸侯國的勢微及宗室庶出造成,至於低等級的伯子男公升級為公侯自然也因為其自身諸侯國的勢強並且得到名義周天子的進爵冊封。

爵位的高低轉換正反映了東周時期的禮樂秩序的崩塌,三家分晉造成的卿族弒君篡國更是徹底禮崩樂壞。

2樓:文丁138

陳杞曹滕等小國國君的有些諡稱,西周時期就貫以某公了。諸侯的這種死後公的稱呼,只是一種稱謂,如同先公、先妣之類,不代表其爵位。

3樓:藍道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在先秦時期到底是規範明確的制度設定?還是只是當時比較寬泛的稱呼?《禮記》和《孟子》裡面說是周代既定的爵制,但各種春秋戰國文獻裡稱呼卻沒那麼統一,「伯」在很多時候被解成「霸」,「公」常常是尊稱,「侯」大國小國都可以用,「子」常常是貶稱專用,「男」這個爵位比較少見。

4樓:齊地周胤

你應該是看到晉國的曲沃代翼後,曲沃武公變成了晉武公,之前晉國國君都被史書稱為晉某侯,之後都是晉某公。

首先,先明白公是什麼?公,不是爵位,是職位。是周朝廷卿事寮的長官,如前期的太師,太保,後期的卿。

舉個栗子,在一段金文中,毛伯某接替虢城公太師的職位去遠征南國,下一段文字就成了毛公在南部築城。可見公不是世襲的,在其位為公,不在其位,不是公。為何諸侯都是xx公呢,這是尊稱,尤其是春秋時代,因王權衰微,國際秩序靠諸侯會盟維持,諸侯有了爵位尊卑感情後,死後的諸侯國國君,在史書裡面都成了xx公。

為啥宋國國君在史書裡,無論是會盟,還是死後都是宋x公呢?因為宋伯,宋侯都在金文裡出現過,而到了春秋時代,有了尊卑感情之後,因為宋的特殊存在,它被授予了不一樣的待遇,王的客人,尊稱公,獨此一家。話說回來,為何晉國之前稱侯,後面稱公呢?

其實是史家為了區別吧。畢竟曲沃代翼,小宗代大宗,是革命性事件,不嚴格的說,是兩個國家了。

5樓:phpwc

這要分情況吧,後人是根據各國史料和周室史料來寫的,所以後人的稱呼其實是不嚴謹的,比如到戰國各諸侯都自稱王了,後人編寫的史記也稱xx王,

按照周禮,爵位是周天子分的,天下就乙個王,那就是周天子,怎麼可能分封諸侯為王?

還有一種情況,在國內稱某某公,去洛陽開會稱謂就又變成真實爵位了(還是要給天子面子)。

此外還有一種就是稱霸後爵位提公升,比如齊桓公稱霸前是齊桓侯,稱霸後就是齊桓公,齊國和晉國稱霸是天子承認的,給過天子信物,也算是天子分的。

6樓:田海

前面@榆次劍聖智蓋聶說的都對,但是我想引出另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晉武公之前多稱晉某侯,之後就稱晉某公,比如乙個晉文侯,乙個晉文公,就不是乙個人。像晉國這樣前侯伯後公的還有燕、衛、曹、滕。而齊國、魯、陳國這樣的,一直都是稱某公。

像蔡國這樣的,一直是侯,沒怎麼改過。

7樓:榆次劍聖智蓋聶

再比如在名篇《鄭伯克段於鄢》這篇裡,前稱公(尊稱),後稱伯(爵位)。這裡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稱公還是稱爵位都是看史官怎麼說,只要不稱比真實爵位低的就沒毛病(比如左丘明再不待見鄭莊公誅共叔段,但也只能稱鄭伯,而不是鄭子。)。而稱不稱公,就看史官對這個君主,甚至這個國家什麼看法咯。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都,考古未發現有記載的方正 中軸對稱的都城形制,而是形態各異的不規則平面?

鄭莊公 要建成方正 對稱的樣式,必須進行大量的拆遷和平整土地,這都要花很多銀子。當然,野蠻拆遷也可以。如果不想花錢,又不想野蠻拆遷,就只能見縫插針地建。除非都城是建在荒無人煙的空地上的,這個時候不需要拆遷,平整一下土地就可以建成方正 對稱的樣式。 螺旋真理 1.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對稱修建的城市是臨漳鄴...

為什麼孔子都是在小諸侯國晃悠?

四藏居士 孔子時的大國,有齊楚晉秦,孔子嚴夷夏之分,所以楚秦不會去的。又說過 齊一變至於魯 實際上看不上齊,所以只在中原魯衛地區周遊。 樂正禮義 嗯?孔子去過的大國可不少。我覺得,題主你會這麼想是很可能因為你犯了乙個今人普遍存在的認知錯誤。這個認知錯誤就是 現在的人們經常把春秋戰國並稱,但是春秋 戰...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是什麼樣一種關係?

上又下又 對友好鄰邦了解不多,但是諸侯國之間誰滅了誰這個清楚。可以看看下面這幅圖 天繾星 首先,我覺得春秋和戰國是要分開的 先說春秋,雖然孔子認為春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了,但是跟戰國比起來那真是仁義的天堂。春秋時代完全是貴族政治,平民能出頭的少之又少。各個貴族生活都挺滋潤,所以一般也不鬧的撕破臉。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