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時期乙個諸侯國就可以拿出50,60萬兵力,大統一之後的朝代拿出戰國時期乙個國的兵力都很困難?

時間 2021-07-07 21:12:28

1樓:叢林

很正常。戰國時期百姓的任務就是耕戰。而且各國地方狹小。

動員的人很快就能到達戰場。而後世大一統國家受到地域和後勤影響通常只能維持少量常備軍。同時應對的敵人也是以騎兵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

因此大規模的動員兵已經跟不上戰爭發展的趨勢。劉邦的白登山之圍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漢以後大量使用的是府兵制。

以職業軍人為主。兼以大量徭役的民夫擔任後勤。解放戰爭和中越邊境都使用大量支前民工也是這個道理

2樓:簟紋燈影

五六十萬都是吹的,以壯聲勢而已。

大一統之後就是大塊頭了,一般人不敢來打,而且敵人的體量也不能和我們比(大送除外,那不是大一統王朝(翻白眼))所以一般來說用不到那麼多軍隊出戰,五六十萬,那得是多強大的敵人啊?估計得跟我們差不多,那戰爭的規模至少得是漢朝和羅馬大決戰的級別~~~或者甚至是比我們強的那種~~~所以不是咱們拿不出來,而是沒必要,幾千萬人口,可能拿不出幾十萬軍隊嗎?出兵打仗很費人財物力,沒必要的事當然不用做。

而且,大一統之後的對外戰爭,大多是打游牧,主要用騎兵,騎兵的人數相對於步兵不用很多,精兵就行

3樓:江口洋介

事實是,大一統王朝沒有必要維持大量的軍隊而且軍隊偏向於分散。即使是清朝在人口達到2.8億的嘉慶王朝,即使是要籌備軍隊去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也不過維持95萬常備軍隊。

像是乾隆皇帝引以為傲的十全武功也大多是良臣悍將領幾萬精兵打的小規模戰爭或者說圍剿戰爭,剿匪戰爭。不是拿不出這些人而是一沒必要二沒錢,盲目擴軍除了重蹈後蜀、北宋的慘狀真的沒有第二條路。像近代的川軍五行,四川省乙個3000萬左右的省份有近150萬軍隊,雖然大多為冗兵冗將但是比數量,不丟人。

4樓:某某庚

首先中國歷史上的戰爭中,關於兵力總數的記載統計向來不具體,曹操打的赤壁之戰就有所謂的「號稱八十萬」,苻堅進攻東晉也號稱「百萬」,但真正有多少人,是很難統計清楚的,反正肯定到不了他們號稱的這個數量。這還是在戰國時代後過了幾百年,各種記載和文獻相對清晰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情,那麼試想一下更古老的戰國時代,到底能不能、有沒有足夠的生產力和發展水平支撐起他們所說的兵力和作戰規模,我們都應該打個大大的問號。

其次,即使能夠調動數十萬大軍,這種價效比也不適用於每次作戰。大一統王朝面對的敵人,只要不是到了王朝末年風雨飄搖的狀態,所面對的敵人都不會是那種有致命威脅,足以葬送國運的強敵。在這種情況下,如同戰國時代那種諸侯國每次作戰都要嚴陣以待,當做是賭國運的行事作風並不適用於經常發生的小規模軍事作戰,也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夠滿足大一統王朝每次都調動規模巨大的軍隊。

5樓:湯晏評

史學界對這種數字一般都是持存疑態度,這裡面有明顯的誇大成分。

出征前,對己方軍力進行誇大在全世界範圍都是正常現象。這沒啥丟人的,「百萬大軍」的口號一喊出來,不知虛實的敵人多少要怵一怵,說不定有時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場戰爭的參戰人數,有這麼幾個資料:總動員人數——實際抵達人數——號稱人數。號稱人數往往是前兩者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

而我們的官修史書,是由後輩史官根據前代檔案館留下的資料整理刪節而成。這些專職史官大多沒上過戰場,對戰爭缺乏基本概念。他們在記載參戰人數時會剔掉冗雜的實際人數,留下最簡潔的號稱人數。

而這些原始檔案在史書編完後往往不會予以保留,我們後人就只能看到官修史書中的號稱人數。時間越往前這種現象越明顯,明清兩代還有一些官方檔案或其他途徑的資料遺存下來。唐以前基本就只有官修史書了,你不信也沒辦法,基本沒有別的途徑去獲取實際的數字。

舉個例子,薩爾滸之戰。明軍動員共二十萬,實際到達戰場的,楊鎬部15000,西路軍共約29000,北路軍共約30500,東路軍共約25300,南路軍共約22500,合計(援軍已包含在內)約122300人,號稱四十七萬。最終明軍大敗,被逐個擊破,損失約四萬五千人,將領杜松、劉鋌等戰死,李如柏自殺,主帥楊鎬回京後被問罪處斬。

如果這事發生在秦漢,那我們能看到的記載只有:明軍共四十七萬,分五路討伐建奴。五路軍被努爾哈赤逐個擊破,死者十之三四杜松、劉鋌等戰沒,李如柏畏罪自剄,主帥楊鎬下獄、數年後處斬,遼東攻守之勢轉換

我們關心的參戰人數大概率是不會寫進史書的,對於士兵的描寫不會比楊鎬、杜松等將帥多。題主讀到這些數字時,就會產生為什麼明明是古代,動員人數卻比近代多的錯覺。

6樓:划水

馬爾薩斯陷阱,

人均耕地少,自己都養活不了,沒有多餘的糧食的來養活軍隊。

大量土地被開荒後,缺乏放牧草場,沒法養殖大牲口來改善生產力,也沒法養殖廉價戰馬來提公升軍隊戰鬥力。

官僚和紳士等食利階層腐敗積重難返,尾大不掉,吸骨食髓,沒有多餘的資源供養軍隊。

這是個死迴圈。

7樓:浮水

要是今天中美打仗中國徹底敗了,那我往死了戰狼,如果足夠慘烈的話,加上預備役幾千萬人也就結束了。如果美國放出話來,中中國人乙個不留,那咱們就有14億大軍拼死抵抗。邯鄲之戰婦女兒童都上城了,滅國戰幾十萬多嗎?

8樓:道隱無名

我想題主可能又在臆想了吧。雖然說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各自動員的兵力分別達到了60萬和40多萬,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隨便乙個諸侯國都能拿出五六十萬兵力的。

同時,我們要知道,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後期,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之間進行的戰略大決戰,是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正因為此,秦昭襄王才會在新占領區進行大徵兵,以賞賜爵位的條件,把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徵召入伍。這才湊夠了大約60萬的人力。

正如王靖海在回答這一問題是所闡述的那樣,我們從任何相關的史書中都是無法看到具體確切記載軍隊數量的資訊。

從當時的人口統計資料來看,各中國人口的總和大約在2000萬至3000萬之間,按照可徵兵比例大約十分之一的數字來看,各主要諸侯國的軍隊總數大約在200萬左右。像韓、魏、中山、燕、宋、齊等國正常情況下,能有十至三十萬的戰鬥兵力就已經很不錯了。其他更大的數字只不過是理論上可動員的兵力極限了,並不能當作是真實的兵力來看待。

其次,我們要知道,在戰國時期,後勤運輸人員也是計算在兵力人數之中的。這應當說是當時計算兵力的一種習慣。通常來說,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人數通常是前線參戰人數的三倍左右。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中,趙國所謂的四十五萬兵力中,有三十萬左右可能是後勤運輸兵。

第三,為了壯聲威,各國都有誇大軍隊人數的習慣。比如說新莽時期的昆陽大戰,王莽新朝的軍隊號稱百萬,實際上也才四十萬。從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史書可以知道,到了秦始皇時期,最後要滅楚國了,老將王翦跟始皇帝要六十萬大軍,才肯出征,秦始皇都感覺到吃力,可見如此強大的秦國到了這個時候拿出六十萬大軍也不是那麼輕鬆的,更何況其他諸侯國呢?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此時秦國的軍隊總數肯定是要遠超六十萬,甚至達到九十至一百萬左右。但是我們要知道,此時的秦國可是已經滅了韓、趙、魏等國,幾乎占領燕國全部領土的大帝國。

總之,以當時的各諸侯國的總人數來看,以及戰國七強的實力來看,即便強如秦趙這樣的國家,要想拿出五六十萬的作戰兵力都是相當有困難的,更不要說那些相對弱小的國家了。

9樓:不恥下問

不單單是戰國。亂世之中雙方都會投入幾十萬軍隊決戰,統一之後反而拿不出那麼多軍隊了。這不是人口的問題。

亂世之中打仗是為了活命,天下太平了誰不想享受生活啊!沒有誰願意去當炮灰國家經過戰爭百廢待興正需要人力來恢復經濟呢!中國一直是農業國家全靠人力,所以就不能把那麼多人派去戰場了。

留在後方幹活吧!

10樓:伍流

打仗不是兒戲,我出50萬大軍打仗,然後就能直接上戰場直接50人各自找對手打?不可能的事,60萬大軍,需要的人力物力比10萬大軍高6倍不止,這不是成正比的關係,所以像秦國動員60萬,估計就是20-30萬後勤運糧運兵器箭運草料礦石運被子吃喝酒帳篷茅草木頭石頭錢財布帛等等你想不到但不能缺少的東西,還有10+萬就是輔兵,負責搭帳篷,建營寨,挖溝,臨時的突發任務,幫士兵穿鎧甲拿兵器。還有數量不等的木匠鐵匠石匠等工匠,負責突發的要求,比如急需鐵鍊鐵球,攻城建造器械,修理兵器馬上裝備,或者臨時搭建瞭望台,還有負責消防防水防疫,東算西算60萬中負責全職戰鬥的就15+萬。

一統後的朝代打仗很多是邊疆,距離比戰國時候遠了很多,後勤就是幾何式增長,實在難以保障大規模的軍隊,而且由於時間越往後,裝備越精良越繁多,需要的後勤更多了。不過還好,近代後鐵路的發展使得後勤的壓力可以說是直線下降,容錯率也比人力高了很多,我一趟火車可能就頂1萬人+乙個月時間,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了。

11樓:Gerald

因為社會的組織形式不同,戰國時期處於長期戰爭狀態,社會特別是基層會按照戰爭形式組織人員,戰爭期間可以迅速動員人力,相當於處於國家戰爭動員狀態一百年,基層組織人才豐富。

因為戰爭形式不同,戰國時期科技不發達,人數對戰爭的影響大,很多使用戈的輕裝士兵,後期戰爭主要採用裝備精良的職業軍隊,類似二戰時期各國動員兵力達數百萬,但現在戰爭使用的資訊化部隊數量其實沒有那麼多,但戰力更強。

統計資料的能力不同,戰國時期統計的兵力實際是參與戰爭的總人數,後期戰爭統計的多為職業軍人數量,不含後勤人員。

12樓:孫謙

實際上秦朝和獨尊儒術前的西漢王朝都能拿出這麼多的兵力。這個叫做古典軍國主義時代,全民皆兵軍事紀律非常嚴格的古典軍國主義時代。以西漢王朝為例基層村都設有嗇夫這種兼職的民兵司令主管動員體制。

極限動員的時候,都可以做到掃地為兵。

到了獨尊儒術的中世紀,這個事情就做不到了。因為軍事紀律啦,軍事訓練都和獨尊儒術不共戴天。所以國家的動員體制都被獨尊儒術摧毀了。

13樓:西伯利亞

兵役制度不一樣。

戰國秦漢時期普遍實行徵兵制,17~55歲的男子都在徵發之列,基本上是舉國之兵。

後世的王朝,除了隋唐時期實行府兵制之外,大多數時期實行的是募兵制,是需要國家花費錢糧養兵的。

14樓:自信自知常自在

1.王權不下鄉,土地兼併造成自耕農數量減少,地主控制著絕大部分的耕地,佃戶家奴數量佔大多數。從而地主為代表的鄉紳事實上把持著地方的治理權。

封建大一統王朝的動員力肯定不會高!封建王朝的兵源-良家子,啥是良家子?自耕農!

有土地的農民!

2.獨尊儒術後,當兵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造成好男不當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都,考古未發現有記載的方正 中軸對稱的都城形制,而是形態各異的不規則平面?

鄭莊公 要建成方正 對稱的樣式,必須進行大量的拆遷和平整土地,這都要花很多銀子。當然,野蠻拆遷也可以。如果不想花錢,又不想野蠻拆遷,就只能見縫插針地建。除非都城是建在荒無人煙的空地上的,這個時候不需要拆遷,平整一下土地就可以建成方正 對稱的樣式。 螺旋真理 1.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對稱修建的城市是臨漳鄴...

春秋戰國時期隨意乙個諸侯國「公民」,如何看待周王室與諸候國認同感,我東周國人?還是諸候國人?

太極生兩儀 都是華夏人,不存在這個問題,這一點類似中世紀封建法國 周王等於法王 乙個是京郊之王,另乙個是法蘭西島主。不要看諸侯兵多勢大牛得不行,明面上,只有京郊之王和法蘭西島主是王 周朝各諸侯等於法國各公爵伯爵 宋公爵,晉侯爵,秦伯爵,齊伯爵,楚子爵,越男爵 往下還有大夫和士 再往下就是平民 最後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是什麼樣一種關係?

上又下又 對友好鄰邦了解不多,但是諸侯國之間誰滅了誰這個清楚。可以看看下面這幅圖 天繾星 首先,我覺得春秋和戰國是要分開的 先說春秋,雖然孔子認為春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了,但是跟戰國比起來那真是仁義的天堂。春秋時代完全是貴族政治,平民能出頭的少之又少。各個貴族生活都挺滋潤,所以一般也不鬧的撕破臉。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