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應該肅清許多城市中過去半殖民地的面貌嗎?

時間 2021-05-05 15:28:05

1樓:

殖民者有不應該和可惡的一面,被殖民地區也有值得警惕、反思的地方。

如今,半殖民地面貌也算是多元化的一部分吧,作為城市風貌或者文化象徵(不是殖民文化)還是可以的。

但沒必要在當今社會對過去的殖民者有任何仰望色彩。自己自信、堅定、努力地發展自己就好。

2樓:看得見山

它記錄了我們城市發展的一段歷史,有其獨特的文化、科學和歷史價值。經過時間的沉澱,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文化特色而傳承發展。

例如,上海,以「海派文化」為自豪,著名的外灘、石庫門、成為城市標誌景觀。上海的現代建築中也有意地繼承海派神韻。

哈爾濱,以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俄式建築、折衷主義建築而聞名。建國後哈工大等重要建築依然延續了西洋風格,使得城市別具風情。

天津,在近代時期,建築從上棟下宇、如翬斯飛的傳面貌,過渡到磚木結構、講究柱式、山花等細節的西洋形態。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築成為獨有的文化遺產。

青島,以保留有大量精美的德式建築、日式建築而聞名。獨特的建築文化使青島城市風貌在當今「千城一面」中脫穎而出。

武漢、大連、廈門、濟南……,不可勝數的城市,都把近代特色風貌區列入保護名錄,精心維護其歷史面貌,並制定規則,要求周邊現代建築與其協調。

首先,「半殖民面貌」這種說法包含著認識上謬誤。

「半殖民地」的本質是政治和經濟上的被侵略和屈辱。建築面貌雖然是在殖民過程的結果體現,但它僅代表了文化的傳播與相容幷蓄,本身並不一定與侵略和屈辱相伴。

最簡單的例子,北京的圓明園、頤和園,都帶有西洋風格,但卻都是清朝皇室主動追求的結果,絲毫沒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強迫。所以,它不僅不是屈辱的象徵,反而是中國文化相容幷蓄博大胸襟的體現。

其次,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已經融入當地文化傳統中,不是想肅清就可以肅清的。我們今天的國家,就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過來的。只有正視歷史、珍視歷史,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得到啟示、走向未來。

如果覺得「半殖民地面貌」需要「肅清」,那封建的「遺毒」是不是也要被「肅清」?

第三,保留、保護、傳承、發展城市特色風貌,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它是城市名片,能提公升城市的形象定位,增強城市競爭力;它是發展旅遊、豐富市民文化的重要資源,能帶來經濟效益。

3樓:閃電哈公尺爾卡

你對青島、濟南,斤30年拆掉殖民地老火車站怎麼看?留著因為著記憶,城市殖民記憶。猶如人的傷疤,若完全好了,必忘了痛,陷入無聊的空洞,連痛過也沒有了,那將是何種的悲涼。

退一步如果說掃去半殖民地的面貌,或者準確說風貌,這裡面也有殖民時代之後的成份,是仿造也好,刻意為之也好。不得不說很多城市的出現就是殖民時代肇始,如天津、青島、哈爾濱、大連、上海,若風貌全然蕩空,則城市將無根可循,著實是一種損失。

況且很多殖民建築是很美的,向那些在歐洲都難尋的裝飾主義風格,恐怕也要到中國來找,且說一句不中聽的,中國的大人們其實是喜歡洋樓的,還有不少人去設計,卻總不盡好,起先學的不像,且醜,到後來,極盡模仿,卻又沒有了殖民建築的質樸與趣味。

現代建築的構造比古代建築複雜嗎?

已登出 不會,古代生產工具相對較差,生產力不高,使用的建築基本是木製結構,需要考慮穩定性,防腐 防火,是乙個比較綜合的系統工程,個人感覺古代建築其實更複雜,更具有藝術性 陳斌 簡單說建築的核心就是構造與結構。從構造形式上看現代建築不如古代建築巨集大手工藝的水平也不如古代建築精緻。現代建築為了滿足人的...

有哪些好看的現代中式建築?

都昌侯曰 不存在。現在所謂的中式建築物本質上都是西式建築,只是加上了一些中國元素作裝點而已,他們並不是中式建築的後代。有答主把拉薩火車站也當成中式建築,更可笑。中式,是指1840年以前漢族傳統文化所認可的式樣,少民的不算。否則,中東的穹頂清真寺也可以算中式建築了。 排除近代以來的中國固有式,新中國成...

大屋頂的建築為什麼在現代建築中很少見?

把自己寫的想法貼上來一下 偶然入了一本建築專業史書,中國近代建築的代表作戴了個羅馬的大穹頂,理論找了一大堆,又是經濟考慮又是材料考慮,大屋頂不經濟,大穹頂就很經濟嗎?也許這個專業的人浩浩蕩蕩做的事,說得好聽,無非只是抹殺自己,脫亞入歐而已。不論個人或是民族,都需要符號來定義,民族當然是想象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