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 弱國 是否曾在西周強盛一時?

時間 2021-05-06 06:10:30

1樓:Aranycsapat

要說落差,那肯定是衛國了。

西周時期的大國,佔據朝歌和周邊三地,幾代衛君還都是成周八師的統帥,可以說其他諸侯相比衛國,那簡直就是弟中弟。後來把自己給作死了。

2樓:潮打空城

邢國算麼,侯爵國吧,公爵國少之又少,侯爵算得上頂尖爵位了吧,再加上邢國又有討伐少數民族的權力,少數國家才有這個權力,已經算得上很強的諸侯國了

3樓:

不請自答。

庸 ,古國名,出自帝顓頊,據載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為牧誓八國之一。民間有「上古東方斯巴達」之稱。春秋時,是巴、秦、楚三國間地位較高實力較大的國家。

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庸國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候,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面積在4萬平方公里以上。

庸作為國名首見於《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由此可見,庸國是當時武王討伐商紂聯軍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週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庸為伯爵,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到春秋戰國時,這個庸國被楚國所滅。西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

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楚莊王火Superb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西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楚王實現了「一鳴驚人」的壯志。

庸國留下了「庸人自擾」這一成語典故。

4樓:

其實西周前期很多封國,能留下名字都可以說是強國了。

5樓:

衛國。武王滅掉商朝以後,把原來商朝直接統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朝歌以北稱為邶,由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掌管。朝歌及朝歌以東稱為衛,由蔡叔度掌管。朝歌以南稱為鄘,由管叔鮮掌管。史稱「三監」。

武王死後,成王繼位,由周公旦攝政。管叔鮮,蔡叔度對此感到不滿,夥同武庚發動叛亂。後來周公和太公率軍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和武庚,流放蔡叔度。

而後,周公將邶鄘衛三地都封給了康叔封,建立衛國,以朝歌為都城。因此康叔封也被叫做衛康叔。衛國始封時疆域橫跨豫、冀、兗三州,南至濟水,北逾衡漳,西阻太行,東到兗州桑土之野,相當於今豫北、冀南和魯西地區,國土面積方圓四五百裡。

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是當時諸侯國中的大國,也是西周在東方的主要藩屏。

後來康叔封擔任西周司寇之職,衛國國事由他的兒子衛康伯代為處理。康叔封死後,他的兒子衛康伯,也被稱為王孫牟,繼位衛國國君。

在周康王時代,衛康伯與齊國第二代君主齊丁公、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楚國國君熊繹以及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共同輔政。史書記載,衛康伯作為「方伯」,是東方諸侯之長。

據西周小臣簋銘文記載,衛康伯也是周朝「殷八師」的統帥。

銘文東屍(夷)大反,白(伯)懋父(以)殷八(師)征東市(夷),唯十又二月,(遣)自(師),述東,伐海眉(堳),氒才(雩厥復歸在)牧(師),白(伯)懋父承王令易(命錫師率)徵自五貝,小臣(誺)蔑(歷),眔易(錫)貝,用乍(作)寶(尊)彝。

先秦歷史學家楊寬認為,伯懋父就是衛康伯,懋與牟音同而混用。

衛康伯以後五代國君,都作為「方伯」有代行天子征伐的權力。西周中期以後,衛國開始衰落,衛國第八代國君衛頃侯失去了一直以來的「方伯」地位。

一直到了衛國第十一代國君衛武公時代,歸功於武公的勵精圖治,衛國一度振作起來,後來參與護送平王東遷洛邑。犬戎殺周幽王,衛侯和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於是,周平王命衛為公。

衛侯和即是衛武公。

但是好景不長,衛國第十三代國君衛桓公時期發生了州吁之亂,後來的宣公也是個不省事的,強搶兒媳,還殺掉了自己的太子。在衛惠公時期,衛惠公趁周王室五大夫作亂機聯合南燕國發兵伐周,驅逐周惠王,而立惠王之弟王子頹為周王,史稱子頹之亂。不過裝逼要付出代價,後來被晉國錘了一頓。

衛惠公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衛懿公,愛好養鶴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國河北的土地全部失去,僅有五千人逃過了黃河。後來依賴齊桓公的援助,西元前659年遷衛於楚丘,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但衛國從此失去了大片國土,淪為小國。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並於前635年,滅亡邢國。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寧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孫氏投晉、寧氏被滅之後,衛國又出現了衛莊公蒯聵與衛出公輒父子爭國的事件。進入戰國時期,在巨大的國力差異之下,衛國只能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苟延殘喘。

西元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司馬遷《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

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戰國時期諸侯國擁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也不再是諸侯,因此其領地也不能稱之為乙個國家。所謂秦始皇並沒有統一天下,還有個衛國屬於是無稽之談。

西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

6樓:詩與星空

位於山東半島的紀國

眾所周知,輔佐周公的是姜子牙,也就是呂尚。

呂尚創立了齊國,因為開國元勳的國家嘛,所以齊國是個流弊哄哄的諸侯。

呂尚有個五世孫子,叫不辰,史稱齊哀公。

之所以叫哀,是因為他被周夷王用大鼎給煮了。

史記中這樣記載: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竹書紀年記載的更詳細的一些: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

誰幹的?紀侯。紀國採用了詭計,把開國功臣的後代煮了。

因為紀國就在齊國邊上,二者大摩擦小摩擦不斷,被稱作「九世之仇」。一直到了齊國建國300多年後,西元前693年,齊國再次興兵伐紀,連下三城,西元前690年,齊軍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弟弟紀季,自己出國逃亡,紀國滅亡。

7樓:

虢國(西虢)。

雖然今人對虢國的主要印象只剩下了假道伐虢,但是虢國在西周實際上極為興盛,長期擔任周王室的重臣,三門峽地區的虢國墓群是虢國盛極一時的痕跡與證據。

哪怕是西周末年,虢國仍能在幽王死後擁立攜王,對抗晉、衛、鄭、申等畿內外諸侯長達二十餘年,直到晉文侯攻殺攜王為止。雖然之後虢國一度受到周平王的猜忌,但是當鄭莊公擅權時,周王室立刻選擇重新重用虢公忌父嘗試取代鄭莊公。晉國發生內亂時,虢公忌父又奉王命干涉晉國內政,挫敗了曲沃代翼的計畫。

不過曲沃一系的曲沃武公最終還是成功打敗晉侯緡,取代翼城的嫡系成為晉侯。假道伐虢滅了虢國的就是武公之子獻公。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子」從何時出現?

天上有天 君子,首先為君,君子是君之中一部分特定人群。周有女君,有男君,君子專指男君。周易易象 對君子一部分特寫已指明君子的政治地位 有赦免罪犯的權力,有制定國製的權力,有判刑的權力 於周,各國國君級別方符合要求,士無此等權力。君子是乙個政治級別 周代 劃分的概念,與貴族等級毫無關係,與道德修養修養...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國家意識強麼?

泰啟十七年 首先,國家這個概念你問的是哪個。是現在的國家概念的話,春秋那會還沒有這個概念。古代自秦代開始,直到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理念,主流理念中,他們理論上認為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而先秦時期,自西周開始,由部落聯盟發展到周的分封制,那個時候國和家是分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春秋戰國時期是通訊機制是怎樣的

所謂可靠性,我理解至少包含兩個層面 1 時效性 2 真實性 換句話說,就是你不能寄丟了,也不能寄晚了,更不能被人改了換了 掉包 了。大體情況分這麼幾種 可能還有別的 1急報。這個就是後世所謂八百里加急的雛形。比如我們常見到了快馬來到朝堂大喊 報!2密報。寫好訊息,拆開竹簡,分批次送出。這個類似後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