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左傳》 宋楚泓之戰 中,作者所描述的愚蠢而自大的宋襄公,怎樣固執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

時間 2021-05-06 01:12:37

1樓:偶爾心碎

宋襄公就是岳不群式的人物,只不過自己玩脫了,才成為笑柄。

宋襄公在位之時,也是宋國最為強盛之時,試想一下什麼樣的人在位時國家才會最強一一梟雄,像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勾踐。中間夾個宋襄公,你覺得他可以是個傻子嗎?

宋襄公繼位之初就要讓位於庶兄,當然,明知道哥哥不會接受。

結果這一讓,宋襄公被扣壓了一年,宋國一點亂子沒出,回來繼續做他的國君。

泓之戰,宋襄公就是要打一場政治仗,尤其是對於「蠻夷」之稱的楚國,更是他政治表演的時候。

只不過這次玩脫了。

岳不群的下場大都如此,要麼晚年因為一件醜事毀了一生名節,要麼直接玩脫,被人稱為傻子。

我懷疑岳不群的原型是不是宋襄公?

2樓:莫味道

宋中國人一直都是各國嘲諷的物件,像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這些流傳下來的成語,愚蠢的主角大都是宋中國人,那時候的地域黑也很嚴重。

宋國的祖先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前朝遺民麼,被黑很正常,但也展示了宋中國人溫和質樸的性格。對比中山國也經常被黑,都是中山狼這種忘恩負義的角色,同樣是被黑,調侃和謾罵不同。

宋國這種四戰之地注定難以稱霸。四戰之地同樣意味著是交通樞紐,宋國另一大特色是商人多,宋國的國都叫商丘,商業文化發達。商業文明發達的地方對契約精神非常尊重,講誠信、講規則。

戰爭中的禮儀也是周禮主要組成部分。

黃仁宇說:「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

雙方遵守承諾,講究信義,以行使陰謀詭計為恥。

不過在禮樂崩壞的春秋,遵守周禮已經成為一種面子工程,大家表面上做做樣子,主要還是看利益。但偏偏碰到宋襄公這麼個實在人,其實他這種思路太超前了,周禮相當於當時的法律,法律不合時宜需要改變,那也要通過走正常的修改程式。沒改變之前,就要遵守。

「不依靠險隘取勝,不攻擊正在渡河的敵人,不攻擊沒有擺好陣的敵人。」雖然迂腐,但也算尊奉當時的道德。

「對已經受傷的敵軍不再攻擊,對頭髮花白的敵人和未成年的敵人。」槍口抬高一寸,用現在的眼光看來,仍然充滿人道主義的光芒。相比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的機變百出,反倒大家彼此都有點底線,讓人更感動。

何況春秋中前期的戰爭都是貴族之間的遊戲,百姓負責生產,貴族負責軍事和管理,戰爭也是點到為止,絕沒有趕盡殺絕這種做法,也沒有這種技術條件。俘虜對方的王侯或主將也不稀奇,也往往很尊重,按身份給予應由的待遇。到了戰國,動輒幾十萬大軍的征伐,開始屠城、坑殺,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往往更沒有底線。

世道變壞,是從嘲笑宋襄公開始的。

3樓:偏聽則明

如果說他遇到的是齊魯這些中原國家這倒沒什麼,他失敗就在於他所面對的是楚國,他的對手是楚成王。只能說時代變化。無可奈何。

說他仁義的,可能是傻掉了,說他的做法正常的,可能是傻掉了。豈不知他拿小國君主祭祀的事?真守禮法你乙個公爵何來殺子爵的底氣。他的仁義是在扯是在裝,別以為他是真仁義。

4樓:李雷

我個人覺得他只是乙個堅守周禮,還未來得及改變的人。在周天子統治下,各諸侯國之間有戰爭也是要在禮的範疇內的,這個禮類似於周王朝的一種底線,過了這底線,這個就由諸侯摩擦上公升到反抗周王朝統治了。在《封神演義》中雙方常常祭出免戰牌,這種停戰方式以現代的思維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就書中描寫來看這屬於非常正常的。

這是我對當時背景的乙個大致想法,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能完全以現代人的價值觀去判斷這件事情,每個人都脫離不了他的時代,宋襄公也是。

再從宋襄公這個人來看,他能登上王位,能在那個大時代攪風攪雨,絕對不是平凡人物,這個故事傳下來是因為這本史書比較有名,那麼當時究竟是怎樣的情況,是否他是出於其他原因沒有及時進攻,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建議不要輕易把蠢豬這個詞冠在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頭上。

5樓:少林功夫好耶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沒有己見,贊成太史公。成敗都是乙個禮,後人逮著一件事不放,各說各的價值觀。

6樓:當康

上初中的時候,中午吃飯,我總是跑的很快然後乖乖的排隊。總有人慢慢晃過來然後插隊,還一插10多個,排隊拍著離打飯的視窗越來越遠。經常到我的時候就沒什麼好菜,飯也是冷的,還被同學笑話。

後來我就中午回家吃了。

我做錯了嗎?被射中大腿的宋襄公應該也是這麼想的吧。

春秋五霸,古人對宋襄公多半也是敬重的吧。

7樓:我看看程式碼

不能單獨的看一件事,要結合時代背景一起來看。春秋時期跟歐洲中世紀有點類似,很推崇「騎士精神」。

那時候的戰爭更像是一種貴族的遊戲,士兵基本上都是貴族子弟。戰爭的目的也不是滅國,而是只要你承認他是老大就可以了,所以才會是春秋五霸。貴族們都以遵守貴族精神為榮。

宋襄公的做法現在看起來是很愚蠢和迂腐,但是在當時應該是非常正常的做法。要知道當時打仗都是找一塊空曠的場地,等雙方都擺好陣勢之後再開打。基本沒有什麼偷襲或者其他的陰謀詭計。

楚國在當時一直被黃河流域的傳統貴族當作『蠻夷』來看待。即使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即使在武力上擁有很大的優勢,即使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文化,楚國就是不能得到周王室和傳統貴族的認可。於是楚國就『自暴自棄』了。

你們不是說我是蠻夷嗎?那我就是蠻夷好了「我蠻夷也」。

所以此戰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的。而自此以後越來越多的陰謀詭計被用到了戰場上……

8樓:墨櫝

一、執一國之君為牲,仁在何處?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以鄫子為牲祭祀河神),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

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

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婬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

」二、以大欺小,義在何處?

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於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

《詩》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今君德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

盍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

三、單車附會,智在何處?

秋,諸侯會宋公於盂。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公以伐宋。

四、矜功自傲,杜塞忠言,以立齊孝公為功之極也,便欲效之?不聞「一姓不再興」乎?

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襄公將戰,子魚(即目夷,字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

更見《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宋襄公假仁失眾齊姜氏乘醉遣夫》說得明明白白,宋襄公乃假仁也!

楚成王邀眾諸侯至於館寓,面數宋襄公六罪,曰:「汝伐齊之喪,擅廢置,一罪也;滕子赴會稍遲,輒加縶辱,二罪也;用人代牲,以祭淫鬼,三罪也;曹缺地主之儀,其事甚小,汝乃恃強圍之,四罪也;以亡國之餘,不能度德量力,天象示戒,猶思圖伯,五罪也;求諸侯於寡人,而妄自尊大,全無遜讓之禮,六罪也。天奪其魄,單車赴會。

寡人今日統甲車千乘,戰將千員,踏碎睢陽城,為齊、繒各國報仇!諸君但少駐車駕,看寡人取宋而回,更與諸君痛飲十日方散。」眾諸侯莫不唯唯。

襄公頓口無言,似木雕泥塑一般。只多著兩行珠淚。

9樓:月塔

有一句話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宋襄公的志向是什麼?

爭奪諸侯霸主地位,使宋國成為春秋第一強國,進而復興商國。而「仁義」恰恰是宋襄公競選「霸主」的口號,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在政治目的達成之前,自己打臉是萬萬不能的。細讀歷史可以發現,宋襄公無論幹什麼,都會把仁義放在嘴邊,就連打了敗仗,也要強調一下這是「仁義」的敗仗,這明顯是很合格的政治家嘛。

春秋早期不同於後來,大國同小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幾個小國聯手擊敗乙個大國是並非難事。比如宋襄公八年,宋襄公遵照齊桓公遺願,與衛、曹、國三國聯合伐齊,送太子昭回國。齊人恐懼不敢應戰,殺死國君無詭,趕走大臣易牙。

同年五月宋襄公再次伐齊,大敗齊軍,立太子昭為國君,是為孝公,宋襄公從此聲名大振。

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

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徵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這種國際環境下,國力並不是爭霸的全部條件,比國力更重要得是「仁義」「信用」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國際聲譽。聲譽出眾,就有了眾多信服該國的諸侯支援,也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連齊國這種一流強國都無法對抗有三個小國支援的宋國,如果宋襄公真的能穩坐霸主之席,那壓制齊楚絕非難事。

泓水之戰前,宋襄公手下已經有了衛、邾、曹、滑等幾個鐵桿支持者,召集過大規模兩次諸侯會盟,幾次小規模會盟。如果這時宋國能以堂堂正正之師打敗楚國,那宋襄公的名聲就會再上乙個台階,成為真正的諸侯霸主。

就算輸了,有春秋時期「不重傷,追不過五十步」的國際法則限制,損失也不會太大,還能博得乙個「仁義」的好名聲,日後大可以召集諸侯伐楚而衛宋。但如果按照子魚的打法,半渡而擊,確實能打敗楚軍,但宋襄公經營了二十多年的「仁義」之名可就付諸東流了。沒有了「仁義」之名,沒有了政治上的優勢,宋國如何同齊楚這種一流強國爭奪霸主之位呢?

用現在的話說這叫「開掛一時爽,全家火葬場」

戰國時期成書的《公羊傳》明確讚美宋襄公這種遵守戰爭規則、拒不乘人之危做法,評價宋襄公

「臨大事而不忘禮儀」,「雖文王之戰,亦不過如此」。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稱讚了宋襄公這一做法: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可以見得,宋襄公爭取「仁義」之名的策略還是很成功的,當然宋襄公第二年就去世了,沒來得及把他的好名聲變現,這就是另乙個故事了。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種看似愚蠢的做法在春秋早期還是很常見的,比如著名的「曹沫劫齊桓公」事件,齊國堅持守信,退還了魯國的土地,事後諸侯紛紛信服而依附齊國

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魯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

「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

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於是遂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同樣齊桓公二十三年,燕莊公送齊桓公過境,齊國遵守禮法,將燕國君主經過的土地全部送與燕國,諸侯聽說後紛紛歸附齊國。

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還有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避退三舍,諸侯紛紛信服(當然,這是晉國的誘敵之計)。晉楚鄢陵之戰中,晉軍主將郤至曾三次遇到楚王,都依照禮法不敢攻擊,反而下車脫帽行禮。晉軍戰敗之後,一輛晉軍戰車在撤退途中陷進泥坑裡,馬也不聽使喚,在後追擊的楚軍依照禮法,幫助晉軍修好車軛,然後繼續追趕。

沒幾步之後,晉軍戰車又壞了,楚軍再次幫助修理戰車,然後再追,到了五十步後楚軍就依照禮法停止追擊了。這種「愚蠢」顯然不是宋襄公獨有的,只是宋襄公死的早,沒能享受到這種「愚蠢」所帶來的好處。

最後來談談宋國有沒有機會得到霸主地位。個人認為,有,但機會不大。

春秋早期諸侯以楚、齊、晉、秦為強,宋國次之,鄭、衛、魯在次之。先來看看幾個一流強國

楚國——南蠻之國,從西周晚期與周室激戰不斷,幾乎是當時的公敵

齊國——剛剛經歷了內亂,又被宋國擊敗,國力衰弱,而且宋襄公有恩與齊孝公

晉國——自己國內亂成一鍋粥,而且經過了平王弒父,廢長立幼等一系列政治變故之後,國家信用幾乎破產,在晉文公時才得以恢復

秦國——地處偏僻,且經過平王弒父和侵占西岐之地後,政治信用一般

宋國——任用子魚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國力有較大的提公升。宋襄公本人早年間追隨齊桓公東征西討,維護諸侯秩序,名聲鵲起;齊桓公死後來又恪守諾言,平定齊亂,聲勢大振。

鄭國——自鄭莊公與周王室開戰後,幾乎和楚國並列為世界公敵

衛國——宋國的支持者

魯國——無欲無求,但反對齊國

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宋國,是諸侯中唯一乙個有條件爭奪霸主地位的國家,此時不努力爭取,難道等到晉,齊國力恢復之後再動手嗎?那跟作死有什麼區別呢。

在新增幾個細節

周襄王元年(西元前652年),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茲甫(襄公)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於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

可以看出,宋襄公自當太子起,即開始經營「仁義」之名,可以說是深謀遠慮了。

周襄王十一年(西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藉此來威脅東夷臣服。

宋襄公在不破壞「仁義」之名的情況下,根本不迂腐,殺伐決斷十分果決。

晉文公重耳流浪列國是,在各國都迫於晉國的壓力,冷遇重耳,而宋襄公與齊桓公一起,是僅有的兩個禮遇晉文公,贈與厚禮並預言晉文公日後必能復國,成就大業的君主。這種氣概和遠見,和愚蠢、迂腐就完全不沾邊。

如何看待泓水之戰中的宋襄公的堅持道義?

與子同袍 能怎麼看待?對敵人講道義,還在戰場上對敵人講道義,他手下的人就不是人?後世唯朱允炆可與之相提並論。朱允炆手底下的人只是不能傷到朱棣,宋襄公這邊連敵方士兵都不能砍 土豆 應該說是本性之使然吧。1.在即為前,宋襄公曾經提出讓位於子魚 庶出的哥哥 的確是君子行為 尚賢 使有德者居之,但是很少有人...

如何看待江明洋(楚恕之)在鎮魂中的演技

看完大火的鎮魂,本來只是想看看為什麼火,看到一半並沒有特別心水的某個人。萬萬沒想到,看完之後被江老師牢牢圈粉。這臉這身材,理想型沒跑了,我就喜歡稜角分明的硬漢帥哥,有粉群告訴我一聲哈,為老師貢獻力量 顧朝 很好,感覺他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原著裡的楚恕之本來就是日天日地的乙個人,看他直播感覺是對作品有很...

如何看待淮上的《提燈看刺刀》中的人物楚慈?

一枚荷蘭豆 破雲追完後對於楚慈的人物形象有感而發 結合破雲中的楚慈,他是乙個極其仁慈善良,冷靜睿智,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有種與命運搏鬥的勇氣很耀眼的乙個人。刺刀的結局he,我覺得真的印證了贖罪的主題。楚慈這樣乙個既有良好品行,又有聰明的頭腦,處變不驚的態度的人,在殺了韓越他哥之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