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漢字在現代意義相反,在古代系出同源甚至不加區別的?其他語言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時間 2021-05-14 15:35:57

1樓:端木弗貢

有一種構詞法叫作派生(derivation),指在原有的詞上附著以前字尾或者施以某種音變造出新詞來。上古漢語的派生構詞常採用所謂「破讀」的形式。破讀在中古和現代漢語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聲調或發音,在上古漢語中卻常常是通過詞綴來實現的。

以最常現的破讀形式:平、上、入聲字轉讀為去聲為例。現今一般認為(cf 鄭張尚芳、白一平-沙加爾、斯塔羅斯金等學者對上古漢語音系的構擬)後世的上聲、去聲分別由附加韻尾*- 和 *-s轉化而來。

而對應去聲的 *-s韻尾就明顯具有詞綴的性質。比如題主舉例中的上聲字「買」,加上s韻尾破讀為去聲後,就成了「使之買」的意思(顯然賣就是使之買),因而構成新詞。同樣的方式,平聲的「聞」破讀為去聲的「問」,就表示「使之(我)聞」;入聲的「食」破讀為去聲的「飼」,就表示「使之食」。

當然,去聲破讀不單是使之如何這一種用法,比如去聲的「傳」(傳記之傳)表示「所傳(平)」,去聲的「行」(品行之行)表示「所行」,「所趨」為「趣」,「所宜」為「義/誼」,「所使」為「事」,「所賈」為「價」,諸如此類(注意,並不是所有的破讀派生都會造乙個新字來表示)。去聲破讀以及其他型別破讀的用法還遠不止這些,以上權作管窺,不擬展開。

那末,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賣買之類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相反」,觀其結構,實質上卻是「相成」的。譬如在英語中 made 是中性色彩的,made up則帶負面色彩,不妨對比一下漢語的「為」和「偽」(去聲)。由於現代漢語的破讀只是變調、變音,看不出附加成份來,拿英語的小品詞、前字尾什麼的來對照,看起來就不太直觀。

英語的belief vs believe, proof vs prove,advice vs advise, REcord vs reCORD, CONduct vs conDUCT,這些是不是就跟現代漢語的破讀有些異曲同工的意思了呢!

現代相比古代,有哪些缺失?

張一夫 答案 恬適。現代社會的發展迅速和資訊獲取量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上百倍,無論是水泥森林中忙碌的蟻民,還是集約農業中耕種的農民,哪怕是高山古剎中的修行者,都在被時代慫恿者,急切地奔跑,以至於忘記了體驗休閒的人生。分析 必然。工業社會 或者說資訊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這種必然的忙碌,即使你想回歸到那種所...

在古代有哪些愛吃的文人?

PEEN 說到愛吃的文人,怎麼可以少了袁枚這個大吃貨呢!身為乾隆才子 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 南京 購置隋氏廢園,改名 隨園 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從此開始了他吃貨美妙的一生並著書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 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

如何看待心學在現代的意義?

劉南飛 良知不是環境或者說外界加給的。這正是陽明先生批評傳統的起點。格物致知是朱子的說法,而陽明則認為 朱子所謂 格物 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析 心 與 理 而為二矣。夫求理於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於其親之謂也。求孝之理於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