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太廟會供奉西漢皇帝嗎?

時間 2021-05-14 13:20:17

1樓:張希崇

連後漢都會,何況東漢

庚辰,追尊六廟,以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為不祧之廟,高曾已下四朝,追尊諡號,已載於前矣。是日,權太常卿張昭上六廟樂章舞名:太祖高皇帝室酌獻,請依舊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室酌獻,請依舊奏《大武之舞》;文祖明元皇帝室酌獻,請奏《靈長之舞》;德祖恭僖皇帝室酌獻,請奏《積善之舞》;翼祖昭獻皇帝室酌獻,請奏《顯仁之舞》;顯祖章聖皇帝室酌獻,請奏《章慶之舞》。

其六廟歌詞,文多不錄。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

2樓:滋兒哇兒

漢朝四百年,中間外戚王莽篡權中斷了幾十年

唐朝兩百年,中間外戚武曌篡權中斷了幾十年

很簡單啊,區別就是漢朝中間戰爭手段奪回權力了,唐朝是宮變奪回權力了

3樓:之乎者也

要不然呢?把劉秀的先祖找出來供奉?往上找不還是劉邦嘛!

具體東漢太廟供奉了誰就要查史書資料了,高帝文帝是怎麼都少不了的吧!劉秀的國號是漢,國號從來都是乙個字,東西南北都是後世為了稱呼時好區分說的物件而叫的

4樓:天公地道

別說劉秀和劉邦有血緣關係,就是劉淵和劉邦沒有血緣關係,漢趙太廟都把漢代的三祖五宗乖乖供起來。(三祖五宗是漢太祖劉邦,漢世祖劉秀,漢烈祖劉備,以及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附上史料:

【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於南郊,僭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balabala曹操父子凶逆相尋。

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 何圖天未悔禍,后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

】【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5樓:王二歷史

西漢早於東漢,如果說漢朝有名的皇帝皆出於西漢,那是因為開國皇帝必須有雄才大略,而且在開國之後,要完成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建,沒有較高的政治手段根本不行。

如開國皇帝劉邦,不僅面臨著強秦的統治,還有西楚霸王項羽與其爭天下,但好在他有張良、蕭何、韓信、樊噲一干文武幹將,為西漢的建立奠定基礎。

之後漢武帝雄才大略,通過在文化上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推行推恩令,軍事上三次遠征匈奴等戰略,維護了國家的安定與統治。

而東漢則屬於繼承西漢的遺產,他們面臨的內憂外患不多,因此也安于享樂,出現一些享樂皇帝就不意外。

6樓:時飛飛

不只東漢會,蜀漢也會

他們自稱的都是「漢」

所以,三國演義裡,關羽騎著赤兔,扛著一面「蜀」的大旗跑來跑去,其實很搞笑,這不明擺著告訴人家自己不是正統嘛

想象一下日本兵如果抗一面「倭」字旗,多麼搞笑

7樓:荒蕪的

會光武帝本紀有很多記載

(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於六宗,望於群神。其祝文曰: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當。群下百辟,不謀同辭,鹹曰:'王莽篡位,秀發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恩。

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

'秀猶固辭,至於再,至於三。群下僉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

'敢不敬承。"於是建元為建武,大赦天下,改鄗為高邑。

甲子年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於懷宮。進幸河陽。更始廩丘王田立降。

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是月,赤眉焚西京宮室,發掘園陵,寇掠關中。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

二月己未,祠高廟,受傳國璽。

夏四月丙子,幸長安,始謁高廟,遂有事十一陵。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七將軍從隴道伐公孫述。

秋八月己亥,幸長安,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遵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於太廟,成帝、哀帝、平帝於長安,舂陵節侯以下四世於章陵。

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曰:"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

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

遷呂太后廟主於園,四時上祭。"

8樓:

當然啊,因為國號還是「漢」,人家認為自己是正統大漢皇帝依然得供奉西漢皇帝的,後來劉備的國家依然叫「漢」,依然供奉了西漢(和東漢)皇帝,再後來劉淵建立個「漢」,把西漢東漢蜀漢的皇帝拉來供奉。

9樓:最美的荒蕪

漢昭烈皇帝劉備玄德:吾乃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答案不是顯而易見? 漢獻帝還不是叫他一聲叔叔?

諸葛:(狂笑數聲,扶扇而答)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

我有一言,清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

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王司徒:你......諸葛村夫.......你敢......

諸葛:(憤而站立)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說明並沒有東漢西漢之分

10樓:www

東漢太廟不同時期供奉的西漢皇帝不一樣。光武帝世早期,太廟四時禘祀的西漢皇帝有高帝、文帝、武帝;光武帝世後期,太廟四時禘祀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明帝世,太廟四時禘祀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元帝、哀帝、平帝。

章帝世到靈帝世,太廟四時禘祀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元帝。獻帝世,太廟四時禘祀高帝、文帝、宣帝。

除此之外先後被遷毀的西漢皇帝只在東漢殷祭時祭祀。

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之時,但就陳祭毀廟主而已,謂之殷。太祖東面,惠、文、武、元帝為昭,景、宣帝為穆。惠、景、昭三帝非殷祭時不祭。

比如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在長安祠高廟就屬於殷祭。

十八年三月壬午,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在東漢前期的光武帝、明帝、章帝世和後期的獻帝世,東漢是把西漢一起算進七廟的世數的。

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在雒陽起高廟,合高祖以下至平帝為一廟,藏西漢十一帝主於其中。但高廟中四時只祀高帝、文帝、武帝三世。

建武三年,光武帝在雒陽立親廟,以父南頓君欽、祖鉅鹿都尉回、曾祖鬱林太守外、高祖舂陵節侯買為四親廟。此時的東漢七廟是光武的四親廟加上高廟的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

建武十九年,光武帝尊宣、元二帝為祖父,恢復宣帝廟號中宗。東漢七廟分為光武帝在雒陽高廟親祀的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五世,以及令有司在長安故高廟祀的成帝、哀帝、平帝二世三帝。而光武親父南頓君之上的四世不再算進七廟,改為由園廟所在的各地郡縣祭祀。

光武崩,明帝立。光武帝廟號世祖,明帝因光武帝再受命祖有功,為光武帝立世祖廟。同時由於元帝於光武為穆,雖然元帝沒有廟號,且在三世四帝親廟中最遠(元、成、哀、平),明帝卻不遷雒陽高廟的元帝而遷了長安高廟的成帝。

之後東漢長期也不敢遷元帝。明帝世的東漢七廟是雒陽高廟的五世(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長安高廟的一世二帝(哀帝、平帝),和世祖廟的一世(世祖)。

明帝崩,章帝即位。明帝廟號顯宗,章帝根據明帝的遺詔,把明帝神主放在了世祖廟更衣別室。長安高廟的最後一世(哀帝、平帝)被遷毀。

章帝世的七廟分別是雒陽高廟的五世(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和世祖廟二世(世祖、顯宗)。

章帝崩,和帝立。章帝廟號肅宗,雖然章帝有廟號必定要進廟,但沒人敢提出把七廟裡的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世祖、顯宗任何一帝遷走。這種情況下東漢上下只能裝糊塗,把章帝神主和明帝一樣也藏進世祖廟。

和帝世,太廟已經不止七廟了,四時禘祀共八世,包括雒陽高廟的五世(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和世祖廟的三世(世祖、顯宗、肅宗)。

和帝崩後,東漢先後經歷了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除三少帝(殤帝、衝帝、質帝)就陵寢祭祀不進太廟外,為了讓東漢各帝不至於神主一進太廟就被遷走,和帝、安帝、順帝、桓帝都被給了廟號。

到了桓帝崩,靈帝立,東漢太廟四時祀十二主,其中高廟五主(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世祖廟七主(世祖、顯宗、肅宗、穆宗和帝、恭宗安帝、敬宗順帝、威宗桓帝)。

靈帝時,京都四時所祭高廟五主,世祖廟七主,少帝三陵,(殤、衝、質,三少帝。)追尊後三陵,(安帝追尊祖妣宋貴人曰敬隱皇后、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后。順帝追尊皇妣李氏恭愍皇后。

)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故高廟三主親毀之後,亦但殷祭之歲奉祠。

靈帝崩,獻帝即位。蔡邕提出遷毀太廟的神主,世祖廟裡的和帝、安帝、順帝、桓帝都不夠資格有廟號,武帝、元帝也要從高廟遷出。

蔡邕論曰:"漢承亡秦滅學之後,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

孝元帝時,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貢禹始建大議,請依典禮。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德茂盛,為宗不毀。孝宣尊崇孝武,廟稱世宗。

中正大臣夏侯勝等猶執異議,不應為宗。至孝成帝,議猶不定。太僕王舜、中壘校尉劉歆,據不可毀,上從其議。

古人據正重順,不敢私其君父,若此其至也。後遭王莽之亂,光武受命中興,廟稱世祖。孝明帝聖德聰明,政參文、宣,廟稱顯宗。

孝章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廟稱肅宗。比方前代,得禮之宜。自此以下,政事多釁,權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褒崇至親而已。

臣下懦弱,莫能執夏侯之直。今聖朝遵古復禮,以求厥中,誠合事宜。元帝世在第八,光武世在第九,故以元帝為考廟,尊而奉之。

孝明遵述,亦不敢毀。孝和以下,穆宗、恭宗、敬宗、威宗之號,皆宜省去。五年而再殷祭,合食於太祖,以遵先典。

"議遂施行。四時所祭,高廟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

於是根據蔡邕的上奏,東漢太廟改制,又回到了光武、明帝時代兩漢一起算世數,嚴格遵守祀七世的情況。獻帝世的東漢太廟四時祀七主,包括高廟三帝(高帝、文帝、宣帝)、世祖廟四帝(光武帝、明帝、章帝、靈帝)。不久以後漢祿遂告終。

如果蜀漢是東漢西漢的正統延續,為什麼東漢西漢的簡稱是漢,而蜀漢的簡稱是蜀?

Silvectre 這些簡稱應該是後人起的。主要是蜀漢太弱了,復興漢室,還於舊都 沒能回到長安不說,起碼得回到洛陽吧?老待在成都是幾個意思?時間一長,蜀漢的正統地位就下降了,更像是個地方割據政權,所以叫它蜀。 小小博 首先,蜀漢的地位不可能與西漢與東漢相比,西漢與東漢都是大一統的王朝,中間隔了乙個王...

《出師表》裡的先漢 後漢指的是西漢東漢還是東漢的前期後期呢,當時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身處「東漢」呢?

王伯齊 開宗明義 這裡的先漢 後漢都是東漢。諸葛亮 出師表 中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此句中的先漢 後漢應當都是東漢時期,先漢是東漢前期,後漢是東漢後期。所以這句話應該理解為 先前漢朝之所以興隆是因為親賢臣,遠小人 後面漢朝之所以傾頹是因為親小人,遠賢臣...

西漢的侯國有延續到東漢的嗎?

重樓百尺臥玄德 基本沒有。王莽篡位,貶易侯王,對西漢宗室封爵進行了清洗。其定諸侯王之號皆稱公,及四夷僭號稱王者皆更為侯。及莽篡立,劉氏為侯者皆降稱子,食孤卿祿,後皆奪爵。諸劉為諸侯者,以戶多少就五等之差 其為吏者皆罷,待除於家。不光是宗室,其他功臣的封爵也遭到了剝奪。富平侯張純,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