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時期要叫「春秋」呢?

時間 2021-05-12 10:54:55

1樓:樹欲靜而風不止

《左傳》中"國之大事,在戎與祀。"一般都在春秋作戰和勞作,古代條件惡劣,夏天炎熱,冬天寒冷,而且在春天君主祭祀祈求一年好的收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作戰也是好時機。因為當時冬天的狀態就是君子無衣,小人無褐,再加上冬天雪深,道路不平,不利於奔襲作戰。

夏天盔甲太重,而且太炎熱,不利於戰馬和人員的作戰,熱死的人多,自我消耗過大,不利於作戰。所以大部分都在春天作戰,比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比如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秋天又是收穫的季節,記錄頻繁。所以各國記錄事件都集中在春天和秋天。春秋又是四季輪迴的兩個典型季節,有年年輪迴的意味。

而且鉤沉這個詞也是一種說法。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裡:正常人的脈象會隨四時的更替而發生相應的變動,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

鉤應夏,沉應冬,鉤沉其實就是夏冬的意思。

鉤沉是春秋的另一種說法。(其實我不太認同這個說法)

2樓:Cindy

因為受季風環流影響,中國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多端,正如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古人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秋兩季是大事多發的季節,而夏冬人的活動都會減少。

3樓:龔瑞祥

「春秋」,指乙個國家的發展史,國家總會因為時間而不斷變化,春秋兩個季節是很明顯的時間變化更替點,所以叫「春秋」,後來孔子撰寫《春秋》,成為私家撰史第一人。呂不韋及其門客撰寫《呂氏春秋》,記載的也是一段歷史,名字也有「春秋」二字

4樓:

我們以前古代漢語老師是這樣解釋的,古人對季節的感受不敏感,只有冷熱,即春秋,所以春秋是時間的代名詞,後來人的感覺敏感了就細分了時節,成了四季,個人覺得有點扯。。。大秦帝國裡我記得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冬夏天氣比較酷,都窩家裡,春秋氣候宜人,適合幹活和打仗以及其他很多活動,比如現在有很多詞語,春耕秋收,秋後問斬,秋後算賬等等,所以一般大事都是春秋兩季發生,所以史官一般記載也都在這兩季,春秋就成歷史的代名詞啦。

我覺得這個還比較有道理,但也沒考證過。

為什麼春秋時期 井田制 開始崩潰?

zhen liang 印加的記載是乙個貴族沒有首先耕作王田而是耕作私家井田就被殺死掛田中間示眾,銅器貴的時代,每天有專門官吏計算銅的磨損程度的,鐵時代就沒有這個過程了,自然開始崩潰 懷劍聽雨 因為使用重犁深耕的牛耕而不是人耕,為了牛耕效率,田必須從正方形改為長方形而已。比如商鞅變法就是把三夫斷成兩傾...

春秋時期是秦國最早設縣嗎?

李理 楚國最早設縣,春秋時期就經常滅國置縣了。周朝為了防禦楚國在漢水旁邊建立了一系列姬姓國家,即漢水諸姬,結果除了隨國唐國淪為楚國附庸,其他基本都成了楚國的縣。可以說,楚國在春秋中前期能夠快速擴張,郡縣制功不可沒 當然不要臉也功不可沒 我看到有人說郡是開拓蠻荒用的,其實這只是早期郡的一種,另一種就是...

春秋時期,隔著秦國和晉國,西周為什麼會被戎狄打到?

Augustus Caesar 兩周時期,地廣人稀,農耕的華夏族和游牧的戎狄混居,中原很多地方分布著各種戎狄部落。以河南省為例,洛陽西南嵩縣地區就居住著一部分戎族人,他們生活在現今陸渾水庫附近,被稱作陸渾戎。陸渾戎一度十分強盛,由於和中原文化交流,因此他們也有著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這一點在近年來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