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時期那麼多傑出的思想家, 最終卻只有孔孟火了?

時間 2021-05-12 08:01:33

1樓:長風

一、因為只有孔孟踏踏實實的走群眾路線。

二、只有孔孟能兼起蒙學職責。

老莊,那得有極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能同聲相應,那得身兼極重大的責任才能體會其中義理之必然;

法、兵,那得是專職公務員才有用武之處,才有實踐空間,才有學習、理解、掌握的可能;

墨、農,都是不諳人情世故的理工科工程技術人員,真沒法「政治」;

縱橫,那是外交專業,更是就業形勢渺茫;

陰陽,本質上,習學的是神巫之術,這玩意想不學成神經病,得有極深的道德修養做錨才行。

綜上,除了孔孟之外的其它諸家,就沒有能夠做群眾教育和啟蒙教育的。所以,華夏的文化傳承,必然以孔孟為基礎。這些「家」裡也只有孔孟才能做基礎。

2樓:zhangdazhuting

明顯題主和不少答主並不知道「陽儒陰法,表儒裡法」這麼一說。

事實上,儒家思想從來沒有真正被用來治國理政,真的被用來治國理政的是道家,更多的是法家思想。

很多人都被歷史教科書一句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唯儒獨尊」坑了好久,又有多少人知道漢武帝本人從來就是個亦儒亦法,學慣百家的人呢?

3樓:旅人

為什麼只有孔孟火了,要先看當時各家是怎麼產生的,是要解決什麼問題。

當時最急切的問題應該是「周文疲弊,禮崩樂壞」,舊的秩序被打破了,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由內心沒有可以遵守的秩序導致了許多現實的問題,百家爭鳴,就是希望以自己的一套思想來建立起新的秩序,解決內心和現實的問題,其中儒家的思想最符合當時需求,也能滿足。

接下來就看一看舊的秩序為什麼不管用了,為什麼儒家思想最符合需求呢,為什麼儒家在後來也能作為中國思想的主體呢。

舊的秩序是周公旦制的了禮,「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周公旦的禮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都去遵守這個,社會也是一片和諧,但是這個禮是有一點漏洞的,這個漏洞在於周禮不像很多宗教寫出的教義,最終歸結到神的旨意,不容置疑,周禮可以質疑,當人們自己道德水平高的時候,還可以撐起來這個「禮」,當人們開始去質疑它,不遵守它的時候,周禮就成了形式,春秋戰國內心和現實政治雙重互動打擊,禮慢慢淪為了一種形式。

儒家思想就是在這個「禮」淪為形式的時候,給它注入了「仁」的生命力,「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不應是目的,「禮」應當是「仁」的表現,「禮」是可以變化的,「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週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損益就是可以隨著不同時代順應變化,雖百世可知,就是其中永遠不變的,就是「仁」的主體,要懷著一顆仁義之心。

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話講,儒家貢獻就在於「開闢價值之源,挺立道德主體,莫過於儒」,而且儒家本質上是一種服務於現實的實踐理性,是很適合作為指導思想的,面對現實政治剛開始是不足的,但是後來融合各家,既能上層指導,又能滿足內心,還有具體的治國手段,所以儒家在後來也作為了中國思想的主體。

其他各家,道家的思想是很玄妙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根本上否定形式主義,不造作,自由自在,但是這種自由自在又不是放肆,而是很高階的自由,這種思想一定是很有價值的,有許多人會有這方面的需求,對特殊政治時期也有一定指導意義,但是很難被當作主體思想。法家上文說了,在春秋戰國還是很火的,其他各家對於普遍的現實政治沒有太具體的解決辦法,法家提出了解決辦法,後來儒家融合各家,法家思想其實一直也影響深遠,其他各家要不不能符合當時需要,要不派別太小,最終融到儒家裡了。

所以,孔孟在當時解決了人們最急切的精神秩序的建立,作為服務於現實的完整的實踐理性指導思想,後來又融合各家,有具體的治國手段,被作為主體思想,火的是很有道理的。

4樓:沒用的阿吉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追隨儒家學派的人雖然多,但實際從來沒有得到過統治者的重視。儒家學派一輩子的追求就是入仕,孔孟終其一生周遊列國,未有一國敢接納,自孔子起儒家九代只有一人在魏末幾年擔任過丞相,所以儒家的思想抱負在這個時代並未得到伸展。

究其原因,儒家學術是為治世統治者寫的,其最大的特點是愚民,階級層次分明。

儒家專注以史論今,以學論史。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秦史是暴秦,最大的原因就是焚書坑儒。至於為什麼要焚書坑儒,因為儒家和六國殘餘勢力搞復辟,反郡縣制,阻擾改革。

5樓:一異

其實,孔子主要是個教育家。

儒家能壓過其他學派,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大概在於儒家「有教無類」,所以擴散速度是其他故步自封的學派無法比擬的。

儒家人多勢眾,佔據主流地位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6樓:

諸子百家都興盛過。

道儒兩家卻歷經兩千年的興衰歷史。

道家演變成道教,道教為宗教。

儒家演變成儒教,儒教成為官方意識形態。

改造成儒家思想基於封建國家中下層地主官僚的利益,形成穩定的的文化形態。

儒教對維護當時大一統政權基層的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具有包容和守舊的特點。

儒家重視文化傳統,是古代中國封建國家獲得正統性的文化資源。

7樓:阿丁

8樓:Yongpeng Cheng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儒術做精神核心不是不可以,事實上這時候的儒家已經是乙個雜合體。但罷黜百家問題就大了,尤其是墨家。

沒了技術的不斷傳承和突破,只靠零散的人憑興趣研究是不夠的。宋明的理學心學,某種意義上都是看到問題卻無力走出來原地打磨磨的結果。以至於後來陽明先生這樣的牛人,格竹格了七天七夜也沒啥辦法,你給他一台顯微鏡試試。

9樓:ckttty

剛看完中國哲學簡史,試著回答一下

1.周朝前期,官、私不分。封建主家是各種學術的中心,而儒家的前身就是官學中教授古代典籍的教師,後來天下大亂,他們流落民間,發展成為儒家。

儒比起其他學派來說,普遍有廣博的知識和精妙的思想。這是由於起源不同帶來的不同。

2.儒家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別的學派的知識,儒家一直在發展,而且發展的很好。西元前3世紀後半葉,儒家的荀子和道家莊子都有了一定的折中主義趨勢,這個時候荀子吸收了部分道家的思想,這是一次吸收。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起了很大作用,而董仲舒的思想中吸收了陰陽家的思想,將陰陽家行上學根據與儒家政治、社會哲學結合起來,再加上更多的道家思想,儒家產生了巨大的發現。

3.秦朝依靠法家思想,統一了全國,但因為秦朝的殘暴,人們普遍厭倦法家思想,法家成為秦朝替罪羊,墨家要求兼愛,道家利於朝代新建時修養生意,儒家思想偏向保守,但利於進一步建設國家,也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些特點使漢朝統一思想時更容易選擇儒家。漢朝前期流行黃老之學,也就是道家思想,奉行無為而治,文景之治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獨尊儒術比秦朝焚書坑儒溫和得多,也積極得多,雖然秦漢都是統一思想,但漢朝的措施有效得多。

4.儒家重禮,廢除封建制後產生的新貴族需要一種儀式來維持社會差別,所以推行儒家過程中比較順利。漢高祖劉邦降服了一切對手之後,第乙個行動的命令就是命令儒者孫通制定朝儀,說明儒家知識對新貴族的重要性。

5.漢後期雖然道家也開始復興,佛學傳入並本土化成為禪宗,但儒家也開始新的發展。從韓愈開始,經過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一代一代儒家的努力,儒學再一次吸收了道家思想,佛學,禪宗思想,產生理學心學,成為了更強大的學派,維持著自己的地位。

6.漢朝獨尊儒術,使儒學獲得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發展儒學,再加上歷史的慣性,使儒學地位不容易動搖。以上

10樓:

1.人家徒弟多,傳承下來了。

論能持續存在的重要性!

比如,誰家的孩子多,家族就比較興盛。一脈單傳的,就容易斷。

2.人家的思想被統治者看中了。

論有價值的重要性!

11樓:餘慕生

我認為還真不是。

儒墨道法四大顯學。

從後世來看,儒家在前,法家在後。但是呢,從歷史程序看,反而最先被選擇的是法家。秦朝以法並六國,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根基。從此法家成為王朝根基制度。

漢承秦制,法雖有寬宥,但是法已經成為王朝制度。道家思想對於經濟發展的益處,在漢初盡顯。從此國家發展經濟,發展民生,大體沿用。故道家從這時候也變成了國家體制的一部分。

墨家的思想不適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但是墨家的機械製造之法,倒是大概流傳了下來。墨家遊俠氣息太重,俠以武犯禁,古代的封建統治,不大會用墨家。但是對工籍是有控制的,也就是說墨家的一部分,也被吸收入了國家體制。

剩下的儒家呢,自董仲舒天人合一以來,才被一國認可。況沉浮跌宕,未有定數。逢亂世的曹操諸葛,中原四川,都玩的是法家。

孔子是萬世師表,但儒家的文廟裡,可祭祀著非儒家人物。儒家其實融合了好多諸子百家思想。況且宋之前,並非文臣獨大,武廟也同樣重要。

兵家也一直是王朝暴力機關的必修學問。某種意義也是王朝體制的一部分。

中國自明後期以前,可一直信奉,良相起州部,猛將起行伍。國家制度才是維持王朝統治的根本,而不是一家學說。畢竟不能按照學說去建立完美社會,學說只是用來描繪社會的。

之所以儒家被重視嗎。

一來是自周朝以來的宗法血親制度的影響太重要了,這種制度很穩定,在當時也很先進。因而要保證國家穩定,必需承認這個現實。

二來也是因為儒家與王朝制度的融合性差。其實墨家也一樣。儒墨其實都過於依賴人的進步。來實現社會大治。

所以儒家雖然被歷來看重,其實也只是用來凝聚人心,對國家的治理,儒家其實限制在基層。,,宋代才有人敢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然後天下就是神州陸沉了,沉的相當徹底了。

表面上重要,但實際未必。士農工商,商人真在農工之後?大多數時候不是的。

雖然孔廟時常祭祀,但真的未必天下是靠純儒家治理的。況且儒家因為理論性的高超,啥都能往進裝啊。大仁,小仁,大慈小慈。

要是墨家的,殺一人死,殺萬人侯。這就是沒分清大慈小慈了是吧。

儒家是無用之用,即便他只能用來處理處理封建基層,但在朝堂之上,卻能保證統一的外儒,保證王朝思想的普遍一致性。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然後外儒裡法,王霸雜之。

道為經謀,墨為工杼。兵以征伐,縱橫交辭。齊民有術,天工有物。

陰陽調和,宙宇安康。

12樓:文道

糾個錯,孔子是春秋的沒錯,但孟子是戰國的。

春秋的思想家還是挺多的,比如管仲,子產,老子,郯子,百里奚,孫武等,春秋時並沒有只有儒家火了,在此之前的子產,管仲,老子不比儒家差。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比春秋多多了,號稱諸子百家,儒墨道法算是四大顯學,火的又不是儒家乙個。

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不歸楊則歸墨。算是種嫉妒吧,墨子脫胎儒家反其道而行之,儒家一群後代辯不過氣得要死毫無辦法。

楊朱作為道家楊朱派代表,極有影響力,遠遠超過孟子,一毛不拔的典故就是出自他,算是中國最早的主觀利己客觀利他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代表。

孟子火是在宋朝理學之後的事,在他那個時代和他差不多的超過乙隻手。

只有孔孟火兩個方面:

第一,戰國末期趨勢,天下歸一,縱橫家、墨家等逐漸式微,李斯的焚書令收集、銷毀了民間的藏書,秦末項羽一把火又燒了秦帝國的藏書,那個時代的書還是竹簡等,造起來很難,這樣再加上秦末大戰亂等,留下來的就不多了。包括現在的儒家典籍也是漢代的人默寫出來的,以及據說是發掘自孔府的牆裡的,由此引發了儒家內部長達千年的今古文經之爭;

第二,漢初,黃老刑名才是顯學,治國也是用的黃老學說治國。自漢武帝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其他剩餘的百家先是在朝堂上被罷黜被剝奪話語權,然後儒家一代一代打壓,到現在基本上就GG了,比如墨子這本書,還是後人在道藏裡重新發掘出來的。

儒家就跟某教乙個德行,因為我覺得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我掌握了話語權,所以我是對的。我得勢了其他的都別想活。

為什麼春秋時期要叫「春秋」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 左傳 中 國之大事,在戎與祀。一般都在春秋作戰和勞作,古代條件惡劣,夏天炎熱,冬天寒冷,而且在春天君主祭祀祈求一年好的收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作戰也是好時機。因為當時冬天的狀態就是君子無衣,小人無褐,再加上冬天雪深,道路不平,不利於奔襲作戰。夏天盔甲太重,而且太炎熱,不利於戰馬和人...

為什麼春秋時期 井田制 開始崩潰?

zhen liang 印加的記載是乙個貴族沒有首先耕作王田而是耕作私家井田就被殺死掛田中間示眾,銅器貴的時代,每天有專門官吏計算銅的磨損程度的,鐵時代就沒有這個過程了,自然開始崩潰 懷劍聽雨 因為使用重犁深耕的牛耕而不是人耕,為了牛耕效率,田必須從正方形改為長方形而已。比如商鞅變法就是把三夫斷成兩傾...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出現那麼多大思想家?

吃貓的魚 古人有句話說的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乙個人如果想要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內在,一定要多讀書多旅行,多長見識,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這批人,根本沒什麼留下來的古籍可以閱讀,在那個時候也沒有網際網路,卻湧現出一大批類似於孔子孟子墨子等優秀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