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真的會因為某國更加 道德 而信服於某國嗎?

時間 2021-05-06 21:07:03

1樓:

國家之間的交往是以利益為前提的,各國都是高舉著「道德」的大旗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就像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拿起道德的大棒進行利益交換的時候,站在道德制高點有種名正言順的感覺,能團結過很多的人,「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

曹操之所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因為其他諸侯害怕曹操,其他諸侯怕的是除了自己以外的諸侯們聯合曹操一起來討伐自己。

當美國揮舞著人權、環保的大旗跟別的國家進行談判的時候,並不是真的為了環保、人權,而是為了在與別的國家進行談判的時候,能瓜分到更多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種服從跟信服關係不大,更多的是基於利益的分配。從目前世界上的國家的政策制定來說,中國更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真正做到以德服人,畢竟幾千年來聖人先閒們追求的就是世界大同。

2樓:一念永恆

春秋無義戰,如果諸侯國真的存在以德服人的情形,那他們服的也是武德。唯一跟道德有點小關係的大概是宋襄公,但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因為擁立齊孝公的武德,而不是不肯半渡而擊的道德。

3樓:第七

社會或者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遵循當前社會的一般法則行事。決定著社會的整體前進方向。

比如當下都看錢,現在提尊王攘夷當然沒人信,先掏錢吧,掏了還不一定辦事呢。戰國時期也不會提了。

其實本質是一種社會形態,比如我們在當下的形態下很難理解那時為什麼那樣,為什麼,因為我們覺得當下就是理所當然的。這個時候可以對比不同地區的人們,比如日本,歐美。

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人們,可能有著巨大的差異,既是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下。

4樓:八斗

尊王攘夷只是口號,要想稱霸還得看拳頭大小,實力強弱。

尊王攘夷的口號是管仲率先提出的,當初,為了幫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管仲提出了這一口號。

當時的時代,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此時的天下已經從天下共主變成了諸侯稱霸。除了周天子的權威衰敗之外,四方的異族也紛紛崛起,競相攻打中原諸侯。

攘夷本是周天子的職責,可是自從周室東遷之後,周天子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再擔起天下共主的重擔了。

對於中原諸侯來說,攘夷關乎他們的生存,如果縱容四夷發展,那麼華夏諸國將毫無立足之地。

尊王是理,攘夷是力。有理又有力才是稱霸的資本。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都是通過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得諸侯臣服,從而成為他們那個時代的霸主。對於他們來說,此時再提尊王,那就只是水到渠成罷了。

反之,如果沒有攘夷的軍事實力,就算是再提尊王,再有道德,那也只是乙個空架子,絕無稱霸的可能。

只講道理,沒有實力的稱霸只能淪為乙個笑柄。

這樣笑柄在春秋時代層出不窮,而要論最大的笑柄,當屬宋襄公!

春秋時期為什麼諸侯軍隊能隨意穿越別國境內?

實際上並不可以,應當需要提前向該國說明報告,故而春秋年代的外交活動非常頻繁。一般的子男小國或者畿內伯國可能沒有反抗的餘地,但對於中等諸侯國,尤其是那些威信尚存的宗周大國,後果可能是嚴重的。譬如以 鄭昭宋聾 著稱的宋國對此反應就極為強烈。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 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

為什麼春秋時期要叫「春秋」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 左傳 中 國之大事,在戎與祀。一般都在春秋作戰和勞作,古代條件惡劣,夏天炎熱,冬天寒冷,而且在春天君主祭祀祈求一年好的收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作戰也是好時機。因為當時冬天的狀態就是君子無衣,小人無褐,再加上冬天雪深,道路不平,不利於奔襲作戰。夏天盔甲太重,而且太炎熱,不利於戰馬和人...

春秋時期是秦國最早設縣嗎?

李理 楚國最早設縣,春秋時期就經常滅國置縣了。周朝為了防禦楚國在漢水旁邊建立了一系列姬姓國家,即漢水諸姬,結果除了隨國唐國淪為楚國附庸,其他基本都成了楚國的縣。可以說,楚國在春秋中前期能夠快速擴張,郡縣制功不可沒 當然不要臉也功不可沒 我看到有人說郡是開拓蠻荒用的,其實這只是早期郡的一種,另一種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