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末三國,遼東公孫氏能夠割據近50年?

時間 2021-05-11 20:43:42

1樓:建寧太守霍弋

乙個政權,能存活,一定是內部和外部都很穩定的。我們從這兩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遼東。

內部:最早,公孫度受封擔任遼東太守。到任之後,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殺豪門士族。他殺了100多家豪門,以此立威。結果就是遼東境內,莫不屈服。自此,遼東內部統治就穩定了。

外部:公孫度時期,正是中原董卓亂起,群雄割據的時代,沒人願意理他,或者說,他被忘卻了。公孫度就趁此機會,大肆擴張。

他兵出遼東,東擊高句麗,西破烏桓,南取遼東半島全境,甚至還隔海出兵,拿下了膠東半島北部諸縣。自此,公孫度的名號響徹遼東,「雄張海東、威服外夷」。

公孫康時期,曹操剿滅袁氏,公孫康為結好曹操,將二袁人頭送給他。除此之外,公孫康還出兵高句麗,一舉攻破其都城,滅其國。後又在京畿道一帶的荒地建立帶方郡,吸收流民,增強國力。

外部穩定。

公孫淵時期,到這一時期,遼東就沒有了穩定的外部環境。主要罪責在公孫淵,他在魏,吳之間反覆不定,既得罪了魏,又得罪了吳。而當司馬懿征討他時,也無法抵擋,最終滅亡。

我的這篇文章有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可以看看。https://

2樓:重樓百尺臥玄德

劉曄在公孫淵新立的時候就主張趁機趕緊消滅公孫氏,拖下去就不好辦了。曹叡沒有採納。

在司馬懿平遼之前,曹叡其實做過嘗試。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陸道,並攻遼東。蔣濟上疏勸阻,曹叡沒有採納。失敗。

景初元年,又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等徵公孫淵。戰敗。

甚至司馬懿平遼前,何曾也仍然上疏反對。

究其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

一是路程太遠,役費損耗太大。

劉曄在主張平遼的時候說:「水則由海,陸則阻山,故胡夷絕遠難制」,「絕遠難制」可謂魏人最大的難題。何曾在上疏中所言「道路回阻,四千餘裡」,要知道,伐蜀進攻的漢中,才在雒陽西千九百九十里。

伐吳所面臨的南郡,才在雒陽南一千五百裡。

路途過長帶來的是役費的耗費巨大。

《孫子兵法·作戰篇》:「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

因此,司馬懿出兵之始,就有人提出役費難供的問題。曹叡咬咬牙豁出去才捨得花巨費出兵。

初,帝議遣宣王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里征伐, 雖云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四萬人行。

二是遼東地形複雜,不利於進兵。一旦敵人選擇避戰逃遁,那麼相當於花巨費白跑一趟。

如@大內義興 所介紹的,遼河中下游一帶存在大量沼澤,名為遼澤。後世唐太宗東征時,「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不可通。」又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命長孫無忌將萬人,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為梁,上自繫薪於馬鞘以助役。

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諸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這對大軍征伐是很不利的。

而如果公孫氏採用游擊戰術,避而不戰,那就是征討無果,徒費人力物力。何曾在上疏中說:「雖假天威,有徵無戰,寇或潛遁,消散日月,命無常期。

」去了打不到人,就很難受了。司馬懿在回答曹叡時也說:「棄城預走,上計也。

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如果公孫氏採用這樣的手段,那麼征討大軍將難有作為,只能退兵。司馬懿在大雨對峙中,朝中已經有人提出退兵了:

「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群臣或以為淵未可卒破,宜詔宣王還。」所幸曹叡能力排眾議堅持下來,方成此功。

三是維持現狀就挺好,費力平遼獲利並不多,不如奉行防禦休養的方針。

蔣濟在反對征遼時說,既然公孫淵沒來主動侵犯,就不要輕易去討伐。平時他們給我們送人質,每年規規矩矩地上計舉孝廉,還按時給我們貢納,不是挺好的嗎。放著大敵不管,去費勁地平定遼東,得到的那點百姓又沒有多大增量,得到的錢又不能使國家富裕。

總結一下就是打下來也沒多大好處,不如就維持現狀。

凡非相吞之國,不侵叛之臣,不宜輕伐。伐之而不制,是驅使為賊。故曰『虎狼當路,不治狐狸。

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質,歲選計考,不乏職貢。議者先之,正使一舉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國,得其財不足為富;儻不如意,是為結怨失信也。

對於當時的曹魏而言,吳蜀才是大患。二國的北伐,讓曹魏壓力頗大,無力全心全力地徵遼。

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 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

相比之下,主動征伐不如休養發展,一如華歆的《止戰疏》所說:

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願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為後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

如聞今年征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

3樓:大內義興

公孫氏為何能夠割據遼東近50年,題主還提到三國遊戲,就結合遊戲,主要分析一下地理原因。

古代,遼河流域在古代,存廣闊的沼澤濕地,在漢朝三國,主要在遼河中下游的西岸一帶大片區域,這導致中原王朝進攻遼東的路線受到限制,一般有兩條路:

1是走南方近路,從遼澤南面的遼隧(隊)走,強渡遼河。

2是走北方遠路,從遼澤以北,來繞遠路,這無疑極大增加了後勤壓力。

遼東公孫氏可以通過遼澤這個天然屏障,以加固遼隧(隊)防守的方式,來限制中原軍隊的進攻,後來毌丘儉和司馬懿先後進攻公孫氏,都是從遼隧(隊)方向來進攻的。

圖1為漢代遼澤,三國時的遼澤略有偏差

311的戰鬥方式,是部隊在大地圖上走格仔,而遼東地圖區域,在襄平以東有個淺灘,這應該就是遼澤。而通過需要研究科技【難所行軍:部隊可以通過間道、淺灘。

通過棧道時不受傷害】,才能通過這個淺灘。

搞笑的是,往往中原王朝先研究出這個科技,但公孫氏卻遲遲無法研究出,這導致公孫氏經常被動挨打。而且最重要的是在311裡,特技才是王道,公孫氏一票人在初始,基本上是白板,再加上311後勤設定不是很現實,所以即使地圖上即使有遼澤淺灘這個設定,很快完蛋也是大概率的問題。

圖2為311的襄平和遼隧地圖

其它遊戲,我玩的不多,網上隨便找了一張圖,這是三國志2代,從地圖上看,感覺似乎這裡進攻遼東,應該是直接進攻的,完全跳過遼澤,不太需要考慮路線和後勤問題,所以這一代三國志裡的遼東公孫氏迅速完蛋,估計是大概率的事情

圖3為三國志2

公孫氏能夠割據的另外乙個原因就是路遠(注1)。

(注1)後漢書郡國誌:涿郡(高帝置。雒陽東北千八百里。

)七城,戶十萬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三千七百五十四......遼東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裡。

)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圖4,光從幽州到襄平,至少1500裡

圖5,而從洛陽出發,抵達襄平差不多3600裡,超過1400公里

公孫度自從抵達遼東,對內鎮壓豪強,對外稱霸高句驪和烏桓(注1)。

遼東公孫氏有多少兵力,曹操時期一段涼茂和公孫氏的一段對話可以參考一下。公孫氏說自己可以出兵「步卒三萬,騎萬匹」來襲擊鄴城,涼茂回擊時,曾說「將軍擁十萬之眾」(注2)。

但這種「十萬之眾」的說法,在漢末三國已經爛大街了,本身就是個概數,基本上就是吹噓。而《宣帝紀》裡,司馬懿在消滅公孫淵後,清查遼東戶口才「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注3),人口超過30萬,以兵民比例1:10計算,也就3萬多兵力。

同樣在《宣帝紀》裡,公孫淵選擇以「步騎數萬」與司馬懿交戰,而司馬懿則推測「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注4)。兩萬就能叫「數萬」了,而綜合公孫淵「巢窟虛矣」和遼東「口三十餘萬」,公孫淵兵力最多也就3萬人左右,可見什麼「十萬之眾」都是亂吹的概數

歷史上的237年,公孫淵依託遼隧,擊敗曹魏名將毌丘儉。但在311裡,遼東公孫氏除了公孫度能力尚可外,其餘都是白板武將,自然很弱。至於其它三國志遊戲裡,估計公孫氏一票武將的能力大概更慘。

(注2)三國志公孫度傳: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為伍長。度到官,收昭,笞殺於襄平市。

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注3)三國志明帝紀: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

(注4)三國志涼茂傳: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禦之......

又顧謂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

比者海內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夫為人臣者,固若是邪!

(注5)晉書宣帝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注6)晉書宣帝紀:文懿果遣步騎數萬,阻遼隧,堅壁而守,南北六七十裡,以距帝......帝曰:賊堅營高壘......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1,擁有天然屏障-遼澤。

2,路非常遠,數千里,中原王朝進攻後勤壓力大。

3,遼東公孫氏在東北亞算是一霸,頗有實力。

大內義興:司馬懿遠征1500公里,擒斬遼東公孫淵(司馬懿軍事系列四)

我的回答,關於遼澤濕地,對皇太極在己巳之變中,對其入關路線的影響:

己巳之變,作為督師的袁崇煥負主要責任麼?

@大內義興,以及我的歷史專欄: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漢末三國時代,遼東公孫氏的勢力何時退出膠東半島的?

蘇沉船 建安十年 205年 到建安十一年,討伐膠東群賊,甚至是曹操親征了,這一次也是曹植第一次隨曹操出征。三國志公孫度傳 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 柳毅 陽儀等 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三國志張遼傳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 柳毅 等。三國志武帝紀 秋八月,公東征海賊管承,至...

漢末三國時代有多少種雜號將軍?

通典 卷二十九 雜號將軍 歷代雜號將軍凡有數百,不可俱載,今錄其著者。上,漢以呂祿為上將軍。騎,漢武帝以公孫敖及公孫賀並為騎將軍。樓船,漢元封三年,以荀彘為之。橫海,漢元鼎六年,以韓說為之,擊東越有功。材官,漢李息為之,掌理宮室。貳師,漢李廣利為之,徵貳師城,取善馬,故以為號。輕車,漢武帝以公孫賀為...

漢末三國時期的長安城處於何種狀況?

獨孤雲風 案 三國志文帝紀 注引 魏略 改長安 譙 許昌 鄴 洛陽為五都。水經 濁漳水注 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遺跡,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十七史商榷 其實長安久不為都,譙特因太祖故鄉聊目為都,皆非都也,真為都者,許 洛 鄴三處耳。當時的長安 許昌 洛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