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漢末年鮮卑未對中原造成巨大威脅?

時間 2021-05-11 08:15:42

1樓:絕望的狗

不是沒有對中原造成威脅,而是明明造成了巨大威脅,而歷史卻根本沒有提及,要麼掩蓋,比如公元187年從鮮卑王入侵河套地區開始到三國早期,匈奴和鮮卑已經佔據了幷州的大部,除了上黨郡還在東漢手裡,基本上山西已經丟給胡人,同樣的涼州也是,被氐人和鮮卑入侵嚇得漢靈帝差點要放棄涼州,而幽州也是被鮮卑滲透嚴重,所以北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都是已經幾十年慢慢侵蝕的結果

2樓:烏蘇嵐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塞外不斷入主關內的歷史,是一次次塞外原生態新貴替換前一代入主中原的舊貴的過程,從先秦到清代從來就沒變過,對中原造成威脅的又豈只是鮮卑一家?

塞外人入主中原後必然伴隨著戰鬥力退化、生活腐化,然後被戰鬥力尚在的新生塞外人輕易推掉,而新生的賽外人入主後又重複了前一代賽外人退化、腐化的過程,於是又被更新的賽外人推翻,如此無限迴圈...塞外能給關內造成威脅是一直都存在的,如果這個王朝能保持跟塞外的來往關係則尚能保有一定戰鬥力,比如漢、唐、元、明初、清,如果徹底跟塞外隔絕對立,徹底跟土著混居融合,比如宋、明中後期,那基本只能被塞外吊打。唐朝自己也是個例子,早期與塞外有來往,所以戰鬥力強大,武則天時期打壓胡人搞土著化,結果連還處於部落散居的契丹都打不過,最後還是得靠拉攏突厥人來解圍,到了唐玄宗時期又復用胡人,戰鬥力又恢復了上去,安史之亂後胡人再度遭打壓,唐的戰鬥力再也沒有恢復到早期的水平。

還有明朝,早期憑著朱棣留下的內附蒙古騎兵軍戶尚能與賽外蒙古互為平手,到了中後期土著化後基本就只能靠北元殘廷給保護著才堅持到滿人興起的年代,結果皇太極先滅了北元林丹汗讓明失去了保護傘再對明下手,最後明在內外交困之下輕易就垮了。宋如果不是當時昏庸去跟女真聯合滅契丹,也不至於被推到南方去。

而東漢雖有羌人、南匈奴存在,但是塞外大部分地方處於後匈奴真空時期,給了鮮卑人興起的機遇,東漢後期就是那種內附塞外力量不足以抵抗新興塞外貴族的時期,土著化帶來的中樞群體能力退化、皇室式微、投機分子四起,這種局面下還處於活力蓬勃的塞外新貴要鑽空子實在太容易了,本質上跟明末是一樣的,只不過明末塞外尚有北元平衡牽制,而東漢末年整個塞外幾乎就是鮮卑一家獨大,要不是東漢也是強主林立,以及擁有大量內附的南匈奴和西涼羌人助力,並且鮮卑尚處於比較散落的狀態而未完全結盟統一,怕是不用等到兩晉鮮卑人就可以入主中原了。

說白了古代中國歷史中來自塞外的威脅只有強弱沒有有無,完全看入主關內的王朝是偏塞外風還是偏土著化,保留塞外風尚,那麼退化得就慢一些,進行土著化,那一兩代之內就能完全腐化,徹底退化成弱雞,要是再沒個後突厥、北元這樣的塞外保護傘,那就只能被新貴替代了。內亂、疲軟、矛盾激化,這些都是退化、腐化的表象而已。

3樓:「已登出」

東北亞人不斷從森林和荒原中南下遷到東亞,然後逼迫東亞人遷到更加遙遠的南方,是乙個幾千年來形成的規律,至今也未停止。鮮卑從森林裡遷出,吞併北匈奴後已經到達農耕區邊境,繼續南下不過是早晚的事,一旦中原王朝動亂,他們就會趁虛而入,入主中原,因而衣冠南渡是過是水到渠成的

東漢末年,為什麼士族願意依附何進,而不願和董卓合作?

湯不煩 打個比方,原來的甲方和他手下的班組幹得好好的,反正都是GOV投資,專案利潤佔乾股或者自家公司中標,三七分成 你乙個外來人急吼吼衝進來,和甲方說,我只要四成,你拿六成,把原來那個班組趕走 你說會有人敢嗎,牽扯到信任,利益,太多了 更不要說董老大一把大刀亂砍蛋糕,把秩序打亂了,誰跟他啊, 北海之...

東漢末年黨錮的 八俊 都是什麼出身 他們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名望 他們的後代在三國時期有什麼作為

李膺,世家出身,祖至太尉,父至國相,其後裔為名門 趙郡李氏 荀昱,世家出身,叔至侯相,兄至太守,出身漢末名門 潁川荀氏 杜密,平民出身。王暢,世家出身,父至太尉。劉祐,平民出身。魏朗,平民出身。趙典,世家出身,父至司空。朱寓,平民出身。 橘清雅 後漢書 黨錮列傳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

東漢末年坐鎮一方宗室不少,為什麼不能合力匡扶漢室,最終被各個擊破?

子舟公渡 東漢末年的漢室宗親大致分三類 1.助紂為虐 火上澆油型 代表 劉焉 劉焉聞董扶之辭則心存益土,聽相者之言則求婚吳氏,遽造輿服,圖竊神器,其惑甚矣。劉焉自己想當皇帝的意圖很明顯,而且劉焉率先提出將刺史 太守合二為一為同時掌握軍政大權的州牧,並且自己擔任益州牧。其對東漢亂世的 貢獻 不亞於引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