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看心理學描寫家庭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時,我就越加討厭我的家庭我的爸媽,越加心理不正常

時間 2021-06-01 10:36:25

1樓:唐小色

正常,而且你正在走在變得正經的路上

乙個人在某個領域內的成長是有過程的,不能因為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即不再屬於正常的評判)就否認這個人比之前變得更好

你還處在前期,正在發現罪惡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動力主要是以發現自己「我世界」的不足為主,我無能處理的潛意識為輔

在表現方面,以怪罪別人為主,看心理學上癮為輔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都是看書看叉了,腦子傻了,不願意承擔責任。這些人問題是,沒有看到什麼在變化:

首先在心理動力上,這個人因為對自己同情,心中擺脫了罪責,不被無能感打垮,保留了心力的存量

在知識儲備上,因為越看越爽,越看越認同,導致知識儲備在上公升

同時因為心力還在,能夠不停思考,導致知識不停內化,慢慢的就有了處理事情的能力,漸漸的可以解決這些不良影響,給進入下乙個反思階段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當前不是有很多抑鬱的人嗎?基本上就是在這一步垮了,因為周圍人(尤其原生家庭)根本沒有真正的愛,真正的同情,而這些人自己也不知道同情自己,最後連他給自我立足的空間都沒有,怎麼可能有精力充分學習和思考?所以進入不了下一步-真正的反思與實踐,更別說達到人生的成長

所以其實以發展的眼光看,能怪罪別人的都走在正確的路上,別依賴就好

加油人生的大目標還在前方等著你

2樓:周梵

可以說,我們每乙個人都被我們的原生家庭影響著,體現在我們對每乙個事情的決定和反應。

雖然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那並不代表那是不可逆轉。這就是學習成長和未學習成長的人的區別。

前者意識到這種影響,並看到造成的結果的強大的力量,選擇去面對,轉化,重塑自己的信念系統,認知體系….

而後者則完全陷入其中,並認為這就是唯一的真理。

所有原生家庭給我們的桎梏,我們最後都可以突破。

我相信人的自由意志。雖然人的自由意志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強大,但是也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弱小。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學習,去通過自我訓練和覺察,創造一些可以為自己提供新選擇的空間!

當我們的父母不懂得愛,沒有給到我們足夠的安全感,以及力量感的時候,就很容易滋生我們的不配得感,讓我們沒有辦法把綻放的狀態活出來。

如果我們足夠愛自己,給自己足夠多的肯定、認可、和關心,根本就不會評判自己,不會攻擊自己,也不會懷疑自己,自然也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只有當你不斷的去成長,去獲取新的視角,新的認知,你才會打破盲點,才能夠看到更多的東西,進而擺脫束縛,從你原來的模式中走出來。

3樓:心諭堂

討厭,是會加重自己負面的反應,建議你把眼睛拉回到自己,看看自己是怎樣的?自己想要什麼?要怎麼做?答案決定了自己的成長。

父母無論做的好、壞都是無法逆轉的過去,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盡其所能的愛著自己的孩子,也許方式方法不得當或對孩子有影響,但絕不是有意而為之。

愛能解決一切問題。

4樓:燕兒在林梢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是家庭原因導致了抑鬱,腦子都差點被搞壞了。嘗試過各種方法讓自己健康快樂起來。

宗教方面給了我一些啟發,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用一種陌生人的眼光跳脫出來審視自己的家庭,這個家庭究竟有什麼問題。其實父母所生只是假象,我之前也一直納悶為什麼佛教不談原生家庭的問題,畢竟性格決定命運,而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家庭薰陶出來的。

現代人遇到的問題古代人應該也是一樣的。有一次聽到葉曼居士講座上講了這樣一句話,說三十歲前可以怨父母,三十歲後就要自己想辦法,自己重新開始多學習思考做人的道理,尋找新的學習榜樣人生導師,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且投胎選擇什麼樣的父母也是需要智慧型的,只能說當初不懂識人不懂選擇,就像我們從小到大要上進,要努力考上好的學校一樣,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法門其實也是這個原理。

5樓:YanYan

家庭對乙個人影響,一定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壞的一面,但大部分人只能看到好的部分或者壞的部分,這個好與壞需要整合。看書的過程,通常讀者只能吸收他/她想看到的那部分內容,再加上現在的書中過分強調父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以前不重視),所以我身邊有很多真實的案例,越學心理學(通常是初學者),看的書越多,越偏執。最好提公升自己的辦法,是找心理諮詢師,梳理一下原生家庭乃至整個家族帶給你的影響,最後你會發現父母可能給你帶來創傷,但也同時傳承了他們的優秀的基因和祝福。

6樓:Yan Jason

首先得承認家庭影響很重要,對家長來說,經營好乙個家庭,是要做出榜樣和模範。

同時,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身體成長的同時,思想和認識也在快速成長。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持續不斷的接受教育的原因。

每個人,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應該幹的事情。

孩子應該幹的事情是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為以後成家立業入社會做準備。

家長應該幹的事情是養家餬口撫養孩子。

孩子沒經歷過世面,沒經歷過賺錢之苦,過早的操家長的心,很可能走向片面。

同時,孩子根本沒可能改變家長,操心碎也改變不了,空空耗費精力。

不光是題主,光知乎上就有N多N多抱怨,抱怨家庭,抱怨爸爸媽媽,甚至還有詛咒奶奶去死的。甚至成了未成年人自暴自棄擺脫自己責任的乙個藉口了。

這些發洩一下可以,但是要明白,抱怨不會讓你增長乙份力量,更不會讓你堅強,它只會讓你消沉和沒落。人是會改變的,會成長的,但是抱怨只會拉扯你,讓你沉沒。

你根本不需要分析你家長,不要去評判他們。乙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家長或多或少的付出,你可能想象不到。乙個人的長大不是偶然的,從你媽媽懷孕開始。

你可能根本沒有資格去討厭他們。要不你試著問問他們你是怎麼長大的,看看他們怎麼說。

7樓:王偉

當我們從外界吸取知識時,總會選擇與我們價值觀相同、相近的內容。我們更願意相信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

我們有了某種觀點,然後就會不斷的強化這種觀點,所以說價值觀是逐漸強化出來的,而且是相當穩定的。

但是這種習慣經常對個人的成長並沒有好處,因為有了某種固定的價值觀或觀點,就不再能夠客觀的看待問題,也就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對於題主來說,建議不要陷入追究責任的心態中,如果你已經成年,可以不斷的提公升自己,修正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畢竟還是要向前看,既然過去無法改變,那就努力向好的方向發展。

8樓:張宇

那些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心理學書籍,背後主要存在三個用意:

第一,加深理解,包括對自己的理解,對父母的理解以及對自己成長經歷的理解。說到底,「理解」是「接納」的前提。不管對誰來說,原生家庭都存在不被接納的部分,其中乙個可能是不理解。

比如,母親是乙個情感淡漠的人,這給孩子成長帶來很多痛苦體驗。但如果孩子知道,母親的「情感淡漠」不是因為不愛自己,而是因為她從小就體會不到「被愛」(比如,出生即被遺棄、寄養等),所以才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達愛的話,內心受挫的自我價值感就會有所增強;

第二、緩解「超我焦慮」。當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很多創傷性體驗(比如忽視、貶低、攻擊等)的時候,孩子就會在意識層面體驗到深深的「恨意」,而這個體驗是被「內在超我」所不容的,於是,孩子便會時刻處於一種瀰漫的焦慮體驗當中。而當孩子了解到,任何孩子內在都會存在「對父母或原生家庭表達恨」的需求的時候,那種瀰漫莫名的焦慮感就會有所緩解;

第三、和解、修通與療愈。一般除了比較極端的情況(父母對孩子存在虐待與性剝削等傷害行為)以外,孩子對父母的「恨與不滿」都是可以得到和解、修通與療愈的。這並非需要通過改變孩子與父母的現實關係來完成,而是通過改變孩子與「內化父母」的關係來實現。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恨」的主要是「想象中的父母」,而這個情結也可以通過閱讀與原生家庭有關的心理學書籍來修通。

如題主所言,越看這些書就越討厭家庭與父母,這種心理體驗肯定是正常的,說明題主的創傷性體驗較為強烈,或者對父母存在更高的期待。但題主需要了解的一點是:這個世界上壓根就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有時候,討厭父母,可能是討厭自己的表現。說到底,題主對自己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接納。但我相信,題主能夠充分地愛自己、接納自己,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加油。

你對進化心理學有什麼看法?進化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李溯本 Unancha 首先說句廢話 進化心理學確實很有意義 人類的心理現象,跟人類進化的關係,可以分成三部分吧 一是某些心理跟進化有很明顯 很明確的關係 二是某些心理現在看來跟進化關係不大,甚至跟進化的要求是相反的,但如果追究到歷史上某個時期 不排除是將來的時期 可能這種關係也就明朗了 而三是,某...

為什麼臨床心理學比諮詢心理學受歡迎?

其實涉及到諮詢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差異,因為我懶,所以簡單地隨便地回答一下。諮詢心理學偏文,受到人本 存在的影響比較大,而且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諮詢心理學家人稱心理學家中的嬉皮士,就是一天到晚 LOVE and PEACE 的那種,你感受一下。諮詢心理學家傾向於尋找來訪者的正向力量,而不僅僅關注其問...

什麼樣的心理學才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心理學?

心理學都是幫助我們的。只有分直接幫助還是間接幫助。直接幫助可能就是臨床心理學這種診治型的間接幫助可能就是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這種研究型的。想要日常多了解一些心理學?去關注知乎賬號butterpsych黃油貓有日常心理學冷知識分享有意思的心理學現象或者是心理學的專業小知識幫助你自救的方法和思維 快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