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戰後,如果沒有于謙歷史會怎樣改變?

時間 2021-05-09 05:23:54

1樓:太極生兩儀

許多人說沒於謙也不會有大變化,因為瓦剌的野心並不是很大,改變不了大局。

靖康之恥金兵一開始南下,其實也沒啥野心,靠著北宋朝廷的幫襯,金兵的野心比誰都大了。

蒙古人一開始野心也不大,靠著大家幫襯成了世界征服者。

人類就是這樣,所謂沒有野心,不過是覺得可能性太低,一旦有了可能性,人類的野心膨脹比光速還快。

指望著敵人收手是根本不可能的,敵人如果收手,那只有一種原因,怕被於謙這樣的人把手剁了。

土木堡之後,瓦剌的野心明顯已經膨脹了,如果不是被於謙當頭一棒打回去。下一步瓦剌也先要看的可就不是北京了,也先要好好看一看南京,成都,襄陽,尤其是小心看一看釣魚城。

2樓:段王爺

土木堡事變時間線如下:

正統十四年。

七月十一,己丑(2023年7月30日),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

七月十六,甲午(2023年8月4日),發京師。

八月十四,辛酉(2023年8月31日),次土木,被圍。

八月十五,壬戌(2023年9月1日),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宗北狩。

八月十七,甲子(2023年9月3日),京師聞敗,群臣聚器於朝,侍講徐珵請南遷。

八月十八,乙丑(2023年9月4日),皇太后命郕王監國。

八月十九,丙寅(2023年9月5日),移通州糧入京師。

八月二十一,戊辰(2023年9月7日),兵部侍郎于謙為本部尚書,帝至大同。

八月二十二,己巳(2023年9月8日),皇太后詔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

八月二十三,庚午(2023年9月9日),籍王振家。

八月二十四,辛未(2023年9月10日),右都御史陳鎰撫安畿內軍民,帝至威寧海子。

八月二十五,壬申(2023年9月11日),都督石亨總京營兵。

八月二十七,甲戌(2023年9月13日),帝至黑河。

八月二十八,乙亥(2023年9月14日),諭邊將,瓦剌秦駕至,不得輕出。

九月初六,癸未(2023年9月22日),郕王即位,遙尊帝為太上皇帝。

九月初七,甲申(2023年9月23日),夷王振族。

十月初一,戊申(2023年10月16日),也先擁上皇至大同。

十月初五,壬子(2023年10月20日),詔諸王勤王。

十月初八,乙卯(2023年10月23日),于謙提督諸營,石享及諸將分守九門。

十月初九,丙辰(2023年10月24日),也先陷紫荊關,孫祥死之,京師戒嚴。

十月初十,丁巳(2023年10月25日),詔宣府、遼東總兵官,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巡撫及募兵御史將兵入援。

十月十一,戊午(2023年10月26日),也先薄都城,都督高禮、毛福壽敗之於彰義門。

十月十二,己未(2023年10月27日),右通政王復、太常少卿趙榮使也先營,朝上皇於土城。

十月十三,庚申(2023年10月28日),徵兵於北韓,調河州諸衛士軍入援。

十月十五,壬戌(2023年10月30日),寇退。

十月十七,甲子(2023年11月1日),出紫荊關。

十月二十,丁卯(2023年11月4日),詔止諸王兵。

十一月十六,壬辰(2023年11月29日),上皇至瓦剌。

從土木堡事變到瓦剌兵臨城下,再到擊退瓦剌,整整兩個月。

但是土木堡距離京師,直線距離不足一百公里。

中間這兩個月的時間,瓦剌也很懵逼。

本來只是來打秋風,沒想到怎麼就抓了大明天子。

也先之所以沒有在抓住明英宗的時候,立刻攻打京師,原因只有乙個——準備不足。

而明朝的應對,也並不混亂。

所以經過兩個月的準備,也先才兵臨城下。

如果當時明朝南遷了,也先當然不會坐等兩個月,而是直接揮師南下。朝廷都南遷了,將士們還有軍心戰意可言嗎?必然是一觸即潰,又是乙個南北朝,衣冠南渡。

所以守住了京師,就是守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

至於沒有于謙,會不會南遷,或者還能不能守住京師。

這個不好說。

但歷史沒有如果。

南遷和固守,分兩派。

南遷的人,主要是認為,守不住,避其鋒芒。

固守的人,要否定南遷的提議,得守得住。

然而整個朝廷能帶兵的,都在土木堡撲街了。

也就乙個兵部侍郎于謙,說出來的話有那麼幾分信服力。

所以于謙決意固守,就是固守派的最重要支柱。

事實也正是,于謙守住了京師。

3樓:誅心養性

那樣明朝會直接滅亡,連變成南明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漢人地主是真心希望元朝回來的。北京守不住的話,也先大概率會架不住漢人地主的熱切期盼一路南下順便走到哪都能吸引到一堆隨軍南下坐著發財夢的地主私兵,江浙會傳檄而定,也先的軍隊大概率在河南湖廣雲貴川受阻,因為這些地方窮

4樓:zhouyao1987

可能會有別的什麼謙,或者別的於什麼大人。

就算攻破北京,蠻子也沒有統治能力,不過是要幾個錢走人。

就算暫時占領北京,也會短時間打回來。

5樓:

沒有于謙,可以遷都南京啊。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大明建國81年,地點是大明家裡張家口,前因是也先入侵,打死了幾個官兒,大明的自衛之戰,不是什麼遠征。

6樓:營陽笑笑生

不否認于謙做的積極貢獻,以及清白的人品。從歷史格局來看,結果不會有太大變化。土木堡之後,兩件關鍵事情是立代宗和堅守北京城。

朝堂上重臣觀點一致,主要發聲人有王直,胡濙,陳循,于謙,沒有于謙,決策不會有太大偏差。這些人有個特點,就是人品都不錯,都是「三楊」政治遺脈,與其說是于謙力挽狂瀾,不如說是三楊迴光返照。

這些大臣裡面于謙級別最低,他的話語權關鍵靠王直挺他。當時級別最高的四朝元老王直與五朝元老胡濙又是前後腳關係很好,陳循也是三楊門生,他們幾個老臣同進退,朝堂上基本他們說了算。

關於王直為何挺于謙,另乙個原因,就是他倆與宣府總兵楊洪都是姻親,三家綁在一起的。楊洪與楊榮是本家關係很近,更重要的是,楊洪是朱棣讓楊榮重點關注保護的武將;雖然王直與楊士奇關係不好,但與楊洪關係好,還是乙個大圈子裡的。這裡面有個關係紐帶就是三楊及楊洪。

明朝中期官僚架構,楊氏份量很重,這個歷史可以上溯到紅巾軍起義明朝開國靖難之變,以後再說

7樓:艾寒松

沒有謙哥,照樣抽菸喝酒燙頭嗎?

答案是:介誰知道呀~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有人提議北守,有人主張南遷,謙哥算是北守派中堅定且激進的骨幹,直接就懟:我看想南遷的,都該拉出去斃了!

不過當時朝廷內外支援北守的大臣是很多的,甚至連太監都有這樣的覺悟:難道我們要學南宋嗎?

所以,南遷之議最後沒有得以成事。不過,謙哥這樣敢說話的人,值得佩服,所以有這樣的發言人,大家也願意讓他說——不過這張嘴,也最後讓他掉了腦袋。

這邊大明欲死戰,反觀也先和瓦剌軍終歸不是他們的老祖宗成吉思汗,摟草打兔子抓住了明英宗,其實自己也有點懵,遲遲沒有真正制定好南侵的最優方案,所以接觸戰後佔不到便宜就撤了,嘴上的強攻京城也許就是震震聲勢罷了。

所以,沒有于謙,歷史肯定會不一樣,但大明沒他就亡國了,這個卻不會,個人意見~

8樓:

我有個經驗,凡是歷史上公認是大忠臣的,別想著去翻案。一定是大忠臣。

古往今來,那麼多萬里挑一的讀書人都沒挑出毛病。已經能說明問題了。

另外,歷史上常有一種現象,有的人帶兵,就是能贏。不管對手是誰。也不管他是什麼年紀。只要他還能坐鎮中軍。就沒人能贏他。不服不行。你上你也輸。

9樓:

如果沒有于謙挺身而出,就絕對會出亂子。

為什麼?

第一、于謙當時實際上就是明朝國防的掌門人,他的態度非常重要;

第二、就是于謙的態度,特別是事實上的國防部長于謙的態度才真正扭轉局面。

當然了本題下有人說導致放棄南遷想法的大功臣是胡濙,不是于謙,以至於翻出《明實錄》證明。

可是真看過《明史》,我們會發現,胡濙的所謂功勞,《明史》沒掩蓋啊。

證據:明史·胡濙傳--

英宗北狩,群臣聚哭於朝,有議南遷者。濙曰:「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也。」與侍郎于謙合,中外始有固志。

老胡出來說話,其實就差不多德高望重的老幹部出來表個態,而且關鍵是」與侍郎于謙合「,老胡多少年的官場老油條,怎麼可能會主動當」背鍋俠「,歷史的真實情況應該是:

于謙與老胡肯定談過話,表過態。

于謙以事實上的國防部長表態他會保證北京不丟。但是我於謙在朝廷的資歷與人脈哪有您老胡多,麻煩您老胡開個頭,你德高望重,說話分量比我重,大家也就比較好接受。

老胡的態度:想想也是,即使出了事情,于謙是第一背鍋俠,我這麼多年的人脈又不是白幹的,出了事,大不了全讓於謙背鍋好了。要是北京守住了,我躺著也有功勞。

反正是倒霉事情有於謙去幹,好事大家有份

如果真的沒有于謙這個很稱職的國防部長表態,明朝真的會出大問題。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

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

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

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明史于謙傳》

清人對於謙的評價:

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繫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

要不然其實于謙的高大形象又是滿清為了黑明英宗搞出來的?

10樓:明日悠

看了 @秋原 的回答,一篇毫無根據,胡說八道,只靠博人眼球的回答,六個小時竟然能有百讚。

他說明朝政治體系不可能出現明星大臣。

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上下皆倚重謙』』能不能說明于謙是當時的明星大臣?能不能說明北京保衛戰倚仗於於謙?嚴嵩徐階張居正哪個不是明星大臣?

他說於謙並不是主守的最主要人物。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能不能說明于謙的重要性?

他還說於謙在北京保衛戰的作用不過是說書人的藝術加工。

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

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

謙令亨設伏空舍,遣數騎誘敵。敵以萬騎來薄,副總兵範廣發火器,伏起齊擊之。

于謙力主守衛北京,因為他能守。于謙調兵遣將,部署眾將,到他口中不過是勸立皇位繼承人最出風頭罷了。

于謙之賢豈是你能詆毀的?

土木堡之變後,如果于謙擁立襄王為帝,是否可行?

封建王朝,帝系轉移為大忌,自古而來,唯宋而已。當然了,最後轉了一圈兒,又回到了趙匡胤這一支兒。除去宋朝,一般情況下帝系轉移都是迫不得已.有明一代,帝系轉移僅嘉靖皇帝一例,還是他費勁吧啦主動辦的,而小宗入大宗倒是出現了兩次,永樂皇帝及崇禎皇帝。另外就是時間不等人啊。也先都快到京城了,從襄陽迎朱瞻墡入京...

如果土木堡之變英宗打贏了,會怎麼樣?

忠心耿耿梅思祖 不怎麼樣,無非是把慘敗變成大敗,損失小一點,英宗自己不用去瓦剌旅遊而已。從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四道入寇開始,明朝方面就始終處於被動地位,敗報迭至 英宗的親征軍跑到大同,就再也不敢向前了,眾皆危懼 隨即退兵回京。瓦剌趁勢追擊,明軍後衛部隊吳克忠 朱勇連續送了兩波人頭,大概損失了五萬人左右...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明朝會不會更加強大?

靜哥哥26 不會,沒有土木堡之變明朝頂多會多撐一段日子,就好比乙個人,正值中年,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雖然治好了,但還是落下了病根,之後又沒有吃什麼靈丹妙藥 沒有出現什麼明君 原本能活100歲,一場大病導致只能活80歲了,土木堡之變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明君的出現才會讓王朝更加強大 宅狼 不會,本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