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朝渾河血戰的事?

時間 2021-05-07 14:14:49

1樓:中原憲兵大契丹

這場戰鬥,過程其實很簡單,就是兩股號稱是精銳的明軍,去救援瀋陽。結果還沒到,瀋陽就丟了。剛打下瀋陽的努爾哈赤聽說這兩股明軍前來救援,氣都不帶喘就直接領著主力前往攻擊。

開始時後金軍先鋒麻痺大意,犯了金門戰役那樣輕敵的錯誤,以為自己隨便一衝,就能沖垮明軍,不等鎧甲和盾車。然後就是攻擊受挫。然後這兩股明軍就是結硬寨打呆仗,只能死守,努爾哈赤帶著盾車鎧甲一到,再做好戰鬥規劃。

然後明軍就全軍覆沒。然後後金軍猛衝猛打直接進攻遼陽城。五天之後,五萬人駐守的遼陽就丟了。

清軍到底死了多少人?

明朝那邊就是筆糊塗賬。

但是明軍死了多少,清清楚楚,小一萬人,幾乎死光了。

這次戰鬥就算是吹出花來,瀋陽丟了,遼陽也丟了。明朝九邊,現在就剩了八邊。努爾哈赤就算是死了四萬人又怎麼樣,廣寧不久之後也丟了。遼東永遠跟明朝拜拜了。

我不知道努爾哈赤的軍隊有多強,不知道他和拿破崙究竟差多少。無數精神明朝人說他是野人,通古斯野豬皮。也許努爾哈赤真的是這個水平,隨便乙個精神明朝人都能將其碾壓之。

但就是這樣乙個野人,撫順一戰乾掉明軍一萬,薩爾滸乾掉明軍五萬,遼瀋之戰乾掉明軍十餘萬,廣寧之戰又乾掉明軍十餘萬。從此佔據整個遼東。而強大的大明軍隊,一路轉戰離開了曾是九邊之一的遼東鎮。

2樓:Edithnia

戚繼光擁有戰役級的洞察和決斷能力,對於軍隊的進退把握得相當好,等到了瀋陽戰役,基本上有戚繼光這樣全域性觀的將領已經基本消耗殆盡,戚繼光的軍事理論也就只能在具體戰術上有所體現,而且戚的理論好像一直沒有機會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放到軍團級別上操作過,明朝給戚的機遇不行。明朝的軍隊總體而言,數量上時有不足,質量上非常糟糕,問題還是出在政治上,感覺政治制度提供的提拔優秀將領的機會很少,也無法發揮他們最大的積極作用,像戚繼光也是依靠乙個很少見的政治大師張居正才能得到提拔,可以說朱元璋的頂層設計是問題的根源。

3樓:風龍雲虎

渾河之戰是一場中國將士對滿清以寡敵眾的硬仗,雖敗而猶榮。

北韓《李朝實錄》中有此戰半年後北南韓王光海君(因後被廢,所以無王號)派鄭忠信出使建奴時獲得的一手資料,價值在於記錄建奴對此戰的真實評價(滿清官史以謊話連篇,揚勝諱敗著稱),及其損失程度。

虜中言守城之善,無如清河;野戰之壯,無如蒙特內哥羅(即渾河之戰)。……以川兵六七千,當虜騎十萬,雖眾寡不敵,終至於盡殲,虜之死傷者亦相當,虜至今膽寒。

4樓:臥鼠藏蟲

渾河血戰不是大戰役,相比薩爾滸松錦寧遠來說。。明軍的主力川浙兩軍加起來也就不到萬人。但是這一戰反映了兩大問題,第一,明軍還是有比較強悍的步兵。

第二,明軍戰鬥力不行。。這兩點卻並不矛盾。。

5樓:XteamTossboy

明朝那些事沒寫很正常,當年明月不一定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而且渾河血戰還是體現了明末明軍的乙個特點:不同系統的軍隊無法配合作戰,浙兵川兵分立兩岸互不救援,最後被乙個個吃掉。

薩爾滸之戰其實是典型,杜松因為沒有家丁作為可靠的基本部隊,最後手上只能抓住一萬多人渡河,剩下的宣大軍基本上無法指揮;馬林收攏了杜松的殘部不敢讓他們進本陣,本來就數量劣勢的軍隊還要分立三營。

沒辦法,那個時候明軍既沒有五軍都督府的勛貴武將,又沒有權勢很大的文官督師,只要主將沒有壓倒性優勢的基本部隊,基本上只能打敗仗。

萬曆第一次徵朝是正面典型,兩萬多明軍只有李如松乙個總兵級大將,而且手下基本上都是自家的遼兵,所以可以很方便的派南兵去爬城頭送死,吳惟忠也不敢多事。

第二次徵朝就是反面例子,幾個不同系統的總兵只能一人管一路,也沒法配合作戰。

你寫過哪些關於 明朝 的故事?

低階趣味的我 風揚起的是沙,夾雜著空氣裡的血腥味撲面而來,遠處是聞味而來盤旋的越積越多的禿鷲。我茫然看著城牆下混雜的堆積的屍體,躲避著不曾間斷的飛射而來的箭矢,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戰爭的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只是厭倦了這樣的生活。身後的戰友,黑雲壓城般的敵人,四處爆裂的炮火,來不及讓我細細思考,我只...

關於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明清之交人物生卒年及重要事件參考 張居正 1525 1582 戚繼光 1528 1588 努爾哈赤 1559 1626.9.30 萬曆1563.9.4 1620.8.18 明光宗泰昌帝 1582.8.28 1620.9.26皇太極1592 1643 林丹汗 1592 1634 萬曆北韓戰爭 1592...

關於友情的事?

星野桃紀 真的愛她那就接受畢竟誰也不希望感情來來去去過於草率。如果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比如人品問題 讓這個事情的性質變成正好給了我疏遠她的機會,那就先跑為敬。 走散島 首先其實我覺得乙個人發現自己做錯了事能夠真心道歉那肯定都是在內心做過一段激烈掙扎的放下自己所謂的面子我認為道歉都是理應被尊重的 接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