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功蓋世,為何晚年卻受挫於高句麗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時間 2021-05-07 09:21:40

1樓:踏歌而行

這叫話語權,懂不懂?不懂的話南韓人演給你看。

都這麼多年了,還沒活明白吶?

歷史是什麼?什麼是事實?

還不是誰的力氣大、影響力大誰說了算?

南韓人早看明白了,西方人演得最準確!南韓人是有樣學樣。

我們呢?我們的真實歷史在第五代導演鏡頭下呢。外國人早告訴了。

2樓:瘋狂紳士

這個說的是李世民打高句麗。具體的過程大致為:

克玄菟,破蓋牟,攻卑沙,復遼東,入白巖,平烏骨,開疆千里,殲敵十五萬,因為冬天到來暫時撤軍。

這裡有很多爭議點。

第一、高句麗的屬性問題。

上面是南韓的學者講到的高句麗的地盤。注意上面的有長城。

上面也是乙個南韓的大學者畫的高句麗的地盤。

第二、出兵的理由。

李世民出兵的理由很簡潔,就說高句麗築京觀,用的是隋朝的士兵的屍骨。所以李世民要去滅他們。

高句麗的政權組織形式完全不同於東突厥。唐滅高句麗後,一共得到176座城池、67.9萬戶在冊百姓。

高句麗已經具備乙個「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徵,雖然國內存在靺鞨、契丹等其他民族,但並不多,國內的絕對人口屬於高句麗族。在高句麗成長過程中曾被曹魏、慕容燕征服,但都得以復國,國民向心力極強,對抗「外敵」的決心也最烈。也就是他們具有很強的防守能力。

同時,這個高句麗跟朝鮮族是否同一樣,南韓的一些學者認為就是朝鮮族的。

這一仗打得很顯擺。但是沒有滅國。

其中契苾何力-高突勃-李世民的故事很有意思。

高句麗烏骨城派一萬多士兵增援白崖城的高句麗軍,契苾何力派八百名精銳騎兵阻擊,契苾何力奮力挺身衝鋒陷陣,腰部被長矛刺中,尚輦奉御薛萬備單槍匹馬前去救護,在萬人叢中救出契苾何力回到唐軍賬內。

契苾何力情緒更為激憤,包紮上傷口再次出去拼殺,跟從的騎兵們奮勇出擊,於是大敗高麗軍,乘勝追擊幾十里,殺死一千多人,直到天黑才收兵。

當時,契苾何力傷勢嚴重,唐太宗親自為他敷藥,以示關懷。

不久,唐太宗查出並抓到刺傷契苾何力的人名叫高突勃,將他交付給契苾何力,讓契苾何力親自殺掉他,來報一矛之仇。

契苾何力上奏說:「他為了他的君主冒著生命危險刺中我,此乃忠誠勇猛之人,我與他毫不相識,並沒有一絲怨仇。」於是將他放掉。

上面很符合李世民的一貫做法,活抓,讓人跳舞,或者讓別人殺之。

上面第四篇講的是李世民穿越成康王。

如果金兀朮不修長城的話,李世民估計會活抓他,然後讓他扭秧歌。接著順路打下當時的高麗

3樓:

我帶著不到你方四分之三的兵力,一腳踹開你家大門見誰揍誰,你瑟瑟發抖躲進衣櫃裡,我踹了櫃門好幾腳沒踹開,罵了一句你特麼的給老子等著下次肯定弄死你之後揚長而去。

現在問題來了,這能叫做我受挫了嗎?

4樓:Eric

李世民年輕時候,每戰必滅對手。徵高句麗,收復遼東十城,駐蹕山之戰,自己親率三萬唐軍殲滅高句麗十五萬野戰軍,堪稱經典之戰,只是未能攻下安市城,天氣寒冷糧草不繼,只能撤退。這戰績,放在中晚唐、矬宋甚至大明,都得大吹大擂,(宋真宗簽個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還美得忘乎所以,去泰山封禪)李世民對自己要求太高,不滅對手,哪怕大勝,也算自己失敗,畢竟高句麗建國七百多年,歷代中原王朝都未能滅掉他,也算是東北亞的霸主了。

之後唐朝改變策略,以偏師襲擾,聯合新羅,從高句麗南面登陸滅百濟,南北夾擊,歷經二十餘年,唐高宗時,終於擊滅高句麗國,也算是安慰了九泉之下的太宗。

5樓:天策府上將軍

嚴格來說,唐太宗並沒有受挫,因為這場戰役,他是屬於勝利的一方。之所以會給人造成一種「沒有獲勝」的區別,主要是在於他之前都是一戰滅國!

他連拿十座城池,把高句麗打得「百里無人煙」,斬敵十餘萬。他認為自己沒有勝利,是因為他給自己訂下的目標太高了!

況且,當時已然入冬,湖面開始結冰,唐太宗考慮到唐軍不擅長在這種極寒天氣下作戰,加之路途遙遠和天氣原因,後勤補給有些困難,才決定撤兵的。

不過這一戰以後,高句麗也很難在正常發展,國力無法得到提公升,而唐朝卻蒸蒸日上,後由李治將其滅國。

6樓:饒冰青

乙個學霸,以前每次考一百分。

後來有一次發揮失常只考了90分,然後你就問他為什麼學霸變學渣了。

問題是人家即使考砸了也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分數了。

7樓:顧成

高句麗這麼說吧,相當於明末的後金政權。異域作戰,難度很大。唐初對高句麗連續作戰相當於打斷了東北乙個強大的漁獵政權崛起程序。

想想明末,拖了七八十年也沒解決遼東問題。李世民做到這個程度可以了。

8樓:小蘋果

另乙個角度說一下。太宗執意親征,是否有穩定皇家戰功的意圖,畢竟大唐以武立天下(歷代都有喜歡以皇子統帥全軍),但立國後李靖等戰功太大太順,近期皇家又內訌,還斬了太子岳父侯君集。

其實以中國之大,御駕遠征面臨很大風險,皇帝的安全必須絕對保證,很多戰機就不得不錯過。史書說太宗後悔沒有聽從李道宗分兵奇襲平壤,我覺得這可能是估計鑾駕安全的結果。所以歷代親征多有翻車之禍。

還是應以李靖掛帥,以年輕將領為先鋒。或者顧慮李靖年老功高,可太子掛帥,李靖為副,以李治的精明,不會做不好李孝恭的角色。如此高句麗不過魚肉耳。

9樓:萌love萌

我帶著10個人跑你家打架去,把你門庭,客廳,餐廳,廚房,主臥,次臥,主衛生間全砸爛了,你全家十幾個人被堵在次衛生間裡瑟瑟發抖,用各種家具洗手池堵著次衛的門不讓我們進去,而我眼瞅外面就要下大雨了,先回家了,然後我走後你隔壁二傻子逢人就說你打贏了,因為我連你們家次衛生間都沒打進去。。。。。(PS:誰家門口就是衛生間)

10樓:知恥後勇

首先唐太宗並沒有失敗,攻下十城,俘獲敵軍數萬,掠奪人口數萬,牛馬數萬,鎧甲等戰略物資上萬副,自己損失數千人,(一說2000人),這個戰損比已經可以叫大勝了,只是沒有完成既定的戰略目的,沒有滅國,但是戰術上已經勝了,並起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為高宗滅高句麗打下了基礎。至於說被射瞎更是天方夜譚,徵高麗後不久還接見各國朝拜,難道太宗戴個眼罩去接見嗎

11樓:Deicide

唐太宗向來以少勝多一戰滅國滅習慣了,沒一戰滅國他覺得是戰敗,這你也信?以高句麗那麼強的國家,太宗一戰以少勝多把高句麗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太宗那是被自己的軍事才能慣的飄了。。

12樓:狗子

唐是西線吐蕃軍隊打過來了,不能分身去打BO10,新羅還要防禦日本軍隊,順便接收祿邑制崩盤的人與地,就實際臆測一下的話,雙方都有問題需要解決,且沒討什麼便宜。

13樓:swicochev

by Hartmann

打高麗其實是有戰略上的需求的。

當時李世民已經接了「天可汗」的地位,為東亞的老大。好處是:

1.隨時動用其他外族力量,對於有威脅的勢力進行壓制,而自己不必出太多力量。所以唐初特別多聯軍作戰的例子,常常唐軍自己沒出多少人,但是外族盟軍或附庸軍出了不少。

當然聯軍作戰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這點也特別反映出唐初諸名將的才能。

2.取得介入的大義名分。在介入外族事務之時,唐朝就可以打著旗號號召小弟一起出兵扁人。

但有利必有弊,「天可汗」制度也有他的包袱在,那就是變成有些事你一定得管。高麗這件事就是一例。如果放任高麗繼續入侵新羅而不加制止,等於是放任自己的小弟被扁,這會傳達乙個非常壞的影響

對於唯力是視的游牧民族來說,當你不能展現強大的力量來鎮攝他們時,就等於開啟他們背叛、進而挑戰你的大門。一如後來的國際聯盟不能制裁日本、義大利,結果就導至聯盟本身的崩潰。此即所以李世民會說「議者固未亮耳」。

對於唐朝而言高麗的行動已經是觸到了他的底線,他也已經沒有選擇--只要他還想當天可汗的話。

李世民的打法,嚴格來說並不算錯誤,畢竟高麗光其本國兵力,是可以動用大約20萬人以上(拼全力的話),即使扣去守備兵力,其機動兵力是可以達到10萬人以上的(還不算周邊民族提供給高麗的援軍)。以此觀之李世民那次出征,發動大軍並沒有錯誤,雖說唐初諸將都善於以寡擊眾,但擬戰略時不能以此來設定。

何況李世民的大軍較之高麗軍在數量上仍為劣勢,所以可以說李世民已經盡量考慮以寡擊眾了。這點看安市之戰即知。唐軍一共發動了六萬陸軍進攻,但安市城外之戰,唐軍只有三萬人參戰,考慮到唐軍這次死傷並不重,可見那少掉的三萬人,應該大部分在負責維持補給線、駐守遼州...

等新攻下之地和圍困安市城(當時新城在高麗手中且有大軍,唐軍必須顧慮自己的補給線被新城駐軍側擊截斷),相對於此,高麗來援的援軍,號稱十五萬,這數字雖嫌誇大,但參考後來唐軍徹底擊潰援軍後,清點人數,也得到了至少有六萬的數字。換言之,安市城外之戰,唐軍是面對兩倍於己的敵人優勢兵力。而這還不是高麗的全部實力,在南方高麗南征新羅的部隊和平壤附近的防禦部隊都還沒有投入;在北方新城駐軍也還有相當實力。

當然唐軍可以用水軍牽制一部份兵力,但高麗的實力相當雄厚,你沒有發動大軍是很難征服他的。否則光是攻擊力遞減律就足以把唐軍搞死。

這也就是所以李世民預計再次徵高麗時,他準備動用的數量,高達三十萬人。而高宗後來多次打擊削弱高麗實力,又得到高麗的叛降軍隊,以及新羅軍隊支援,也還是發動七總管的龐大兵力進攻(實際數量不詳,不過少說也有7~8萬人以上參戰)。

因此不能說李世民發動大軍有錯。毋寧說高麗的動員能力,使進攻者必須動用大軍應對。而問題就在於,高麗從長壽王吃下遼河以東開始,經營千山山脈防線已達兩百年之久,遼河以東到鴨綠江以西,各要地都築有堅城配屬兵力防禦。

所以對唐軍而言,進攻高麗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攻城戰;如想越城進攻,又卡在這些城都在要道上,除非你不要補給線,否則你不能無視這些城的存在(特別是越過千山山脈時)。所以你的進攻速度快不起來;但遼東的氣候與補給情況,又迫使攻者必須速戰速決,這就形成了矛盾。

以李則芬將軍的話來說,那就是:

1.可用的作戰季節短(酷寒),必須速戰速決。

2.地形困難與堅城阻絕,使攻者欲速不能。

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因素,就是高麗的護身符,也是李世民這次沒能滅高麗的根本因素。後來高宗時一樣面對這些因素,而高宗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長時間的作戰,高麗在屢敗的情況下兵力損失慘重,防禦據點也在長期作戰中逐步被唐軍攻下,使得要素2失去功能,唐軍這才能滅亡高麗。

也就是說唐軍是用消耗戰略拖垮高麗的。

所以如果要說李世民的戰略有錯,那絕非他沒有在安市城外冒險、或是動員太多軍隊,而是他沒有認清高麗的環境,使得一戰解決的可能性趨近於零,而應該打從一開始就採用消耗戰略。但這不打過一次大概誰也不會清楚。反過來說李世民經過這次遠征後,立即把握住高麗戰場的特性,隨即改用消耗戰略,不斷派軍隊輪番進攻消耗高麗軍,逼的蓋蘇文不但得持續保持高度動員,且還被迫動用大量人力不斷加強北方諸城的防禦,導致高麗舉國疲弊。

如果不是李世民突然死去,使唐軍中止攻勢5年多,讓高麗得以喘一口氣,則蓋蘇文應該沒機會壽終正寢。

最後,史家每言李世民這次出征無功,實質上這見樹不見林。當然如果就李世民原本的打算:征服高麗而言,那說他無功是沒錯;但李世民這次進攻一舉拿下了蓋、遼、巖三州,並不是全無收穫。

更重要的是這等於在高麗的防線內釘入了乙個釘子,使得高麗被迫放棄遼河防線退守千山山脈,這也是高麗失去遼河流域的開端。而日後李勣能滅亡高麗,全賴把補給基地推進到遼東城,使補給無缺且有城池可以避過嚴寒之故,故大軍能持續待在遼東地區作戰。換句話說沒有李世民這次「失敗」的成果,就沒有日後李勣滅亡高麗的戰功。

如何客觀評價唐太宗李世民?

永遠滴神李藥師 評價李世民,用他自己的 帝範 就不錯 吾在位以來,所製多矣。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 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 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 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後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

為何唐太宗楊妃的子孫非常忌諱提及她是隋煬帝女兒,但現在影視劇和網文喜歡強調她的隋朝血統?

曹節 唐玄宗時代的大臣楊慎矜,是楊廣的直系後人,楊廣之孫楊政道的孫子,因為與李林甫的矛盾,被李林甫誣陷而死。李林甫誣陷楊慎矜的罪名是心懷前朝,結交妖人預謀反唐復隋。在唐朝,隋朝皇家血統顯然不是啥值得特別炫耀的事情,反而有一定忌諱和風險。 hphr 或有王公大人之妃偶,肆情於淫僻之俗,雖衣繡衣,食珍膳...

唐太宗和明成祖哪個更偉大?

袁曹學紅樓夢 別人說你是引戰,我覺得不是,你這是雷人好吧?我直接被你逗笑了。你這問題就好像拿凱申公和元首比軍事才能的問題一樣,如果凱申公聽到這個問題,直接被嚇得長出來滿腦袋黑線。 小黑 Judy,別鬧 我覺得再舉多少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也沒大用。二鳳絕對不是Judy 能碰瓷的主。我覺得是不是Judy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