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怎麼才能打贏甲午戰爭?

時間 2021-05-07 05:47:59

1樓:

雖然在甲午之時,北洋水師在裝備上不再有優勢,但也不存在代差。

整個皇朝末期的氣息籠罩一切,怎麼贏?做夢就行。

1、上下同欲?

2、軍備足?

3、有求戰心?

三個問題是一起的,將領無求戰之心,被動營業。優勢時貽誤,均平時無戰鬥意志,只能是送分局

2樓:西南吳彥祖

抗日戰爭時中日力量懸殊比甲午戰爭更大,其實清朝想贏可以放棄京城打持久戰,不過清朝無論從朝代本質還是此時民族覺醒程度都沒有這種動員能力;這樣看來籤馬關條約似乎是當時人再無更好的選擇了

3樓:雁陣驚寒

用北洋水師和淮軍同樣的技術裝備,把共和國這一批兵將穿越回去,隨隨便便可以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三遍以後還能把趕來支援日軍的英國佬再摩擦一遍

4樓:咖啡色布朗

從東鄉平八郎下令攻擊滿載大清將士的英國船後,大清還在得意洋洋期待英中國人教訓日本人時,就已經徹底輸了。。。。關於上面這句話,希望有興趣的人琢磨一下吧。

5樓:李依

怎麼打?學明朝。

北韓出問題的時候放任他們,讓日本找不起由頭打清朝,以後打的,那就不是甲午戰爭。

只要我這一場不打,那麼這一場我就沒輸。

打贏?日本和中國就那麼點距離,學中法戰爭那樣磕,贏面也很小。

菜即是原罪。

6樓:jusalun

2023年和2023年—2023年挨得上麼

甲午戰爭的失敗歸根揭底還是武備鬆弛導致的,2023年-2023年屬於船艦技術和火炮技術高速發展時期,2023年至2023年慈溪還在借光緒的口給自己修養老院的

甲午戰爭之前每年都盈餘,這些盈餘拿來給北洋海軍換裝速射炮也不至於輸的那麼慘,單位時間的火力投送量完全比不上列裝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日艦,人打完後還給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授勳以表彰其產品突出貢獻,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銀魂等作品裡老有這麼個梗了,在人家那甲午戰爭可是以小博大贏了值得大吹特吹的

7樓:Henry.An

1.北洋艦隊主力前出東海,南洋艦隊北上側面包抄,以攻為守,將日本海軍堵在國門之外,伺機將其殲滅,同時奪取遼東及對馬海峽制海權,配合陸軍作戰。

2.東南方向,福建艦隊和廣東艦隊前出台灣海峽,南方陸軍加強東南沿海海防,防止台灣方向的日軍登陸或從海路上截斷北方清軍退路。

3.調集北方各省的陸軍支援遼東,攻擊北韓日軍,伺機將日軍從北韓半島趕出,在北洋艦隊掩護下經對馬海峽登陸日本本土,以攻代守壓制日本。

4.清朝遷都西安,準備好與日本打持久戰,拖垮日本。

8樓:

打不贏很正常。

打的贏才不正常。

就近代歷史而言,為什麼甲午戰爭之敗最讓中中國人刺激,很簡單的理由:

甲午之前,日本人一直不為中中國人所重視,不將其視為對手,中國輸於西洋尚可用人種文明之類找藉口作為鴕鳥藉口,而輸給日本確實深深刺激中國人,所以有後來的維新變法之舉,清室高層也早知道了或者不得不承認失敗根源之處:制度上真的出了問題。

至於所謂民族主義之類,本題下某些答主故意混淆是非,用滿漢矛盾掩蓋了中日之間更大的矛盾。

所謂孫中山的甲午年間說法早被學術界所批駁:

孫中山意在用"海陬父老"的話語形象闡說滿漢之爭的深結於人心。但被稱作"日清之戰"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一種太過具體的背景,有此反襯,則被盛讚的"海陬父老"所顯出來的便不是一種實相,而是一種暝蒙。甲午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孫中山自廣東起程至上海,又由上海到天津,由"遊京津"到下武漢,而後在秋日裡從上海遠去檀香島。

除去廣東,其行跡之間只有上海與天津地在沿海,與文中的"海陬"之義稍近。然而推算時間,"旅順已失,奉天不保"事在甲午十月的下旬,節令已過立冬而近小雪,他應當早就不在"海陬"了。這種時間與地點的斷脫,使得"親見有海陬父老"成為一種不可指實的敘述。

由此深入一層,則不會不觸到甲午一戰給中中國人帶來的深痛入骨,以及當日中中國人在深痛入骨裡的號哭和憤激:"迫視龍旗無孓遺,海波索索悲風悲",這是萬千人心中的國之大喪。因此,在甲午年間不作中日之辨而作滿漢之辨,並在日人的橫暴和血腥面前"歡呼雀躍"的人,無論橫看和豎著,都是不能識其來路的人。

由此牽出的"愛國之心"和"忠義之氣"便因其太過異常而成了另一重不可指實的敘述。在那個時候的中國,這一類不可指實的敘述雖然經不起深詰,卻在排滿發為論說的過程中支撐了先設的結論。所以,它們很容易被放手攻擊的知識人召入文字裡。

《蘇報》一校獨秀於東南之日,曾"登載清廷嚴拿留學生密諭",並由張繼作《讀"嚴拿留學生密諭"有憤》以為烘托,著力要染出"心為之動,足為之躍,血為之沸,氣為之漲"的四海怨怒。然而事過境遷之後,局中人章士釗後來說的是:〈其時〉清廷知之,曾譴責《蘇報》捏造上諭,《蘇報》卻堅稱密諭是真,從江督署借鈔得來。

要之,當日凡可以挑撥滿、漢感情,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9樓:郭用心

打贏?還是別贏了,甲午戰敗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否則指不定他們還能多蹦噠很多年呢

要是沒有外國干涉,還真不好說清朝能維持多久,滿清對國家的掌控力度前無古人。

滿清不是漢人的國度,也不是滿人的國度,只是愛新覺羅一族的國度。這樣的王朝早該滅了!

10樓:一股清流

主要是陸戰打輸了。海軍贏不贏無所謂,就是陸戰打的太難看了。所以甲午戰爭輸了。清朝軍隊作戰經驗不可謂不豐富,日軍比起來就是小白,最後輸了。讓人大跌眼鏡

11樓:bbb aaa

不顧一切的全力壓上,還是能頂住日本陸軍進攻的,這樣最後至少能簽乙個不是太吃虧的協議。但是清朝自己慫了,沒有意志再打下去了。

12樓:CJ.H

唯一的一線勝機,遷都、總體戰、消耗戰、游擊戰。

把抗戰那一套提前半個世紀用上。

東南賦稅重地,英國是不會讓日本插手的,兩湖、四川深處內陸,以彼時日本國力無力染指。清日國力對比和單就中日看的總體戰客觀條件是優於抗戰時期的。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

一者這麼搞,東南互保怕是要提前上演,大清怕是要早崩20年。

其二,民族主義尚未全面覺醒,雖然成為八旗入關的2.0版可能性比較小,但無法完全排除。

當然,從積極意義考慮,於中國,反正按歷史脈絡其後也要進入軍閥混戰局面,早晚都要亂,索性早一些打破脆弱的大一統局面,說不定還能早幾十年進入治世,利用好一戰、二戰的機會能趁勢完成崛起。

於大清,真的支撐了下來,被時勢倒逼,徹底打破滿漢藩籬,清王室漢化,清王朝藉機立憲,愛新覺羅家說不得有萬萬分之一的可能混個大英王室的待遇。

13樓:北方異特宅

除非,清庭能在中法戰爭結束後就建立新式陸軍,甲午戰爭海軍表現勉強而陸軍則一塌糊塗。當時的淮軍,湘軍,盛軍八旗綠營是不可能和近代陸軍抗衡的而清庭已經吃了三次打,一鴉,二鴉,中法三次戰爭。但是前三次的陸戰規模(日清雙方共投入陸軍兵力50萬)沒甲午那麼大,也正是甲午戰爭結束後清庭開始任用袁世凱編練新式陸軍也就是後面大名鼎鼎的北洋六鎮。

14樓:紫羅蘭1964

當時清軍如果能把彈藥備齊,讓黃海海戰之後戰艦巡弋海上,而不是畏縮在威海那至少不會讓人包了餃子,尤其鎮遠定遠兩艘主力還在,同時充實威海外圍防禦,或可相持,太平天國在甲午戰爭那會兒早已平定所有不存在它影響戰爭,慈禧的話現在細究起來一定有責任,但是並不是那麼絕對性的,首先挪用海軍軍費主要是醇親王決定,當然慈禧肯定是表達想法了,更重要的是當時黃海戰後還是想儲存下實力,這是李鴻章的想法,因為北洋艦隊相當於是他的靠山。不能沒有了。最後還說慈禧,如果她能如日本天皇那樣的決心和意志,那是另一番景象。

可惜她還是不是雄主,

15樓:唐師弟

個人認為,只有整合當時全國的軍事力量才能打贏。

因為看上去清帝國艨艟鬥艦數百,帶甲之兵十萬,但那也只是看上去的,暗地裡各軍事力量分屬不同的政治勢力,也是各勢力在朝中進行政治遊戲的籌碼,就算底下人想去拼個你死我活,軍事主官也會一句「此乃李公在朝廷之根本,切勿冒進」而下令撤退。說到底也就是一人之兵。

而日本國當時已經進行了大政奉還、王政復古等一系列的改革,把全國各力量進行了整合,每乙個日本兵的背後就是國家,所以能下令「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一層,奮勵努力!」可以說,當時的日軍是實打實的一國之兵。

以一人之兵擊敵一國之兵,可贏?

16樓:笑笑而已

清朝本來不會輸的,這麼說吧,只要不投降,就不可能輸,日本已經是基本上也快到極限了,當初中日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大,就是日軍再占領一些對方,對中國也沒多大傷害,日軍也不敢占領北京,甲午戰爭如果不是所謂清流想借李鴻章失敗的藉口,打擊李鴻章的勢力,也就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了

17樓:

政治上,頒布大清帝國憲法,效仿英吉利,實行君主立憲。不過,鑑於中華帝國傳統,英國的虛君政治可能不合適,最後還是要走上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經濟上,進一步深化洋務運動,使得洋務運動不再侷限於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高舉「自強」「求富」大旗,向著近代化邁進!

文化上,拋棄傳統的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從器物到制度,向西方學習,巷科學進軍!有計畫的漸進的用西學替代科舉,乃至廢除!

18樓:

清朝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充分認識。

1894~1895,明面上日本用戰爭擊敗了清朝,其實在內裡已經完成了發電機與電動機的自產化,在工業領域,清朝敗得更徹底。

19樓:冬天的紅狐

有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來自清廷上層決策機構的戰爭決心。

其實縱觀整個戰爭過程,我們熟悉的「甲午戰爭」僅僅是「北韓的平壤之戰、清軍潰退鴨綠江、著名的大東溝海戰(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甲午戰爭的代表)、以及北洋海軍基地劉公島的陷落」,這只是這場戰爭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

在「甲午戰爭」中間,清軍和日軍在遼東半島,發生過大規模的陸戰,就是「遼東戰役」,這場戰役持續了整整半年以上(2023年8月-2023年3月),雙方投入兵力十數萬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建立的新式陸軍基本是傾巢而出;而清廷在洋務運動中培植的新式陸軍也基本悉數上場。

「遼東戰役」歷時很長,期間雙方發生過很多次攻防戰。自大東溝海戰日軍取得制海權後,日本陸軍就從海陸南北(海軍直接載送陸軍從遼東登陸,北面陸軍從北韓直接進入)兩路進入遼東半島,清軍則在2023年底調名將兩江總督劉坤一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同時有名將宋慶等,期間清軍發起四次主動進攻,意在收復「海城」,更有宋慶指揮有取得過「大平山」區域性戰役勝利。

其實這場戰爭中日雙方打得非常激烈(並非全是大家熟悉的清軍一觸即潰,或者放三槍就跑那種)。只是,清軍在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和旅順等要塞淪陷後,遼東戰役主動權被日軍取得,清廷決策層的戰爭決心動搖(或者說,從一開始清廷決策層就沒有戰爭決心,一直左右搖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如日本從上至下戰爭決心堅定,目標明確);再加上日軍在遼東半島的登陸,以及取得主動權後,使東北和京津地區直接暴露於日軍侵略的危險之下,其中東北是清王朝的發源地,京津則是心臟,因此,遼東之失對清王室產生了重大的心裡壓力。遼東戰役失敗後,以慈禧為首的清廷被日軍威力所懾服,加緊了乞和投降的步驟。

所以,我覺得只要清廷戰爭決心堅定。就算在遼東半島陷入被動,日軍攻占了旅順、大連等重要要塞城市,但此時的日本雖然經過了明治維新,綜合國力還不如清國,更不如40年後發起全面侵華戰爭時的日本。所以,只要等其他地區援兵匯合遼東清軍,依託人數優勢,實行逐點防守的消耗戰;調南洋等地海軍北上破襲日軍海路補給線,將戰爭時間拉長,耗都可以耗死日軍;再退一萬步,就算日軍突破遼東,直逼天津和北京,也沒有關係~~只要戰爭決心堅定,就有機會打贏。

甲午戰爭滿清有沒有可能打贏?

看一組在資料吧,1894年清王朝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3.83 而同年的日本為33.98 近代戰爭,就是各國財力的戰爭。注意,是財力,即國家財政汲取能力,不是GDP。 愛講故事的小卜兒 這個已經說明了 甲午之殤 臣子恨何時滅從此我輩必當有國無家臥薪嘗膽興我中華!嗶哩嗶哩 乾杯 bilibili 有...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方汪汪 日本1858年通商開放,1867年大政奉還,隔年開始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爆發不過二三十年 彼時大清國在功勞簿上躺了快二三百年了 老大中國,老大中國 初公升紅日戰勝陳化腐朽是歷史必然的,把漢人王朝拉過來又能怎麼樣呢?歷史上任何乙個存續了兩三百年的封建王朝,總是到了興衰交迭的時代路口,原本的中樞...

甲午戰爭拒絕賠款會怎麼樣?

南書房1966 英法為了對抗俄德的擴張暗中支援日本,俄德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中日間調停,美國搞門羅主義。中國不賠款,沒有任何國家與我們在一起,當時的世界大國只要採取不干涉主義,日本海軍足以封鎖中國,沒有外貿,中國拿什麼還列強的欠款。 迷霧森林 這事壓根就不會發生,終滿清一朝,滿清權貴階層最害怕的就是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