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哪顆行星值得人類花幾百幾千年慢慢改造?

時間 2021-05-06 00:15:48

1樓:理科大妞

敢於提改造行星的想法,我封你為堂吉訶德第三,因為大妞是堂吉訶德第二。

行星現狀的形成是幾十億年變動的結果。我們且不去說它地殼的變化,那還是個小動靜。太陽每秒鐘給與這些星球的能量是巨大的,地球獲得約等於500萬噸煙煤的能量,一天得到4320億噸,一年大約150萬億噸。

土星火星應該不會比這個數字小。

全球2023年的能耗是139億噸,算很大了。你改造地球都是螞蟻搞大象,不知死活。還要跑出去搞金星火星?

回家歇著吧!

2樓:shuangzi

都不太現實...如果是想把地球的一部分生態復刻到其它星球的話,畢竟不一樣的太多了...光磁場/生物鐘什麼的夠乾掉一大票生物了...

更何況調整星球溫度和大氣/地表成分需要的海量物質轉移,那些都不是現代的人類可以考慮的事情。

不過,巨大的庇護所式基地就具有可行性了,把「月球基地「作為想象物件.差不多就好。

此外,改造自身適應環境遠遠比徹底改造環境更靠譜一些...

3樓:sc20055

地球,花千年去改造一顆未知的星球,不如好好改造地球,改善地球被人類破壞的生態,減少貧富差距,使人口分部均勻化等等,地球才是我們真正的家園

4樓:「已登出」

沒有哪顆行星值得全人類花費幾千年去改造的。

為什麼人類非得依靠一顆自然形成的行星才能活得下去呢?如果有幾百上千年的時間,用來建造可控性更強的大型或者超大型空間站不好麼?

把行星拆了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小行星是最好的選擇

5樓:YuminagaChyoto

其實就近世紀而言,不建議行星,相反衛星的改造價值更大,引力更小發射成本會更小,

月球很值得開發,一方面吹爛的氦,另一方面月球表面覆蓋太陽能電站

木衛2,土衛2以及土衛6都很適合開發,前兩者是水資源,後者的燃氣資源儲量很大,畢竟都形成海洋了

6樓:鹽選科普

土衛二是整個太陽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體。如果人類有可能找到第二個生命綠洲,土衛二應該是最值得探索的那乙個。

就目前所知,土星總共擁有 62 顆衛星,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二。在這 62 顆衛星中,名氣最大的有兩顆,那就是土衛二和土衛六。

我們先來聊聊土衛二(圖 9.11)。

圖 9.11 土衛二

土衛二別名恩克拉多斯。和前面遊覽過的木衛二一樣,土衛二也是乙個冰封的世界;換言之,它的表面也被冰層所覆蓋。不過土衛二的塊頭很小,其直徑只有 500 千公尺,大概是木衛二直徑的 1/6。

這讓它看上去就像是乙個冰凍的湯圓。

儘管早在 1789 年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但土衛二真正為人類所熟知,還要歸功於 1997 年發射的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圖 9.12)。事實上,之所以探測器會叫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卡西尼和荷蘭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圖 9.12 卡西尼-惠更斯號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由 NASA 和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共同資助的。其中 NASA 造出了卡西尼號空間探測器,而 ESA 則造出了惠更斯號登陸車。卡西尼-惠更斯號於 1997 年 10 月 15 日發射。

在經歷了將近 7 年的漫長旅程之後,它於 2004 年 7 月 1 日進入了環繞土星飛行的軌道。2005 年,卡西尼-惠更斯號飛臨土衛二的時候,發現了一件讓人頗為驚奇的事情:與木衛二類似,土衛二內部同樣有乙個巨大的液態海洋。

我們在遊覽木衛二的時候已經講過,利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人們於 1995 年發現木星的磁場誘導出了木衛二的磁場,進而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規律推斷出木衛二內部必須有乙個能導電的液態海洋。

相比之下,科學家們發現土衛二內部海洋的方法就直截了當很多了:2005 年,卡西尼-惠更斯號首次拍攝到土衛二南極地區的影像,並且發現此地區存在一大堆能噴射到幾百千公尺高度的超級噴泉。

光譜分析表明,這些噴泉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和冰,同時也含有少量鈉鹽。據此人們推斷出在土衛二的冰層之下,同樣存在著乙個液態鹽水海洋(圖 9.13)。

圖 9.13 土衛二的內部結構

為什麼土衛二內部會有乙個液態海洋呢?其實很好解釋。

7樓:沈小燕

金星,理由是和地球在體積和重量上比較相近,所以如果改造成功的話會有地球上差不多的大氣壓。改造金星最困難的是要建立乙個位於金星軌道上的巨型反光板,從而降低太Sunny照射在金星上的能量值,從而使金星上的氣溫降到要求值。

8樓:參宿七

參考科幻片《星際穿越》中的3個星球哪個都比火星強N倍,比如他們去的第1個星球到處都是水,比如他們去的第2個星球{白天67個小時,晚上67個小時的寒冷星球},比如他們去的第3個星球,哪個都比火星強N倍。如果乙個有著強磁場的星球{和地球相近的重力}{有1個標準大氣壓濃密大氣層}且溫度在零下150攝氏度到零上30攝氏度以下的溫度的前提下,這樣的類地行星{岩石狀天然衛星}即便是沒有生命,人類也是可以利用的{類似於生物圈2號那樣的},有強大磁場的{溫度在零下150攝氏度到零上30攝氏度之間的}{接近於地球重力的}{有1個標準大氣壓濃密大氣層}類地行星人類可以穿著太空衣隨意探測,關鍵是人類可以住在可能存在的星球的表面{只要建造封閉的類似於生物圈2號那樣的空間就可以}。

火星連磁場都沒有而且火星大氣層太稀薄……人類只能住到火星地下。

太陽系中比較適合人類的也就是土衛六{泰坦星},土衛六有濃密大氣層也受土星磁場的保護。

如果是建造地下城市{生物圈2號}的話月球,木衛四等一系列的天然衛星人類都能利用都能住,火星人類也能住。甚至矮行星{比如穀神星}人類也能住。考慮到重力問題,需要有科幻的重力加強設施。

9樓:一陰一陽之謂道

不是啥專業人士,僅僅是個天文科幻愛好者,以我的角度和個人理解來談一下。

無可爭議的第一候選:火星

優勢: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之中,相較於水星和金星的高溫,火星的溫度常年處於乙個相對適宜的溫度(-5℃——-87℃)一天的長度相仿(24.6229 h),傾角的存在也使火星上存在著四季(只不過一季是六個月),兩極存在凍結水,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就地取材。

改造火星一直是科幻作品中的經典內容。我曾經讀到過有一種方案是在火星建立氟利昂工廠,向火星排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溫室效應。當二氧化碳濃度很高的時候,新的溫度可能會慢慢接近地球的表面溫度,當然這其中肯定還需要很多複雜的新技術克服表面的弱重力從而固定大氣的存在,也讓南極的凍結水開始融化形成大川大海。

然後在表面種植大量光合作用能力極強的植物,不斷把空氣中二氧化碳水平降低,氧氣含量上公升,直到適宜人類生存。

這項程序可能需要幾百上千年的時間,而且寄希望於新技術的出現來克服這其中的種種困難和漏洞。

10樓:趙泠

模仿地球形成的過程是非常低效、困難而緩慢的。地球在忒伊亞的撞擊之後花了一億年來冷卻,在早期重轟炸的幾億年裡接了數以萬計的巨大隕石才湊夠這麼些水,搬動這些東西的難度與時間跨度超乎你想象,按自然方法進行的幾百幾千年根本沒有用,而且掌握辦這事的技術的人類將早就不需要住在行星上。

不限制自然的方法,水星表層可以被剝離並製造成反射鏡戴森雲與恆星引擎。持有做這些事的太空飛行器與太空建築的人類根本沒有必要居住在天體上,其它行星只有拆卸成材料與燃料的價值。

太陽系的行星一共有多少顆?

公舉奶爸 史前時代,人們最初接觸的天體是太陽和月亮,這二位也是天空中亮度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天體。在一段無法確定的時間段,勞動人民漸漸的從浩瀚星空中發現了五顆和日月一樣規律性東昇西落的天體。在東方,人們按照五行學說,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和土星。先哲認為這五顆星星和太陽,月亮擁有同樣的性...

如果太陽系捕獲一顆流浪行星,會對現有的行星執行造成何種影響?

ooooooooo 實際上這已經發生了,冥王星和鬩神星是流浪行星,這兩顆行星大約在26億7300萬年前離開它們的恆星系統,鬩神星上發展出了外星生命,後來外星人發現冥王星可以改造,然後改造了冥王星,並且移民了一些居民,可惜後來發現恆星系統的主恆星是一顆2.5倍太陽質量,溫度是9500度的藍矮星,只有1...

如果太陽系有兩顆宜居的類地球行星,人類將會怎樣發展?

勃不同 按照歷史邏輯來說,有能力開發應該是美蘇爭霸時期。很可能就形成美國主導的類地開發計畫和蘇聯主導的類地開發計畫,太空競賽的標桿就不是登月計畫而是登球作戰,蘇聯的財政緊缺會暴露的更快更徹底,冷戰提前結束。如果美國取得超量優勢,可以隨意開發星球,蘇聯可能就直接核彈拉閘了.但估計也不會,畢竟太空航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