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與張景岳「陽非有餘論」有何異同?

時間 2021-05-05 23:10:38

1樓:王旭競

有本質的不同。

「陽有餘而陰不足」,是因為注意到了內經對肌肉和血液的重視程度,及其在壽限上的主導地位,諸如「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而陽熱太多,對血肉是有不利的消去作用的。

但這個提法,顯而易見,要抑制陽氣,扶助陰氣。那麼抑制陽氣是不是對呢?

「陽非有餘,真陰不足」,就體現了這一種觀點,確實要補血肉,但也不要隨隨便便去大殺陽氣。因為至少有三個原因:

1、氣生形,形歸氣。形體大小跟陽氣的關係很密切。

2、跟精氣與神有關。「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精」,而精的狀態大致是怎樣的?「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就很明顯,精的狀態跟氣血偏盛的狀態有關,虛空則不精。

不精也就不能養神,也很難補養血肉,神與血與魂是強相關的。

3、殺陽補陰,會導致寒盛。寒盛則痺,痺則血消。這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一種狀態。

所以後一種說法,是用精陽去補陰血,目標是補血肉,手段是理精陽。

2樓:江孚兌

朱丹溪那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這和氣候有關係。

據有關研究發現,南宋中末期到明初(即金元時期)全球氣溫公升高,而明朝時出現過小冰期,因為氣候的關係,所以金元時代的朱丹溪遇到的病人多是陰傷,而明朝的張景岳則因為小冰期的原因多見傷陽,再加上宋代局方因受到唐末、北宋小冰期影響,多用燥藥、溫補,所以到了金元公升溫期時病人濫用溫燥,很多都是陽有餘陰不足。

而到了明代,由於金元四大家三個寒涼用的,所以這個金元溫暖期的遺風對明代的病人來說就是負擔了,所以張景岳才說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的,到明末全球氣溫又公升高了,特別是清初到清中期,歐洲碳排放增加,所以全球變暖加速,才有溫病學的誕生。

歷史上中醫的典籍是和小冰期的溫度起伏迴圈是一致的,漢末大瘟疫和當時的冰期有關係,所以為什麼張仲景說各種熱病中傷寒最厲害,這和那個時代的氣候有關係。從漢末到隋初都是溫藥比熱藥用的多,這和西漢末至隋初小冰期有關係。

而溫病學很多方子來自於唐代,因為唐初又是乙個間冰期(公升溫期),到了唐末至南宋前期,又是乙個小冰期,這個時代的人又開始提倡傷寒、提倡溫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是這個時候整理出來的,局方多溫燥藥也是這個時代用藥特點的體現。

宋光宗前後,小冰期結束,間冰期開始,這個時代的劉完素又開始提倡寒涼藥,金元四大家有三個是劉完素開創的河間學派的。

到元末明初,小冰期又開始,命門學派興起,特別是張景岳時期又是乙個小冰期,所以溫補藥又占上風,到了清朝葉天士中晚年時,間冰期一直持續到王孟英的中晚年,伴隨兩者之間的吳鞠通的一生,溫病學由此興起。

王孟英之後又是乙個時間比較短的小冰期,這個時代的傷寒派又再次興起,傷寒大家曹穎甫先生前半生就是生活這個時期的。

3樓:龍薩爾達

張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學。朱丹溪處於《局方》盛行的時代,醫者每多濫用辛熱燥烈藥物而致傷陰劫液,故朱氏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論。明代醫學界河間、丹溪的火熱論相火論佔統治地位,更有時醫偏執一說,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華,反而濫用寒涼,多致滋膩傷脾苦寒敗胃,成為醫學界的時弊。

4樓:翼郎中

朱丹溪這裡所說的陰陽與張景岳所說的,不是指的同一件事。朱丹溪所說的陽非實體,陰是指實體,類似於軟體與硬體。張景岳所說的陽,是指支撐生命的有形的與無形的,從出生起,就不斷減少,直到耗盡生命。

5樓:

時醫治時病

朱丹溪所遇見的病人,「陽有餘,陰不足」的多,那他的書必定是這方面的表述。張景岳所遇見的病人肯定又不一樣。

就我個人理解,張景岳的書沒必要看,好多只算文字遊戲,不適合臨床。

別抱什麼派的偏見,遇到什麼樣的病人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治,一切以臨床為主。

6樓:綿綿若存諾諾久長

說實話,沒覺得這兩有什麼區別。

陰陽一直在轉換,哪有絕對的陰和陽?

有一分真陽,必有一分真陰。

怎麼就陽有雨和陽不足了?

嬰幼兒到孩童時期,可能有些孩子會出現陰不足,也是個例,也就是比成年人多點,老人也是。憑什麼說陽有餘?那些正常的情何以堪,無非是小孩子的時候,身體在飛速生長,相當於陽旺,因為陽就是有生長的特性嘛,飲食如果不好,會造成陰不足,但是本身真陰沒損害,好嗎,六味地黃丸跟上,妥妥的。

小孩子和年齡大的人比,就是陽足,陰也足。

陽在外,陰之使。

陰在內,陽之守也。

7樓:陳陳

是這樣的

通常來說,我們正常人,都不會去聽一些神神叨叨的言論,除非很好笑比如什麼陰不足陽不足什麼的

這種跳大神理論乙個下午我能編出半本書

通常我們正常人需要的,是明確因果關係

舉個例子

不管您是陰不足還是陽不足,首先,您得先明確啥是陰,啥是陽,陰陽怎麼就不足了,怎麼才是足,不是您自己定義神神叨叨說啥是啥,這樣我們才能玩下去……

好了,明確了定義以後,我們就要明確因果關係比如說吧,您說陰不足,會影響健康

那就意味著,您在「陰不足」跟「影響健康」之間,建立了因果關係,那麼,問題來了

這個因果關係,是如何建立的?

是「老子覺得陰不足就是影響健康」呢?

還是「書上就是這麼說的」?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就是這張說的」,還是「反正專家就這樣說我就這樣信」?

這樣建立起來的因果關係,是不是就有點……

不是那麼……聰明……

舉個例子吧

@白鳥您看,其實這並不需要很高深的學問或者經驗只是乙個簡單的推導

也不知道為啥人家會生氣拉黑……

好無辜回到題目

「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與張景岳「陽非有餘論」有何異同?」

有何異同呢?

沒有都是跳大神……

簡單明瞭有內涵

可能有些同學並不這樣認為

如何理解「陽以陰為基 陰以陽為偶」這句話?

黑超 看了回答要麼不著邊際,要麼就是瞎逼咧咧,沒幾個正經回答的。其實這句話很簡單。比如將心臟比喻成汽車發動機,這個發動機本身就是陰,發動機對外輸出的功率就是陽。按照這個思路,陰陽相輔相成的道理就可以理解了,比如孤陰不存,孤陽不生,意思就是孤陰孤陽都是個死。所以對於健康的人體,陽如果存在的話,就必須要...

為何陽井金,陰井木?

五藏五輸出於井木者,五藏合地之五行以應生長化收藏,故從木火土金水而順行 六府六輸處於井金者,六腑應天之六氣,六氣生於陰,而處於陰,從秋冬而春夏,此陰陽順逆之氣也。陰經之五輸穴出於五藏,而藏屬陰,其與地相合,地有生長化收藏之變,其應五行,始於木,故曰陰井木。陽經之六輸出於六腑,腑屬陽,其與天合,天有風...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結合實踐,你對內經這段話有哪些理解 認識和感受?

郭偉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刺陰灸陽。氣血行經,經滿而溢絡,經在其裡而絡在其表,故經為陰,絡為陽 經彰周身正氣之盛衰,絡顯區域性輸布之遜過。所謂灸刺,實言補瀉。絡滿經虛,則陽實陰虛,故補陰而瀉陽,明言者,氣血壅盛於表而內有不足,補於原穴,背俞穴 募穴之類,以扶助內有之正氣 瀉於絡穴 區域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