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什麼重要區別?

時間 2021-05-08 22:08:17

1樓:遙秋

科學家工作是找事物之間的作用規律執行邏輯,工程師把規律經過二次研發,轉化為技術,設計師再把技術應用到產品上!科學家一般PhD,搞研究的;研究生大多搞研發;本科生做設計應用!

至於思維,直接看工作面就知道!

2樓:ProSolver

Elon Musk在博士入學第一天就退學了。後來依次投身到網際網路、能源、航天、汽車領域。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去做科學研究而是關注工程學時,他的回答是:

「我很欣賞偉大科學家的發現,他們為人類拓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但我希望做到的是未來這些知識仍然存在。

打個比方,我尊敬園丁,因為他們培育出了花。但如果沒有花園,再多的園丁也無濟於事。我之所以選擇要盡力保有乙個花園,正是為了將來能有更多的園丁培養出更多花。」

也就是說,A 和 B 都很好,但沒有 A 就沒有 B。所以我選 A。

他接著說:

「我曾經考慮將物理學作為我的終身職業——我在物理學方面做了很多事。但是為了真正推進物理學的進步,你需要資料。物理學從根本上來講是受工程學的進步影響的。

「工程師和科學家哪個更好?愛因斯坦不才是最聰明的人嗎?「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工程師更好,因為在沒有工程設計的情況下,你沒有資料,最後只能到達乙個極限。

就比如伽利略,他設計瞭望遠鏡,然後才看到木星也有衛星。

真正的限制因素是工程學。如果你想要推進文明,你必須解決限制因素。因此,你必須解決工程問題。」

也就是說,A 和 B 都很好,但是 B 只能在 A 前進的情況下前進。所以我選 A。

我想到的另外乙個例子是關於釀酒的。其實釀酒的技術很早就出現了,但是酵母菌被發現和認識卻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有了對酵母菌的研究後,才催生了整個造酒行業,因為他們可以更好地優化工藝過程、存放和運輸過程。

從這個例子你也可以看到,假若人類從始至終都沒有弄清楚什麼是酵母菌的話,他們仍然是可以喝到酒的。

3樓:修修

我感覺這兩種思維方式沒有什麼不同。

乙個工程師乾到5-8年之後,工業界該踩得坑踩的差不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想有發明新理論的想法。

而乙個科學家沒有深厚的工程基礎作為背書,也很難發明一些實用並且有意思的理論。

兩種思維方式都是相輔相成的。由於受到國內不良計算機導師的影響,我希望以後的「科學家」們能有深厚的工程背景在去做一些真正對社會又用的科研。

4樓:貔貅裡

科學家總結規律,工程師運用規律,也不完全劃分。

細分一下,其實每個人都是科學家或者工程師,當科學思維發展極致就是研究規律,發文章,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工程在於創造,將這些零零總總弄起來實現某些目標,期間肯能遇見一些問題,現代科學無法解釋,自己就要去探索,又變身科學家開始探索,也許會思考本質,也許也線索就解決問題,就停止就好了。

5樓:迷路兵

工程師跟科學家更重要的區別是妥協,是一種真實的狀態;科學家需要一種指著盡善盡美的精神才可以成功;而工程師就要考慮各個方面因素,不管是成本還是各項引數等等,最終結果也許不優秀,只要各個方面滿足就是好,從全域性來取捨!

6樓:lambdaJi

用 E&E(Explore and exploit)思想來理解可能更有意思,這是一種動態尋優的思想

對於乙個個體來說,

- 可以按時間片來劃分:70%的時間Exploit(工作),30%的時間explore(學習充電)

- 也可以按數量來劃分:70%的數量Exploit(7個已知好吃的菜),30%的數量用來explore(嘗試3個新菜品)

對於乙個群體來說,

可以按社會分工劃分,一部分人explore(科學家),一部分人Exploit(工程師)

科學家是「探索性思維」,探索未知的世界,解決what and why?

工程師是「構建性思維」,利用已有知識來創造還沒有的世界,解決how?

Finally:

「科學家發現已有的世界, 工程師創造還沒有的世界。」——馮·卡門

7樓:三三得九

竟然沒有人說到技術成熟度概念。其實按照成熟度很好劃分。

成熟度在0-3的是科學家,解決從無到有問題,

成熟度3以上都是工程師的事兒,從3裡選拔有前途或有錢途的idea,固化流程後推向市場

8樓:子楠

科學家:這事還沒人研究過,我可以試著去研究一下。

工程師:這事還沒人研究過?我不做。

科學家:科研經費到位沒有?沒到位沒辦法做研究。

工程師:經費是什麼……不是只有工資獎金和專案分紅麼?

科學家:我發現了X個理論,共應用到了Y個領域中。

工程師:我賺了很多錢,娶了乙個漂亮的老婆。

科學家:這個假設有可能有效,有可能無效,但是在我們實驗之前我是不能確定的。

工程師:不能確定做個J8實驗。實驗不是能確定了以後用來微調的麼?

科學家:這個理論我已經研究是數十年了,雖然現在經費不夠,但我咬著牙也要做出來。

工程師:沒經費了?正好有個獵頭聯絡我。

科學家:我不同意裡的觀點,因為理論上來說……工程師:我不跟你爭,你出錢就成。

科學家:孩子們年少時的願望都是成為科學家。

工程師:然而事實上他們大部分人成為了工程師。

9樓:戲言玩家

其實沒有太多區別。大家都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對於提出問題的能力,工程師並沒有科學家要求那麼高,因為科學家是真的要自己找問題研究,工程師大多數時候都已經有一大堆問題在面前要解決了。

10樓:

乙個是理論,乙個是技術。

兩個都有基礎性的研究。

基礎理論和基礎性的技術。

比如:磁場對電子的作用的規律,是基礎理論。

電子顯微鏡是基礎技術。

11樓:宋德

大一的時候,教授拿這兩張圖教育我們:

為了證明自己很屌,同時有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思維,那天中午我在食堂里弄了這個:

然後被食堂大媽轟出去了。。。。

12樓:

《費曼物理學講義》有個比喻,說如果把整個世界比作乙個棋盤,宇宙的規律就是其中的下棋規則,科學家像是想弄清楚所有這些規則的人,而工程師是那些想要試圖運用這些規則的人。這就像那些發明西洋棋的人,和那些西洋棋大師,誰更厲害不好比較。

科學家更傾向於享受發現和理解事物規律的美一些, 工程師傾向於享受根據規律應用和創造的成就感一些。

13樓: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區別。

所以有了why和how。

前者利於後者,但後者不依賴前者。現代高質量生活離不開技術進步,而沒有科學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大學搞課題研究,很多實際在扮演工程師角色。提出理論的工程師,其實已經是科學家了。

14樓:

科學和技術不是一樣東西。科學是理論在前實踐檢驗在後,工程或者說技術是經驗在前後面在用乙個理論總結出來。思維上區別大體這樣,科學家思維要求邏輯性強,工程師需要嚴謹細膩的心思。

中國文化不產生邏輯,所以中中國人在藝術和技術上特別繁盛,而哲學少有建樹。

15樓:

其實探索未知世界和創造新的東西是每乙個人都應該有的特質。其實很多東西都被人為地割裂了,工程師和科學家只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很多人被工作方式禁錮了思維。

16樓:杜工

工程師看問題看大局,科學家看細節。

以前我們學校論壇上乙個人發了個開爾文的雷暴那個玩意,我們做電路的一看,這不就是正反饋嘛,有什麼神奇的,雙穩態電路換成鐵罐子不就是了嘛;那些學理論還從啥子電荷切割磁力線啊,甚至量子力學都扯進來。

悄悄的告訴你們,我們私下裡都覺得那些搞理論的人可笨了,我偷偷跟你們說的,你們千萬不要說出去。

17樓:sprint139

科學家和工程師沒有什麼獨一無二的特質,科學和工程其實是互相滲透的。牛頓是公認的科學家,但是他也親手發明過反射望遠鏡,還有發現天王星和紅外線的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他親手製作了當時最大的天文望遠鏡。法國工程師卡諾提出了卡諾迴圈,對熱力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18樓:

文章說的是二者思維模式的區別,重點不是這個人是做什麼的,而是他怎麼想,怎麼做。有著科學家思維模式的人也會去搞工程,畢竟現下的社會現實就是這樣,總要賺錢吃飯的,但即便搞工程,遇到問題他也偏向於按照科學家的思維模式去想去做,這是天生的或長時間的習慣造成的,很難改變。

19樓:

While scientists study how nature works, engineers create new things.

20樓:韋中一

科學家研究的重點是「Why」

工程師研究的重點是「How」

工程師的成功是實現了自己的設計。科學家的成功是推翻了某個理論並提出了乙個更為合理且尚未被證偽的理論。

21樓:

科學家會認為自己遇到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這個問題本身。

工程師會認為自己遇到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自己的問題。

前者探索乙個乙個問題背後的原理,後者為全社會解決問題。

22樓:盤腿喵

比如牛頓告訴你任何物體達到逃逸速度就可以擺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這是科學家。具體實踐上,單級火箭難以達到逃逸速度,從而發明了多級火箭了,這是工程師。

23樓:

科學家做的東西評價指標取決於其最優表現:一百次失敗,有一次成功就能出漂亮的圖發表了。工程師做的東西評價取決於其最差表現:一百次成功,有一次失敗就不太好賣了。

24樓:

可以結合佛教的「因果」以及理學上的「體用」的概念來理解。

譬如一顆種子長成一棵樹,種子是因,樹是果;玻璃可以吹成玻璃瓶,然而玻璃不是因,瓶不是果。因為瓶打碎之後仍是玻璃,玻璃不是瓶的因,瓶是假相,是玻璃的「用」。

科學家研究的是種子何以生樹,所以研究的是因果,研究的是「體」。工程師研究的是怎樣把玻璃製成玻璃瓶,研究的是「用」,目的是實用。

25樓:Vicky Zhao

理想的科學家的樂趣是追求真理,閒的無聊時會想想我研究的東西有啥實用價值,到底能不能幫到工程師們。

理想的工程師的職責是追求效益,遇到困難時會想想這到底是為啥啊,有沒有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借鑑的結果啊。

26樓:路路通

從微積分角度來看。科學工作是微分。工程是積分。從地理角度來看。把地球劃分成經度和緯度是科學工作。把測量的經度,緯度翻譯成城市,鄉村,街道這些地理位置是工程工作

27樓:

二者的共同之處:無論是工程師還是科學家,其共同之處是,都需要創新的思維。這是乙個工程師能夠提出新的設計理念的必備要素,也是乙個科學家能夠提出新的科研idea的必備條件。

而差別在於什麼地方呢?個人認為是在問題域的不同。

也許19世紀以來,工程已經非常依靠(或者說利用)科學研究所積累下來的知識和方法。比如,赫茲用電磁波來通訊,以及隨後進一步的更多與之相關的新發明新產業,其實是有賴於此前的電磁學的長期積澱,其中有我們熟悉的法拉第、麥克斯韋諸人。可以說,科學家是工作在知識積累層面,而工程師是工作在應用層面(如民用、軍用)。

當然這不能絕對化,工程師在設計過程中也可能提出新的科學問題,促使科學家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更有身兼科學家與工程師兩種角色於一身的。形象地看,科學家往往是在夜幕中尋找光亮,工程師則是在這片光亮中描畫未來的日子,可有時候他們乙個人也把兩樣事情都做了。

19世紀以前的情況,當然和上面試圖呈現的比較地不一樣。那時候,很多發明真的是人類文明的勇士們的意氣風發之作,常常沒有清晰明確的科學基礎的。比如我們往往為之自豪的四大發明。

這確實值得自豪,可是後來的後進突破卻被作為學生的西方人「青出於藍」了。為什麼?因為西方人後來掌握了進一步創新所需要的科學基礎。

又比如,達文西是個一流的工程師,他的許多設計草稿在很久以後看來都很嚇人。這些是拋開當時的科學侷限進行創新的體現,雖然有時候因為有紙上談兵的嫌疑,不被時人所認可,最多認為是優秀的「科幻作品」。

我的結論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思維方式,究其根本來說,有很大的共同之處,而差別,則更多的是在具體的地方,是由於不同的工作領域造成的,是對自身工作領域及工作性質的適應的結果。這種差別,就有點像今天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一些工作策略一樣,都有自己的意思,但不必過於強調這種差異。

大資料工程師 資料科學家(或資料探勘科學家) AI演算法工程師,這三個方向,哪個會在未來平均薪資更高?

資料的追隨者 資料科學家職位基本上資料分析 資料倉儲 資料爬蟲清洗 演算法 資料探勘 資料產品等5個領域中的乙個或者多個專家。個人觀點資料科學家至少是以上5個領域中的1個領域的大神,另外還要是2個領域方面的專家,而且 並且對業務有獨到的見解 趨勢判斷,這樣才能對得起小時候理解的 科學家 這三個字。資...

為什麼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這麼重要,卻這麼悲慘?

Max Luo 大腦 我最重要,所有營養都歸我!心臟 呃 呃 好吧 大腦卒工程師科學家就是大腦,銀行金融機構是心臟,如果一定要分清楚,你說誰更重要呢? 鄭創成 是有些工程師太弱雞而已,我給些反面例子給你 李彥巨集,馬化騰,雷軍,史玉柱,比爾蓋茨,馬克.扎爾伯格,谷歌兩兄弟,伊隆.穆斯克 一開始都是工...

電氣工程師能成為科學家嗎?

光子的傳說 我們必須知道工程與科學有一定的距離性。所謂工程其本質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科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其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數學的運用。在所有的工學專業中,電氣工程對數學的應用不能算是少的,甚至相對於力學而言,電氣上對數學的要求相差不多。基本的電氣問題而言,使用的數學不是很多。基本的邏輯控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