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中的語文試卷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

時間 2021-05-11 12:59:51

1樓:椰子

詩之所以為眾人所愛,其中一點就在於它的語言簡練卻字字精華,尤其是絕句,更是要求每乙個字都要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由此便得到了乙個典故——推敲。

「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一字之差,意境相去甚遠,故賈島才在馬路上忘我的糾結……

古詩賞析中有些題問的確實很沒水平,但對於「換字」這種題,我一向是喜歡研究的。首先,換的字不是出題老師隨手拿來的,所換的字大多是這首詩本來的作者或者後人的研究中一樣提出來過的,這至少說明一點:用這個字,不會降低詩原本的水平。

再次,被提出要換的這個字,往往是「詩眼」,是全詩的精華,這個字的提出一方面也是提醒答題者著重分析這個字起到的畫龍點睛之筆,如「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綠」的效果不言而喻。最後,還是那句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能說所換的字就是不好的,只是看偏愛哪一種意境而已,但至少答卷的時候,還是最好違心的說一句:

原來的更好。

2樓:

元妃省親一段。

時寶玉尚未做完,才做了「瀟湘館」與「蘅蕪院」兩首,正做「怡紅院」一首,

起稿內有「綠玉春猶卷」一句。寶釵轉眼瞥見,便趁眾人不理論,推他道:「貴人因不喜『紅香綠玉』四字,才改了『怡紅快綠』。

你這會子偏又用『綠玉』二字,豈不是有意和他分馳了?況且蕉葉之典故頗多,再想乙個改了罷。」寶玉見寶釵如此說,便拭汗說道:

「我這會子總想不起什麼典故出處來!」寶釵笑道:「你只把

『綠玉』的『玉』字改作『蠟』字就是了。」寶玉道:「綠蠟』可有出處?

」寶釵悄悄的咂嘴點頭笑道:「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唐朝韓翊詠芭蕉詩頭一句:

『冷燭無菸綠蠟幹』都忘了麼?」寶玉聽了,不覺洞開心意,笑道:「該死,該死!

眼前現成的句子竟想不到。姐姐真是『一字師』了!

3樓:蘇易

這樣的題目在我讀高中時似乎遇到的不多,真的「經常」出現嗎?把一句詩中某個字換成另外乙個字沒那麼簡單的,直接問「好不好」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太過主觀,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詩人最終用了這個字那這個字就「好」嗎?應該說這很難有標準答案的!

不過這類題目無非是要考生解釋一下在詩中那個字的好處,按照詩人的思路去分析,很容易就可得出出題者想要的答案的,歸根結底其實考的就是「煉字」!

至於為什麼出題人要經常出這樣的題,我想也是因為對高中生而言此類問題不深不淺,比較好回答、又可以拉開差距吧!

其實遇到這樣的題目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總比全部都是「通過描寫……之景表達了詩人……之情」這樣的題目要有點水平吧!

4樓:周斌啊

「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以上兩句來自曹植。把「冒」換成「出」試試?把「流光」改成「月光」?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來自陶淵明。把「擲」換成「棄」?低了乙個檔次。換成「別」?兩個檔。「丟」?n和檔。

我的意思是,請題主不要一道題打翻一船詩。煉字常常最見文心。不過一來作者才氣有大有小,二來高中見識有限,三來出題人大概也嫌麻煩,於是只能找找「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這等二流詩作來「鑑賞」。

為什麼高中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很少出現諸如關羽,諸葛亮等歷史名人的傳記?

周瑜 1.歷史名人的事蹟大都耳熟能詳,不便考察文言文閱讀能力。2.三國階段的歷史人物傳記在 三國演義 名著的普及下,絕大部分人都會有一定了解。3.冷門的人物傳記可以保證大多數學生沒有讀過,相對 公平 不光歷史名人的傳記很少出現,一些經典書籍裡的文章也少出現,閱微草堂筆記 聊齋志異 這類也少有出現啊....

鐵路車站配線數量為什麼經常出現奇數?

單線區段,例如 廣茂線因為他的區間只能執行一趟車,不是向廣州就是向茂名。及三趟車每一趟都要有單獨的股道那麼就至少要三條股道。至於為什麼不四條或者更多因為他已經滿足了列車同時交匯 對向執行 待閉 同向執行 了,每多一條股道的建設成本都要多好多的畢竟不是乙個站兩個站那麼簡單。在單線區段乙個車站每多乙個方...

王家衛的電影為什麼經常出現故意降低幀率的鏡頭?

zues 我和你的感覺很像!在一代宗師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讓我有點難受,問看過的室友他也發現了,可能由於是影像專業的學生吧。但這個掉幀現象還是可以說非常明顯了 於是我也懷疑過可能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但這種大導演我覺得不大可能會出現這種前期不足而強行後期慢動作導致掉幀 或者說是為了拖時長 等這些低階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