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芝工具機事件看,蘇聯為什麼沒有做出頂級工具機的能力?

時間 2021-05-06 08:37:50

1樓:

現在很多高校還存有七八十年代的蘇聯工具機,機械精度非常高。以前本科的時候本校的老師講過,他們換個馬達,加上控制系統,貼上光柵,甚至可以改進成現代的精密工具機...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俄羅斯的確在電控方面瘸腿,但是還是有造好床子的底子的。另外他們由於zz原因,出入口被限制了,所以市場上不見得會看到他們的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方面他們一無是處。

2樓:墨東

蘇聯這樣的國家重來都不是工人階級領導。日本、德國的工廠的車間內部倒真是工人做主。如今的大小酒店都進化到了行政廚師階段,蘇聯的企業還在往這方面進步,只是不曉得要走多久。

3樓:張磊

需要計算機控制聯動,僅有硬體還不行,配套的介面、伺服、感測器、軟體,計算機微電子這個短板一時半會搞不定,需要整個行業製造體系支撐。

4樓:雨齊

我來舉個例子,同樣做高精度加工工具機,蘇聯造額外需要多花100%的材料,200%的工時,能做出精度接近美國工具機60%的加工效率和70%加工精度。所以理論上也能造高精度加工工具機,效能凑活能用,但是這個是建立在不計成本,不記代價的基礎上的。但是這種不計成本的後果不會憑空消失,只會轉嫁到其他地方去。

蘇聯的處理方法就是把代價轉移到民用輕工上去,轉嫁的多了,民用輕工就拉胯。

而蘇聯的體制讓他辦一些不記成本,不記代價的事情的時候就特別順手,在國家處於戰爭狀態下,這是優勢。但是如果是和平時期,這種明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事情一直幹,還越乾越上癮就會出問題。蘇聯也是死於這種上癮,在自身工業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和美國拼需要大量技術支撐的尖端軍事技術,為了達成目標就要付出更多額外的代價,代價累積到奔潰只是時間問題。

這就是為啥蘇聯說是外強中乾,就是因為不停的在做不符合自身實力的事情,無節制的轉嫁代價。結果外人看資料很牛,實際看代價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5樓:古德毛寧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膜拜一下偉大的日本工具機。

永遠不要低估別人,因為日本這四台工具機,蘇聯潛艇技術提高一代老布林什維克號運日本工具機,蘇聯克格勃果真厲害,連找個第三方轉運都覺得麻煩,咋不找乙個「運送日本工具機到蘇聯」號搞輸送?故事不好編,比如瓦良格號,聽名字還真不蘇聯。

時空錯位的問題,我就不說了,可能是有些人認為蘇聯核潛艇的螺旋槳很小,隨便拆就能拆下來,工具機隨便磨兩下,再裝上去,修好了,噪音低了,日本工具機是爛菠完。

事實是:

美國拿日本工具機說事,就是找個藉口。日本借坡下驢,喪事喜辦。

多說一句,蘇聯潛艇噪音大的原因不是在於排水量和溼表面積嗎?

6樓:

非機械行業,平時喜歡逛B站看各種機械製造,尤其是各種牛人自製的機器。

高水平的工業工具機只能嘆為觀止,離得太遠了……

我覺得螺旋槳靜音取決於設計,至於沒有九軸就做不了很奇怪,得需要有人科普一下,五軸好理解,九軸後邊四個軸都是幹嘛的?

7樓:

東芝工具機的作用是明顯被誇大的! 進口這些工具機的目的是學習、縮小差距。而不是填補空缺。

認為蘇聯不能製造七葉大斜角螺旋槳,必須依靠進口東芝工具機的,這種說法有乙個明顯的邏輯錯誤無法解釋:最早裝備七葉大斜角螺旋槳奧斯卡II級是7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的。如果當時蘇聯沒有能力製造大斜角螺旋槳的話,當初根本就不會這麼畫出圖紙。

總不能用有高人預知十年之後將得到日本工具機來解釋吧。

8樓:

跟咱們現在一樣,正規渠道進口一些和西方差兩代的,偷偷摸摸搞進來一些差一代的,就這麼湊活著用唄,不然為啥各種精密工業不行。

9樓:陳必紅

精密零件並不是非要什麼頂級工具機才能做出來的。先用粗糙工具機做乙個低精密的零件,然後用挫挫,用砂紙磨,各種手工的辦法也能弄出來,不過就是慢而已。鐵棒還能磨成針呢。

中國古代那麼多劍都不是工具機加工出來的。

10樓:貝嘟嘟

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所有的生產都在社會化、全球化,生產資料的配置市場化就是最優解~要麼你有生產資料全球計畫配置的能力,要麼遵循市場配置規律~你以為的國境線,生產資料配置的時候可看不見~誰給自己劃線誰吃虧~

這叫唯物主義

11樓:「已登出」

有兩件事要澄清一下

第一,專利只代表設計能力。

有專利不代表就有實物,我有三個專利是完全沒有加工過的。但這不會影響我專利的申請,這只申請的是保護一種新式的設計思路而已。

第二,設計能力不代表加工能力。

很多東西能設計出來,但加工不出來。受與加工的限制,很多的設計就真的只是圖紙,無法實現。理論資料根本達不到。

我們老師也跟我們講過東芝事件,當然只是教育加工很重要,工具機很重要而已。

12樓:

我可以回答題主在問題描述中的乙個提問:

那太空競賽的時候蘇聯的各種太空飛行器的高精密部件是怎麼做出來的?

錢學森從美國回國後,被派去蘇聯考察蘇聯的火箭技術,他發現蘇聯人在火箭或者太空飛行器領域並不太強調每個零件的可靠性,而是強調這些零部件組合在一起的整體效果,他告訴中國的科研團隊,不要這樣,這一塊要學習美中國人的做法,即強調每乙個零部件的可靠性,以此保證整體的可靠性。錢學森帶來了美國航天領域的科研體制的經驗,同時獲得外行領導和內行同事/下屬的雙重信任,這才是他最值錢的地方。

話說回來,錢學森在美國期間曾經負責美國的火箭專案,後被派到戰敗的德國考察德國的火箭技術進展,回到中國負責中國的火箭專案,期間又被派到蘇聯考察蘇聯的火箭技術。見識過美-德-蘇-中火箭發展的經歷,簡直是冷戰時期的乙個傳奇。

蘇聯有沒有比較強的民用產品?

13樓:遠古善良自由黨

這個問題下面,又有蘇吹開始自吹自擂了。

看看蘇聯人自己怎麼說,這還是雷日科夫(著名的保守派)說的。

中國的工業品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比如,就拿機器製造業來說吧,其產品的出口規模在2023年並無變化,但事實上僅只行銷到經互會國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資本家們」(西方和第三世界)所購買的大概還不到整個機器製造業出口量的6%!

這就是我們基本上只能出口原料的原因。

爭論具體那個技術蘇聯有,是毫無意義的。

蘇聯技術總體在市場上就是沒有競爭力。

至於原因。

很簡單。其他國家搞出高技術是能發大財的。

在你蘇,能發大財嗎?

14樓:胸毛碎大石

我不是很懂這個事,但是我們公司出口過一台裝置到國外,過去除錯的時候,我仔細看了一下對方的裝置,一切都很老舊,很low ,據說是俄羅斯那邊進口的,很大,很複雜,很機械。但是後來我發現那些裝置出廠日期是2023年左右,我才意識到被秒的應該是我們

15樓:ssertp

工具機也是分好多種的,東芝的這種工具機主要運用在蘇聯潛艇螺旋槳的生產上。

日本方面說的是向蘇聯走私了數十箱「五軸聯動的數控工具機」的部件。但實際上,走私的產品是四台九軸五聯動大型數控螺旋槳銑床。蘇聯人購買這些數控工具機的用途是為了改善潛艇的推進效能和改進當時正在建造中的新型航空母艦的推進器,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們將近30年,如果能直接買到裝置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即便是現在,九軸五聯動數控工具機依然是高精尖裝置,中國直到2023年才製造出第一台這樣的裝置。而在2023年,可能全世界也只有一兩個國家能夠生產這種工具機,蘇聯生產不出來其實非常正常,因為他們的造船工業一直不是那麼發達,整個國家對造船工業遠沒有對航空航天事業那麼重視。

當然,蘇聯的工具機並不落後。蘇聯用於大型、重型工具機的數控系統為Уникон-20,該系統由西伯利亞電工學院(今日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研製,2023年開始在摩爾達維亞首都基什尼奧夫的Счетмаш工廠生產,採用МК-20處理器,具有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最大控制軸數:8,可同時聯動軸數:

6,這一工具機就可以完美替代東芝的工具機。

蘇聯不僅僅生產工具機,他們甚至向歐共體出口工具機。自2023年以來,蘇聯向歐共體成員國出口了18000臺工具機,其中12000臺出口到西德。2023年,蘇聯生產了13萬台工具機,其中2.

2萬台為CNC工具機,工具機產量數控化率為16%,低於同期日本的30%和德國的20%,但遠高於中國2023年時的1.5%。

可以說,蘇聯的工具機一點也不弱,他們只是在特定的領域落後罷了。

16樓:智慧型機械雲

東芝事件其實就是國際上比較著名的技術走私,東芝事件後,蘇聯的核潛艇降噪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多人就認為蘇聯的工具機技術很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呢?

其實這和蘇聯的發展程序是有很大關係。蘇聯是乙個帶有工業色彩的農業國家。蘇聯工業真正大發展是在二戰前後。

二戰以前,史達林的國家工業化運動給蘇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對於蘇聯來說,粗放型的重工業,加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封鎖,美蘇冷戰,缺乏交流,更加導致蘇聯在一些技術和精密度上的落後,像工具機就是乙個很明顯的方面。

而冷戰時期恰巧是傳統的工具機像數控工具機轉型的過渡期,蘇聯沒時間去專心搞高精度工具機,隨之後來的蘇聯解體,俄羅斯更是無暇顧及發展高階工具機。

俄羅斯對於中低端工具機的需求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對於高階工具機就不行了。對於目前的俄羅斯,工具機大多數都是進口的,低端的生產依賴中國工具機和自己製造,高階的從德國、日本等國家引進,中端機主要來自義大利和台灣。

但是當時蘇聯的實力還是放在那的。雖然東芝事件對其潛艇有提公升,但是如果自身不夠過硬,也是不行的。因為核潛艇不僅包括葉輪,還有其它航空航天裝備的核心技術有比如核反應堆、材料、結構設計、發動機等方方面面。

17樓:蹄髈

工業水平普遍低於歐美日, 所以產品設計只能這樣那樣的變通, 即便是引以為傲的軍工, 鮮有效能超過歐美的產品, 即便有看上去不錯的東西, 在可靠性和使用成本上也會是巨大的坑.

18樓:

12年剛到建材院時候用的傳統工具機70%都是五十年代毛子產的的。。。另外30%裡有一半是六七十年代瀋陽工具機廠的。

我們所每次出去都要說的就是給某飛船做過關鍵部件加工

19樓:答案在身上飄揚

德國蘇聯英國日本…

這是我心裡的排行榜。

中國不在榜上是因為這幾年才發展起來,歷史長度不夠,也還沒有乙個自己從無生有的設計發明並影響世界。

美國沒上榜的原因是由於我的無知和偏見,感覺他們都是花錢把其他各國優秀的科學家請過來的。這只要有錢誰都可以。

所以日本有的,蘇聯也有,如果沒有那也是不需要自己造,因為太低端。

不好意思,請允許粉絲不講道理撒嬌任性一下。

為什麼沒有人做工具機評測?

秦晴 天天跟工具機打交道的人好像不需要別人去測評。在乙個看似是同一臺工具機,其實用途大不一樣,導致了需求不同。開粗的就要傻大黑粗,20kw的主軸都能給你憋停,幹有色金屬的線速度給我乾到1000公尺 做精加工的把我一公釐螺距的絲槓給我裝上,我要開始幹活了。幹維修的把大清的工具機給我挖出來我要修軸了 f...

為什麼蘇聯解體了而美國沒有?

黑化的小白 蘇聯的底子沒有美國好,比如美國用百分之幾的gdp就能發展出和蘇聯用百分之幾十的gpd產生的軍事實力,所以美國肯定穩定性好,蘇聯的很多任務業技術是在占領德國後把他們的專家抓過去研究為他們研究的,所以雖然後來確實提公升很大,已經超過原來德國的水平了,但是整體上來說在科技上還是差美國一大截的,...

為什麼冷戰期間蘇聯放心從羅馬尼亞撤軍?周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都開始發生騷亂了,蘇聯有哪些考量?

Shahri Khodad 以下文章僅從蘇聯角度考慮 蘇聯軍隊在1944年進入羅馬尼亞,到1958年撤離羅馬尼亞,總共在羅馬尼亞待了14 15年。期間,駐羅蘇軍的數量發生了較大變動,在1945年之前,駐羅蘇軍一度達到20萬以上,但是自1947年 五國和約 簽訂後,駐羅蘇軍維持了2個機械化師共3萬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