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與古典文學研究的關係?

時間 2021-06-08 08:06:03

1樓:觀火

首先說說從事研究的人,出土文獻,特別是先秦竹簡、青銅器銘文等等,都是用古文本寫成。古文本的學習屬於文字學範疇,一般比較像樣的大學中文系,都會有古文本課程。到了中文系碩士階段,開始有「古文本」的研究方向。

所以,研究出土文獻的人,以中文系出身者為多。(其次為歷史系出身者)。所以,出土文獻的研究者,一般是兼具古文本學和古典文學修養的。

第二,出土文獻為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文字物件。例如「敦煌曲子詞」,就是從敦煌出土的,為詞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

第三,更早的出土文獻,更通過被改編、用典等方式,融入到了後世文學中。例如《穆天子傳》,是西晉年間盜墓盜出來的出土文獻,後世詩人頗有從中汲取靈感者。如李商隱的: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出典於該書中西王母對穆王說的「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當然,時至今日,《穆天子傳》已經算是「傳世文獻」了)

第四,古典文學研究包括義理、考據、辭章三大方面。出土文獻在三個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尤其在義理、考據兩方面。

義理如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簡上有一篇「孔子詩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代儒家的詩學思想。考據就更不用說了,出土文獻可以幫我們填補遺失的史事、訂正傳世古書中的錯漏。乙個經典的例子:

傳世《戰國策》中有篇《觸讋說趙太后》,清代學者王念孫認為「讋」字是誤把「龍」字和「言」字合二為一,其實是「觸龍言」,此人叫觸龍,不叫觸讋。說得很有道理,但誰也不敢確定。直到後來出土了此篇的古代抄本,確定了確實是「觸龍」,而不是觸讋。

這裡順便說一下:現在出土文獻非常熱門,很多研究者都在往上面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人把出土文獻看得過重,隨便否定傳世文獻,這是不妥當的。

任何乙份出土文獻,都只是古代的眾多版本之一。未必便各方面都優於傳世文獻。執著於某乙個出土文獻下結論,很可能是錯的。

例如,傳世文獻的《老子》,「道」篇在前,「德」篇在後。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卻是倒過來,德篇在前。有學者就認定這才是《老子》的原貌。

結果後來出土了更古老的郭店竹簡本《老子》,和傳世文獻一樣是「道」篇在前。

古代文學研究,研究物件的時代越早,則出土文獻越有用。越往後則用處越小。例如研究明清文學的話,出土文獻就沒啥用途了。

除了再發現新的出土文獻外,對於《老子》的研究還能有很大的進步嗎

碧海一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不過就算有人對 老子 的研究真有了很大的進步,其他人讀過其文章後能否看得出這是一大進展則很可能是乙個問題。例如,以下這篇文章通過研究 老子 的創作方法而研究出 老子 是按 九象分章法 分章並形成其章序的,並順帶發掘出早已失傳的 九象 這個成果算不算是 老子 研究一大進步?八...

請問古典文獻學大學課程都學什麼啊,考研的文史基礎大概都推薦什麼讀物?

冷淘 ssd歷院本科來答一波 這大概是我玩知乎以來最對口的乙個問題。首先,文獻學大致可以分為歷史文獻學和古典文獻學。理論上,前者側重於文學,一般會學後者不需要學的古代漢語,音韻學,後者側重於歷史學,會學前者不會學的考證,碑刻學等課程。但實際上,側重文學還是史學取決於這個專業在歷院還是文院,或者專業老...

古典文獻學裡有哪些有意思的典故或逸聞?

萬人如海一身藏 清代學者的八卦比較多,就寫幾條他們的吧 1.虞山錢謙益,文章享大名於天下,有人花大價錢請他寫應酬文章,他懶得動筆,正好餘姚黃宗羲來訪,錢老師把他鎖在屋裡,強迫老黃替他寫完了。2.崑山顧炎武,晚年在北方悠遊,三個外甥在清廷做大官,請他回老家奉養,他寫信說,我在北方花銷少,回到江南得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