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土文物與史料記載產生分歧時,一般都是採信出土文物上的記載嗎?

時間 2021-06-03 13:16:56

1樓:

出土文物也是史料的一種,而且出土材料在史料分類上屬於一手史料,在證明力上相對更大

說不是絕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出土」文物可能涉及造假,最典型的就是甲骨文,殷墟甲骨文的造假太嚴重了,乃至於研究甲骨文的基礎是識別,勘偽。第二,出土文物的私家性如果太強,那麼有時候可能價值還不如傳世文獻。

比如清華簡就有說法是私家記錄,傳抄中可能出現筆誤之類的,可靠性可能沒那麼強。

總而言之,史料的根本使用方法還是批評,對任何史料都在辨識後再使用,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2樓:只能慘笑啊

曾經外國學者認為:周朝以前的歷史都是中中國人瞎編的,那些東西都不存在。

直到後來大量夏朝、商朝遺址被發掘,他們才被迫承認中國的過去。

物證是永遠比文證管用的。

3樓:李舜

肯定是依據實物做出判斷即出土文物為標準,畢竟中國的史料都是由勝利方書寫,而內容一定是以有利於統治者為前提,至於事實如何並不重要。

中國的歷史就像乙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胭脂水粉之下的本尊便是那些出土文物。

為何晉卿趙氏大墓即趙鞅墓出土文物眾多,卻只有「趙明之御戈」5字銘文?

首先這個墓 金勝M251 墓主不一定是趙簡子,隨葬器物整體要晚於簡子活動的時代,近年持襄子說的研究者越來越多。其次晉 三晉 鑄銘銅器本來就很少,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明確來自楚 吳等南方國家。三晉的鑄銘器中,戈 劍又佔據很大比重。又,趙明 理解成趙氏族人沒問題,是否能理解為 趙孟 仍然存疑,不過趙簡子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