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如何解釋?

時間 2021-05-07 04:00:14

1樓:神速

活著的人通常把自己的「生」當做常態,而把「死」看做非常態,事實上結合中國的歷史,人類的歷史,地球的歷史,宇宙的歷史,你活著的那幾十年才是非常態,你不存在的世界才是常態,比起向死而生我更喜歡視死如歸這個詞,在你生前你就是「死」的,你的出生是偶然是運氣,遊戲玩短暫的人生你就將回歸死亡,活這一輩子實際上是白嫖的

2樓:談龍

這個簡單,這裡面的「死」只是真實的假象而已,穿破假象,你依然能夠找到翻身的機會,畢竟真正死期到了你也沒法子,歸根到底還是缺乏大智慧型大無畏之精神,無法看破,亦無力向前。

3樓:蘇菲派武術大師

人類從出生就要面臨死亡。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從嬰兒到埋下土裡,不過百年時間。人類生命的開頭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過程不一樣。

與其盡日極慮,不如好好地享受生活。

4樓:心如止水

向死肯定是心死,要不然就不會生,心死為何又生?說明心境得到了提高,發生了心靈的頓悟。所以向死而生應指世界觀的改變和心靈的頓悟。

5樓:給你布娃娃

出生入死。

出生的一瞬間,也就是走向死亡終點的開始,時間一點點消逝,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樣,你要選擇自己如何創造精彩的過程,擁有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向死,是被確定的結局,而生,是自我創造的非凡。

《對白》裡白岩松讀《老子》,講的出生入死。

6樓:顏十七

人的一生,都是在倒計時的,跑不掉,就像考試一樣,都要結束的,但是你不得不努力去用每一分鐘做好每一道題,時間到了,題做完了,就是最佳答案,最佳人生。

這就是非常淺顯的向死而生,死而後生。

7樓:白紅青紫黑淡

海德格爾的看法是只有死亡才真正屬於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會被各種各樣的事交叉影響,從而忘卻死亡這件獨屬於自己的事情,引申出的意義就是不要忘記時刻審視自己,不忘本心。

這種閱讀理解式的解讀其實挺無聊的,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正常,我在沒查資料之前就非常中二的以為這是一種拋棄一切追求人生閃光的精神,現在我覺得也很有道理。

人嘛,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海德格爾也是人,還是個古人。

8樓:小櫻花ss

在於我們如何理解「活著」這一客觀真理

用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話,引自臧克家「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死亡是乙個人的終極歸宿,是命的盡頭,卻不一定是「生」的盡頭。

9樓:127angelina

死亡是人類終極的恐懼。

在這個恐懼的驅使下,我們不得不正視時間的寶貴,生命的有限,然後基於這個前提,去決定我們生活中各類事情的重要性排序。

有些人把時間和熱情投入家庭婚姻,有些人全情奉獻於事業,有的人則寄情山水,還有些人卻因去日苦多決定揮霍無度。

因此這個重要性排序,就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走向。

有限的生命,如何在終點前不悔此行?

此謂,向死而生。

10樓:夏小滿77

這種哲學問題不用深思,深思都是廢話,哪個生物出生後最後的結局不是死亡?

歸根到底都是向死而生的,有生就有生,除非無生也就無死。

這句話換個積極點的態度,向死而生,就是把生死看透,也就可以放手一搏了。

11樓:

首先還是要生,人死了真的就就啥都沒了。向死而生應該是一種態度,以終為始的一種思考方式,人固有一死,那麼生時總要做些讓自己活過的事情

12樓:人走茶涼

從巨集觀層面來說,每個人都終將會死去,那麼我們每天努力的生活,就可以勉強算是向死而生。

從微觀方面來說,我知道自己活不長了,但是我會在有限的日子裡有意義的活著,這大概也能算是向死而生

13樓:無痕

這是海德格爾哲學中很重要的概念。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並不說懂得了死,懂得了來日無多就去珍惜生命,也不是說知道人會死就有一種為道德就義的勇氣。他真正是說:

我們平日裡為各種各樣的事物操勞、操心,並因此而產生的情緒怕,高興,憂傷等等真的是我們自己的活動嗎?仔細思考,其實不是的。海德格爾說我們的操勞事物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到達了這個世界以後所依寓的生活方式帶來的,產生的心情也依附於這些日常操勞上面。

我們在此操勞,忘乎所以然,甚至忘記了自己最本真的存在,對此毫無察覺。向死而生的作用在於一旦某一天,我們回過神來,問自己,難道這世上真沒有屬於我的東西嗎?我們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我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死,死就是我們最本己的東西。

死並不屬於別人,無論別人如何死,死了多少,場面再恐怖,他的死也不是我們的。只有我們意識到的屬於自己的死才是真正的死。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意識到死的瞬間,我們也就意識到了我們並未被世俗沾染的存在。

其實向死而生應該說成向死而存在更準確。

14樓:墨軒·白棋

很簡單,這是一種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

『我們活著就注定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向著死亡而生存著——的意思

並沒有太多文學意味,只是普通的概念

15樓:當下即覺

有時候,死亡可以教會我們很多事情。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都能對生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乙個德中國人,在三十歲之前,持續焦慮,常常在睡眠中陷入極端的恐懼,然而驚醒過來。

過完二十九歲的生日,他再次在恐懼中醒來,黑夜的寂靜模糊,遠處的火車呼嘯,都讓他產生強烈深刻的敵意與厭離。令他最難忍耐的是他自己,活著是如此痛苦,人生的意義何在?

「我活不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自己。」 他渴求虛空與解脫,不想再為生存掙扎了。

這個人就是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幾乎所有身心靈書單裡必定列出的那本書《當下的力量》的作者。

那天,他沒有自我了結,而是瞬間開悟。他將自己的頓悟經歷寫在了《當下的力量》書中。

當「我受不了自己」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往復盤旋,他突然察覺到這個念頭的矛盾之處:我究竟是乙個還是兩個?如果我受不了我自己,那麼必然有兩個我存在,就是「我」和我所受不了的「我自己」。

那麼,他們之中只有乙個才是真的吧。

這一番奇特的體悟,令他震驚不已。他全然處於意識之中,停止了思想。一宗漩渦版的能量圍繞著他,在身體的震動顫抖中,在強烈的恐懼中,他聽到像是來自胸腔內的聲音說「不要抗拒」,於是他被吸入乙個虛空,那個虛空來自於他的內在,而非外界。

突然之間,恐懼消失,他任憑自己掉進虛空。 第二天,清脆的鳥鳴聲將他從恬靜的睡眠中喚醒。這是他從未聽到過的聲音。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處在一種持續的深沉和平靜喜悅之中。而後,那種強烈的驚喜趨於平靜。但他知道,他經歷了影響深遠的奇蹟,雖然不知如何去定義它。

數年之後,閱讀了許多靈修典籍,也參訪過一些禪師,他恍然大悟,他身上發生的是眾人追求的開悟。當晚在受苦的強大壓力下,他的意識被迫從對深度恐懼的小我的認同中撤離,從心智所製造的認同中撤離。這次撤離,是一次徹底的決裂,那個虛假受苦的小我頓時分崩瓦解。

留下來的便是真性。

後來的兩年多時間,在物質層面,他一無所有。他沒有親密關係、沒有工作、沒有家、也沒有身份。然而他卻處於最強烈的喜樂狀態中,獨自一人在加拿大的乙個公園的板凳上安然度日。

「我」無所依附,「我」自由了。

2 拉瑪納.馬雜湊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羅門家庭的孩子,少年時與其它學童毫無兩樣,常和友伴一起念書戲耍,從來沒有意識到任何靈性經驗,也未曾顯露對修行的興趣。然而他在十七歲那年卻經歷了乙個不可思議的轉變。有一天他獨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乙個房間裡,突然一種死亡的恐極其真實而暴烈地攫住了他。

馬雜湊一直是個健康的孩子,當也毫無病痛,然而他卻感覺到他在剎那間就要死去了。這狀況突如其來,也毫無徵兆,此刻的馬雜湊在震驚之中,既不去追究這恐懼的由來,也不想求助於任何人,相反地他聲色不動,在當下獨自面對這巨大的危機。他後來自述道:

「這死亡的恐怖在震驚中將我的心智驅轉向內了。我在心中自問:『現在死亡來了;這意味什麼?

是什麼要死去了?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戲劇性地演出這死亡的發生。

我模仿死屍將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實感中參問。我閉口屏息以防發出任何聲音,或說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那麼,』我對我自己說:

『這肉身已死。它將被人送去火葬場燒成灰燼。然而在這肉身死亡之後,我死了嗎?

這肉身是我嗎?它靜默而無知覺,然而在它之外,我卻感覺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內的『本我』的聲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

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卻不為死亡所觸及。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這整個過程並非緩滯的動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靈光乍現,幾乎不假思索地為我所直接體驗。

『本我』原來真實不虛,是我當下唯一的實相,而一切關乎肉身的有意識活動都流入這『本我』。從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種強大的引力之中定於自身。死亡的恐懼永遠消失了。

從此我與自性合一,永不退轉。念頭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種音符來來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襯底的基本音韻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無論肉身處於談話、閱讀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於『本我』。

」馬雜湊就如此一悟頓悟到實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實相的經驗往往是剎那間事,神妙的覺受在驚鴻一瞥之後便飄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憶。然而馬雜湊卻有如風吹花開,不但未經刻意修煉而自然頓悟,而且一悟永悟,了達究竟解脫。

其實他在這次危機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據他在本書中所解釋的,在撒哈佳(Sahaja,意為自然)無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經斷滅,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於無形,在此境之中個人已與自性渾然合一。

16樓:張植樹

這還有何解釋?字面意思,人活著為情,為錢,為名,最終逃不過個「死」字,奔著最終目的而活,灑脫也好,苟且也好,最後都是要死去的,明知前提是個死,那就先活著吧,一步一步的向著死而活著,只是看你想怎麼活而已!

17樓:明陽

第一種,破釜沉舟。

第二種,放下自在,淡然處之。

第三種,由死而生,絕處逢生,生生不息。

第四種,自然淘汰,物種淘汰,基因淘汰,所有今天生存的人,物種,基因。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汰而留下來的。今天活著的所有人都是被歷史,被時代選中的人。

歷史朝代中我覺著成吉思汗是偉大的,他讓自己的基因遍布整個歐洲,中亞,東亞。時代,生活,眾人皆是向死而生。他們拼命的掙錢,生存,積極向上,熱血的鬥爭。

生命的本質都是向死而生。

18樓:當下的幸福

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釋,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吧。我自己是這樣用這句話的:

那就是每當心情不太好,想到死亡的時候,我都會對自己說,「哪天死都可以,今天死也行。反正如果意外來臨,誰也逃避不了。但我會好好活著,只要生命還在,就要讓這一天活的充實幸福,安寧喜樂,就要向著理想再邁進一點,哪怕這一期生命中已經沒有了明天」……

這就是我的向死而生。

我熱愛生命,也熱愛生活,但同時我也接受無常,接受不可抗力。接受不可抗力,不代表不能做出長遠預想去預防意外,更不代表不能為了防止意外做出努力。

生命需要籌畫,也需要過好當下。它們對於生命的強者來說是不矛盾的,但對於弱者來說卻有著天大的矛盾。

因為弱者把對自我的認識跌到了塵埃,導致心境不斷下沉、讓自己長時間活在地獄裡,失去了調節生活的能力。

而強者對自我的認知是客觀的。他既能認識到生命的侷限性,又能在有限的、無常的生命中去轉變自己能把握的那一部分。讓自己真正廣闊的精神意識生命,在真實的生活中,在每天的跑步鍛鍊、工作生活、吃喝拉撒裡,獲得極大的提公升和滿足。

這就是我理解的向死而生。

如何淺顯理解向死而生?

Renaissance 當我們踏上征途,便已預先將死亡放置在路的盡頭。於是當如願走完全程,我們所擁抱的,便不再是簡單的成敗生死。在征途中所綻放出的驚人璀璨的生命熱力,無法以任何尋常的目光計量。生命之火,也正是以這樣全部的勇力抵抗著荒謬。 Isaac 這句話感覺和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一樣搞笑。孔子說,未知...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人總有一天會死的吧 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如此艱難的度過這一生?那我問你乙個問題哦 甜甜圈好吃嗎?好吃啊。那甜甜圈會被吃完嗎?呃 會。那你會因為甜甜圈總有一天會被吃完,就不吃了嗎?我們死後,這世間的一切都不再與我們有關,但我們用力去活著的,是自己的人生,這遠比遙遠的歷...

請用物極必反解釋一下向死而生?

平定粉碎者 存在主義的一部分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活著的意義,然後用他們確實很高超的想象力想象了一下死亡,然後發現自己害怕了。於是他們得出結論 雖然我們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但是死亡肯定沒意義,所以我們選擇活著。 高大早 可以不用物極必反這個詞,換成另乙個海德格爾常引述的中國格言 知其白,守其黑。海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