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閱讀是個笑話嗎?

時間 2021-05-05 16:48:11

1樓:洪亮劼

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個性化推薦是不是偽命題 · 期望最大化)。

簡單來說,推薦是不是偽問題,要看乙個產品的優化目標是啥。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文章詳細解答了類似的因素。

2樓:萬壯壯

個性化閱讀不是個笑話。是無個性閱讀者的福音,無個性的閱讀者沒有主動搜尋的習慣或者說能力。

而個性閱讀就像他們曾經依賴的必讀書單,但是帶上了個性化面具的必讀書單賦予了無個性的讀者以個性。

3樓:Frederick Yang

閱讀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行為,就像乙個人飲食習慣,如果他出生在上海,那麼即使在四川工作十年也很難改變口味,一見到上海菜還是如獲至寶!那麼閱讀首先是個人的,其次是帶有濃厚的地域性的口味的,再者還和受教育的環境有關係,所以個性化閱讀是當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之所以剛剛炒熱概念,也是因為之前的編輯水準和理念的落後造成的!

4樓:

相比 " 個性化閱讀 " 這個爛詞, " 主動型讀者 " 才更像個笑話更爛 .

你看看英文世界裡有沒有這兩個詞 ....並把它當做 rallying cry

當然, 好書是一直缺的 , 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但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在好書好文章極度匱乏的世界裡反而更提倡所謂的某某化閱讀這種爛口號呢 ?

哈哈, 這種馴化著實諷刺 ---- 閱讀的本意就是通過各種開卷而做到不要被馴化.

5樓:凌汛

其實個性化閱讀,還有個性化推薦、收聽(如豆瓣電台)等最大的問題就是——越是重度的使用,或的內容越少,重複的資訊越多,到最後甚至讓使用者產生厭倦不再使用。就像豆瓣電台一樣,開始的體驗很好,可在我標記幾千首紅心歌曲後,推薦的歌曲永遠都是我聽過的,沒有一點新鮮感,遂棄之。

6樓:馬致遠

個性化閱讀感覺像是把乙個人的口味一次性錨定,完全沒有太大的拓展餘地,甚至最後讓本人都會誤以為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就是這些。

個性化的關鍵應該是不斷地發現與探索個人喜好。

7樓:潘龍龍

作為一名初等教育工作者,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題主:沒錯,這就是乙個笑話

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標準答案只有乙個

8樓:胡偉

在沒有看見個性化推薦案例的廣泛成功時,人們不會普遍意識到個性化推薦的優點。直到有一天,個性化推薦已經被證明成功,人們的思想才會普遍上接受這個觀點。

也許,三五年後,你們就會明白了。

9樓:方閒瀾

好像現在一到網際網路時代就都個性了。

人總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為了表現自己的不同或者因為成長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而選擇個性。

而以前選擇個性沒人共鳴,網際網路則可以達到聚集這部分使用者的作用。

知乎不就在幹這事嗎?

10樓:Vanl

比較贊同上面韋恩的那個分法,把問題分成:推薦者與讀者兩方面考慮。

個性化閱讀我認為就是一種未來趨勢,但是「個性化」這個詞卻是乙個容易引起爭議的詞,因為作為「人」,隨著閱歷的增加,或者一些人生際遇的變化,自己的想法就會改變,比如以前小時候說夢想當設計師的,現在可能當上了程式設計師。人腦子裡的想法是在短期穩定卻長期變化的,人生目標在變化,認知在變化,需求在變化,繼而想看到的東西在變化,即使對於同一篇內容,自己的理解也在變化,因此推薦機制只有能夠做到極度的智慧型,在「讀者」改變心意時就已經知道其變化然後做出相應推薦,當推薦者的變化能夠跟上讀者的變化甚至提前知道其變化,才會是真正的「個性化推薦」閱讀。但這也並不是說現在的一些推薦機制是無效的,這些推薦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幫助到使用者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的,但是這些內容可能會少了點驚喜,但這在產品中是可以設計一些其他方法來彌補的。

11樓:喬尼

如果我初始Tag選的少,那麼我看到都是雷同的內容,很容易疲倦。

推薦制比訂閱制在技術難度可能難上百倍,但是在體驗上卻無法勝出,或者說讓人感受不到你的好。

對於乙個使用者,他無法快速的從內容中分辨出哪種方式更好,抓不住使用者。

個性化閱讀,你說你很好,但是我沒時間感受你的好。

12樓:

「個性化閱讀」是個太大的話題

「個性化」對「閱讀」有沒有幫助倒是能稍微簡單點就拿位元組社來說

只要稍微用點「個性化」技術

對於回訪使用者,位元組社首頁「新書上架」和「本期推薦」提高個一倍以上的轉化率應該沒啥難度

13樓:

有個性化音樂電台(豆瓣)為什麼沒有個性化閱讀?

不要傻了,人都是固有惰性而又生生不息地為惰性而發明創造的。

精準演算法運用在各式各樣的領域絕對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文化、休閒娛樂、衣食住行,個性化絕對仍然是未來幾年生產的制勝要素。

個性化閱讀不是個笑話,但是演算法技術不成熟的個性化閱讀才是笑話。

別在那裡抵抗了,到時候真的出來了能不去用再說吧。

不過說句老實話,現今做到的個性化推送以及演算法技術,實際上讓人桎梏在已知的領域裡,例如豆瓣電台雖然精準,也讓人挺來聽去都是同一流派、同一風格的歌,無形中減少了人涉獵其他領域的機會。不過這是另乙個話題了。

14樓:pandoo

理想的情況是:在我想看的時候給我想看的內容,這裡包含著場景、心情、地點……等等,所以就目前而言,我還是不喜歡所謂的個性化閱讀,因為給我推薦的都是「該」給我看的,而非我「想」看的。我不需要個性化,想看什麼只有自己知道。

15樓:

我以前認為個性化閱讀是個笑話,但自從領悟了Flipboard的個性化用法之後,不再認為是笑話了。

說個很簡單的例子吧,它甚至支援使用者閱讀在微博自設分組中的關注物件的內容。

16樓:李如一

是不是笑話不好說,畢竟每個人笑點不同。但個性化閱讀是假話。

先說字面意思:個性化閱讀是跟個性最無關的閱讀。越有個性的人,越是主動型讀者,也就越不需要程式演算法來幫他推薦該讀什麼。

(英文原文 personalized reading 翻譯成「個人化的閱讀」更準確。)甚至,被機器猜中閱讀口味,對於有個性的人來說,有時是一件不爽的事。(「怎麼這麼容易就被妳猜中了!?

」)個性化閱讀,講究的是根據讀者的行為習慣和過往的閱讀經歷來為他「定製」內容。這並非新事物。日本漫畫雜誌連載時根據讀者的反饋決定哪部漫畫會被停掉,即為一例。

網際網路的信徒認為,使用者做什麼比說什麼更真實地反應了他的意圖。但從目的上講,網際網路產品根據使用者的實際行為來進行自我調整,與傳統媒體根據使用者用紙筆寫下的意見來進行自我調整,並無二致:都是為了讓使用者能更多地看到他感興趣的內容,更少看到他不感興趣的內容。

但「興趣」並非靜態的死物。興趣的擴充是保持乙個人精神活力的前提。我們說網際網路是革命性的,恰恰就因為它降低了擴充興趣和視野的成本。

革命,是讓本來沒有機會獲得某種東西的人獲得這種機會。網際網路給了我們這個機會。

但網際網路的革命已經結束,如今是收割果實的時代,是個性被共性擠壓的時代。「社交」的火爆很能說明問題。社交的需求源於人的孤獨,目的是尋找共性,而非凸顯個性。

共性是內容可以被定製的前提。為世界上每乙個連網的人單獨定製內容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種獨一無二的內容。甲感興趣的內容,一定也會有別人感興趣。

個性化閱讀旨在定義「對某一類內容感興趣的群體」,並為他們製造 Eli Pariser 所說的「The Filter Bubble」,乙個乾淨無菌的氣泡,將所有被定義為「我不會感興趣的」內容隔離開來。

當然,被個性化閱讀產品整合的所有媒體本身也都是乙個個 Filter Bubble。儘管手法不同,但雜誌主編也像網際網路產品的運營者一樣,研究使用者(讀者)的特點,收集他們的反饋,據此改善產品。《男人裝》的長期讀者知道自己能從新一期《男人裝》上讀到什麼,他的期待會被滿足,更重要的是:

他知道自己的期待會被滿足。

恰恰是這種篤定的安全感,讓他產生了衝破 Filter Bubble 的慾望。當我們說「現在的雜誌沒東西看了,還不如上網看」時,表達的難道不正是衝破氣泡的意願嗎?

而現在,個性化閱讀產品要製造新的氣泡,並稱之為「個性化閱讀」。我不知道題主所謂的笑話是不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最核心的問題是:同一批廣告主,能養活多少層的內容聚合產品?(以後會不會有聚合 Flipboard 和 Zite 的產品出現?)對此我沒有觀點。

什麼是個性化教育,怎樣做好個性化教育?

Jason 教師,教書育人者,學習不僅僅包含知識點,還包括思維和能力。在ngss美國下一代科學素養標準中的核心教育原則。個性化可以更好的關注到每個孩子 和孩子當同學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個性化教育是我所希望的,但是實施起來好難。所有的教育想要得到良性的效果,離不開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就是雙...

大家都各自有什麼好用的個性化的考試絕招嗎?

忘記哪個國家有個球員每回比賽,口袋裡必須裝3枚硬幣才踏實。換了別人去拿著3枚硬幣踢球,整場比賽估計就是滿地找硬幣了。走形式沒有意義。 青檸學姐 每年一到考試周,就有很多小夥伴開始找不著方向。今年不怕了,青檸給你們整理出乙份我在大學經歷了多次考試周的經驗。其他考試不比高考,如果最後沒有乙個目標明確的複...

各位交易大佬們,交易是個性化的,每個人做單的方式不同,那麼你們怎麼理解趨勢呢?對趨勢是怎麼定義的?

李雷霆 趨勢的走向,需要你回頭看,已經發生了的,你才能知道趨勢的方向。未來到底怎麼樣,你很難判斷的。既然難以判斷未來的趨勢,我們要怎麼交易呢?很簡單,不用去判斷趨勢。找到乙個多空趨勢的極限位置。這個位置上,你虧損的機率很小。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耐心等待了,趨勢來了,那你就賺錢,趨勢沒來,你也虧不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