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所得,所得的思想感悟(不包括硬核知識)究竟來自書內還是書外?

時間 2021-05-14 10:31:26

1樓:念響

借楊絳先生的一句話回答您的問題:

「讀書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有時候在久讀之後的眼疲心倦的時候,我會品品平時摘下來的句段,不多久就又會有力量啦

2樓:阿坤

有的人讀書少但實踐豐富,說起話來有點不中聽,但感覺話糙理不糙,也很實用,這些都是人家從實踐當中得來的思想感悟。

有的人書讀的多實踐少,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但總感覺缺點火候差點味道,你要說他沒感悟,絕對是冤枉了他,要說感悟有多深,則是高估了他,你要用他那套領會感悟辦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會被現實碰的頭破血流,這大慨就是古人常念叨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無論哪一種感悟,自己感興趣就好,有收穫總比沒收穫強,但最好能把兩者結合起來,既讀書又勤實踐,這樣的話,講理論能言之有物,講實用又能解決問題,這應該是種更好的追求。

3樓:吳哥哥

一部分來自書本,一部分來自生活,因為書本啟發了思考,讓你有所感悟,然後把所想用於生活實踐。生活實踐出現的知識又會反作用於書本。

4樓:手信

這是由內而外的,在書中的某個點可能突然驚醒了你,然後你再聯絡到現實,對這個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這一理解或者領會可能會影響你的一生。

5樓:事後小諸葛

由於第二天有個小測,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在背單詞什麼的,我坐第一排,也不能免俗。

老實說,兩個小時的講座,我基本沒聽進去,但是結尾的時候,教授說了一句話,我一直都記得,印象很深。

他說,在學校裡啊,什麼書都可以讀,不要忌口,要雜讀,也要多讀,這樣以後到了社會上,閱歷會增長的很快。

我琢磨著,你經歷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書外給你的東西,就像別人傳來乙個球

你讀的書,就是接球的能力,也就是書內給你的東西

你讀了書,有了這種能力,可是球還沒飛過來呢,於是你覺得似乎差了那麼點意思,覺得有點虛

可是一旦某天這個球飛過來了,你伸手接住了,這一刻的碰撞,就會讓你覺得是實實在在的懂了,噢,原來如此!你對你讀過的書會有不一樣的認識,不是知道了,是真懂了

懂和知道是兩碼事

有些年紀大的人經歷的事不可謂不多,但是閱歷和智慧型不一定和年齡成正相關

很多球飛過去了,或者砸中他了,但他接住的不多

他的經驗沒有上公升為閱歷,他還是不懂

所謂有所得,一定是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相配合得到的結果,一定是書內和書外交相輝映所顯現的奇景,而不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

這個球,如何接的穩,如何接的好,如何接的巧,對於自己經歷的事情,如何從中體會出更加獨特,更加深刻的東西,我想這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然了,讀書和行路沒有先後之分,有的人先讀書再行路,有的人先行路再讀書,都能成為有見識,有智慧型的人

不過,像教員那樣,邊讀書,邊行路,我覺得是再好不過的了共勉

6樓:傍晚起飛的貓頭鷹

在萬維鋼《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裡,提到過一種讀書方法,叫「強力研讀」,其實就是《刻意練習》在讀書裡的體現

我們的進步是循序漸進,量變達到質變的,所謂的頓悟也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

所以,你的問題,你的感悟來自書內還是書外,那麼根據刻意練習理論來說,你只能在學習區內成長,那麼必然你只能得到一區間的知識,那麼這一區間包括什麼呢?肯定是一大部分你的已知,還有一部分的新知。這就是我們的收穫了。

7樓:愆之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是相輔相成的,單一的認為來自書內還是書外都不合適。

在閱讀的過程產生思想感悟,大多時候我們都會傾向於認為這是書外的生活經過深層次思想而來,書中只是作為乙個觸發條件,可是別忘了,並不是所有的書本都能帶給我們這種觸發條件,而是需要我們在進入深層次閱讀的同時,才能觸發這些感悟。

同時,如果我們在閱讀書籍較少的情況下,感悟的觸發也會相對較少,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吸收的東西太少,對於思考的維度、思考的本身都比較少,認為書中寫的不過是一句話,而不是能夠觸發我們感悟人生、思想的條件。

正如我們看《道德經》一書時,開篇「道可道」三個字,可以說有很多解釋,但是這三個字的解釋對於閱讀多的人來說,是一種思考,對於閱讀少的人來說是另一種思考,而這些思考的條件,無非都以閱讀而進行深層思考,當書外的知識與書內的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成為我們最終思考的東西,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8樓:Abigail君

在我看來,書內的東西是乙個引子,引發你的經歷與過往。這些經歷和過往,與你所讀的內容相結合,最終成為你的所得。

周國平先生在《當你學會獨處》中說到:

讀書的收穫有兩種。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沒有當然也就不知道的東西,這樣收穫到的東西叫知識。二是通過讀書發現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著,現在被喚醒了、啟用了,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

這樣收穫到的東西,我稱之為智慧型。

同理,我認為還有一句名言也可以側面印證這個觀點,那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這些經歷影響著他的視角與思考,那麼必然,他的所得也不盡相同。

我過年期間在家買了一本書——《人生海海》。作者也我爸同齡,講述的是他們那代人的人生百態,時代沉浮。我爺爺看了說,這書沒意思,白花錢買本書。我爸爸看了卻深受觸動。

所以我說,讀書的所得,是書內書外的結合。

9樓:風梓沐

就像懷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乙個過程。讀書是其中的乙個階段。每個讀書階段,可能是不連續的,其實大概率是不連續的。

思想感悟,尤其是那種定見,獨到的看法,並不是見了一篇文章,就有了。王陽明在龍洞堡悟道,和他的曾經所學沒有關係嗎?僅僅是因為王陽明在龍洞堡在那個位置,然後心學就孕育而生了嗎?

應該不是的。我們從出生,到慢慢成長至今,我說不清是因為吃了哪一粒公尺長大的。就和我說不清餓的時候吃了乙個包子,但是還餓,於是又吃了乙個,然後我飽了,我能說早知道就只吃最後乙個包子了?

或者說早知道我就只吃長大前最後一頓飯?顯然是不對勁的。

對於乙個看法,乙個感悟,是需要多次思考,多次補充的。書籍可以做到引導你到乙個新的地方,用新的視角來看或者思考那個感悟。有的直接對你那直接進行補充。

何況我們最初的最初,是蒙昧的,需要學習才能接收新東西,不管是知識還是觀念都一樣。那麼每乙個新的開始,又何嘗不是乙個最初的最初呢?

10樓:旅客

你所得到的東西是來自書內和書外,兩者是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因為有時你在書外思考時,解決不了問題,但是當你看到書後,你就解決問題了;有時你在書中遇到了問題,沒辦法解決,只能通過書外的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11樓:年心

書內你得到知識,書外你可以結合實際再去應用從書中所學。就比如說,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從中學到了什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為我所用通過言語表達或者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傳遞知識。我覺得這就是讀書的樂趣,學習知識的樂趣,要把書中的東西思考總結變成自己的東西,差不多我是這樣想的。

二戰考研,你的所得 所想?

今天是2019年2月12號,距出考研成績還有3天。距離考試結束已經近兩個月了,這兩個月緊張又焦慮,今天猝不及防地看到考研成績上了熱搜,心裡驟然一緊,我清楚自己在乎這件事,沒想到有這麼在乎。這兩天邊等待邊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結果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分數低得出奇考研二戰之路結束 像去年一樣,分數過了B區...

王熙鳳犯法所得的錢都用來做什麼了?

簡要回答一下,先占個坑 1 存私房錢 2 被賈璉 偷 走花了 3 補貼娘家兄弟 4 後期補貼賈府 5 各種不應該她出的開銷 和長輩們打牌時為了討好刻意輸的錢 開詩社時 送 給小姐寶玉們玩的錢 邢夫人差人問她要錢要東西 平時賈府內做人情花出去的,例如鶯兒賈環那次給賈環 寶玉要喝荷葉湯那次的食材等等。P...

如何畫出影象識別所得到的多元函式影象?

把離散的二維畫素點集表示成高維函式,再通過降維或者直接擬合乙個高維函式並不是乙個好做法,原因在於 1 畫素點個數不定,難以處理 2 畫素點順序會變化,這就要求你想要擬合的函式對每個變數都是對稱的,這是個很強但是也很難處理的constraint Vision中通常的處理方式是直接把影象看成是由某個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