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裡,為何讀起來實際上是 uei 的拼音要寫作 ui 呢?

時間 2021-05-13 00:13:08

1樓:UntPhesoca

不僅僅是「為了使拼式簡短」,也有其背後的語音原因,否則韻母裡為什麼只有這 3 個被簡寫了?

普通話/北京話中這 3 個韻母在陰平、陽平中發得接近 iu、ui、un,在上聲、去聲中發得接近 iou、uei、uen。詳見:普通話韻母 iu 平聲仄聲發音是否不同?原因為何?

聲母對 ui、un 這兩個韻母的發音影響同樣很大:

出自徐世榮《iu,ui,un 省寫形式在發音上的論據》

即,舌冠聲母後 & 平聲:[u]、[un]舌冠聲母後 & 仄聲:[u]、[un]

舌面聲母後 & 平聲:[u]、[un]

舌面聲母後 & 仄聲:[u]、[un]

(舌冠、舌面原文稱舌尖、舌根,圖中作「尖、根」)這 3 個韻母的這種特性使得它們應該被簡寫,且只有它們能夠被簡寫。

這種特性在現在的普通話/北京話母語者口中變得較弱,但仍然存在。詳見:神晶:業餘調查:基於漢語拼音的漢語普通話音標。

2樓:我叫Hty

「iou/ㄧㄡ」,「uei/ㄨㄟ」,「uen/ㄨㄣ」前面加聲母的時候,寫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歸)」,「lun(論)」

3樓:

因為拼音是音位音標,而不是音素音標,允許各種縮寫和改寫的操作,只要能彼此區分就夠用。糾結某個拼式不夠(自認為)標音不夠準確是沒啥意義的。

4樓:eska

ui是uei的簡寫,題主可以翻翻現代漢語詞典附錄的漢語拼音方案。

這種拼法確實逼死強迫症,然而還是要結合歷史背景考慮。

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推動漢字拉丁化,是為最終廢除漢字鋪路的。因此制定拼音的乙個大原則就是簡便(而且學習簡便要為拼式簡便服務)

為此漢語拼音方案在不混淆的基礎上設計了不少簡寫法,有些如今已不常用。

比如zh,ch,sh簡寫作,,;

ng簡寫作;

uei,iou,uen分別寫作ui,iu,un;

jü qü xü和韻母üê中ü寫為u;

iê,üê中的ê寫作e(ê這個字母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使用了,e和i一樣表示兩種母音);

缺點就是人為產生了不規則拼法,很不整齊(逼死強迫症),提高學習難度(比如「iu並列標在後」這種規則)。很容易導致通過拼音學習漢語的外中國人按字面讀音發音(因為初衷就不是為了方便外中國人,不然就不會有q,x這種奇葩了),漢語拼音成為國際標準以後更是帶跑了一眾不學漢語的歪果仁的讀音(雖然其他的也沒念對過)。

另外個人感覺可以簡化的是明明有bo,po,mo,fo(實際韻母為uo唸作buo,puo,muo,fuo),其他聲母加韻母uo卻不能寫作 do,to,no,lo,go,ko,ho,zo,co,so,ro,zho,cho,sho,這些音節也完全不引起混淆。

5樓:

簡單翻了一下問題日誌,題主問的是

只有我覺得現代漢語拼音的韻母「ui」讀起來實際上是"uei"(試讀脆、對、貴)嗎?

補充說明:如果普遍讀作「uei」,為什麼還要標註為「uei」呢?一點都不科學啊

#63050480

2014-10-13 14:58:17

不只是你這樣覺得,實際上是這樣的,這是歷時問題。

「uei」和「ui」這兩種拼寫形式都有。

前者是2023年由趙元任、錢玄同等人組成的「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的拼寫方法:「保留中間母音,使韻母系統在整體上顯得整齊,且迫近這三個韻母在仄聲中的讀音」;後者則是「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的拼寫方法:「省略中間母音,使拼音形式簡短,且貼近韻母在平聲中的讀音」。

《漢語拼音方案》採取了折中的辦法:在韻母表中採用「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的寫法,在實際拼寫中則採用「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的傳統。

由此,落下了這種後遺症。但是,相對來說是科學的。

還有乙個相關問題,就是為什麼會省略「e」?先看舉出幾種情況,試讀下面三組字:

1、微、圍

2、(1)、催、推、垂

(2)、嘴、腿、最、退

4、規、葵

四組字的音節的發音中,「ui」的發音「uei」有何細微區別?

第一組中韻母「uei」中間的母音音素弱化或接近消失。

第二組(1)中韻母「uei」中間的母音音素弱化接近消失。

第二組(2)中韻母「uei」中間的母音音素弱化,但沒有消失。

第四組中韻母「uei」中間的母音音素弱化但不消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和中響復韻母「uei」自身的發音相關。

發音時,舌位動程由高向低滑動,再從低向高滑動。

相比較而言,

開頭的母音音素不太響亮較短促(緊而短)

中間的母音音素響亮清晰(響而長)

收尾的母音音素輕短模糊(短而弱)

二是把「uei」放在音節中就會受到聲母和聲調的影響,中間母音弱化,「uei」發生音變,即韻腹弱化。

與「uei」同的還有「uen」。

如下規律:

零聲元音節,讀陰平、陽平時為第一組情況。

第二組中舌尖音聲母後

讀陰平、陽平時為(1)組情況。

讀上聲、去聲時為(2)組情況。

舌根聲母後,讀陰平。陽平時為第三組情況。

即徐世榮先生的「 上去不變陰陽變,舌根不變舌上變」。

因為情況多種,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e」體現並不明顯,由於整個韻母並不具有區別特徵,因此,區別作用不依靠中間母音音素體現,所以,我猜測就乾脆去掉了。但終歸中間的母音音素是得到體現的,這個母音依舊佔據主要母音的位置,另一部分便加以保留。

方案是一套音位表音的符號,人人都有自己的發音特點,這就不能保證方案面面俱到,交際中只要大家認為是同乙個音就沒必要再往下細分(普通話的讀音本身就是求同的發音)。

6樓:

漢語普通話拼音的韻母 「uei」,在單獨成音節的時候,要寫成 wei,前面跟聲母的時候必須簡寫為「-ui」。

對啊,我也覺得一點都不科學,就為了少寫乙個字母,搞出拼寫特例。

為何漢語拼音裡 d g 與 ong ang ing an in 相拼沒有第二聲的字?而 gei 連第一 二 四聲都沒有?

jointer gei實際是gi的一種彆扭的讀法,大部分讀音為gi的字都讀成ji了。東北人說g ngg ng的就是響噹噹的。吳地方言的糖就是d ng。可見並非這些音不好發。從三十六字母可看出古代的聲韻調可謂是固定搭配的,其中沒有聲母為gkh的。而端是第一聲。 通俗地解釋一下高票答案的大體原理和結論。...

為何古代漢語音調讀起來朗朗上口,說起來鏗鏘有力,而現在的漢語卻不能?

岩漿 你現在是這麼覺得,你要知道,幾百年幾千年後,語言會是一種什麼情況,那時候的人讀我們現在的作品,就如同現在的我們讀古人的作品一樣。他們可能也會覺得我們的文學非常之耐讀。畢竟當今的一些作品還是很棒的。語言發展,語法變化慢,但是詞彙句子變化非常快,幾百年後你要是聽到人們說話,你真的會覺得是新新人類,...

為何有時候長句讀起來極其順耳?

金慧中 我認為,乙個長句的韻律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朗讀時長的不一致帶來的節奏感。在英文中,不同單詞的長度是不一樣的。A.音節長度不同。假如big為X 一拍 的話,那hundred 就是XX。B.慣於弱讀的部分,如of,the,a,若非強調,幾乎不單獨佔節拍,宛若修飾音一般,依附於前後的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