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多文言文讀起來有莊重典雅之感?

時間 2021-05-31 20:09:07

1樓:

因為文言有十分嚴格且固定的語詞體系。這種固定模式的形成是經過長期的、反覆的錘煉、選擇形成的。文言本就不是能夠輕易看懂、讀懂的。

因為只有少數人才能夠掌握對文言的使用,而且要一直維持這種少數人才能掌握的局面,所以文言中存在大量典籍,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等。還有音韻方面的限制。這些都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

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書面語言,是經過五四之後形成的,以白話(也就是更貼近口語的語言)為基礎,雜以歐化語言、方言、口語,以及少量文言融合而成的。這種語言的特點是能夠聽得懂,說得出。也沒有十分明確,固定的模式,隨意性是很大的。

所以那個從視覺到聽覺都規矩多多,深意多多的文言就會讓人產生典雅、莊重的感覺了。

這是自己的一些感受,習慣性匿了。

2樓:長不胖怪我咯

建議看下聊齋志異,還有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就初高中課本也有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其中寫生活小事一段,逸趣橫生,正是平常生活的記錄。

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表情達意,如果讀出來只有一種感覺,那只說明,還讀的太少

3樓:繼續努力

《魏書·孝靜紀》:文襄嘗侍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酒。

」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

「朕!朕!狗腳朕!

」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4樓:喵君

文言文本來就是書面語,所以比起日常說的話要莊重典雅。另外乙個原因就是流傳到現在還能被我們讀到的文言文大都是好文章。

當然,文言文也有不典雅的,比如日本人用文言寫的《大東閨語》,絕對毀三觀。

5樓:亦非病酒

古代人尊重文字,學習書寫成本高。

倉頡造個字古代高興的不行,」天雨粟,鬼夜啼」,石破天驚,最初的文字用在祭祀是這樣的場合,寫在鼎上,古人對文字是有敬畏有情懷的,而且有本事學習寫字的人都是有經濟基礎的,最開始都是有特殊地位的人,是脫離泥土的上層建築,自然要求精求雅。

到後面,讀書寫字跟科舉有關了,寫文章是有目的有高要求的,求精求雅講格式求賞識。

最重要的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檢驗,歷代文人大眾篩選留下來的文學精品,自然質量上乘。

6樓:南冥

因為能流傳幾千年的東西幾乎都是最好的,那些不莊重,不典雅的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就像現在的比較值錢的古董,放在當時的年代也是價值連城的,拿元青花來說,剛燒出來的元青花在當時就很值錢,但當時普通貧民使用的碗等留到現在依舊不不怎麼值錢。

現在的白話文也有寫的好的,題主感覺不好的白話文幾千年後大多都會消失。能流傳下去的是寫的特別好的,幾千年之後的人們依舊會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莊重而典雅,不因為不好的早已被淘汰。

7樓:阿柒時評

因為咱們能讀到的已經是大浪淘沙後的精品,大家的作品或者某個文學家的出名之作,詞藻、典故、韻腳、考究等等都是同一型別的上品。另外,在乙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文人高貴,文章是其中重要的發碼,所以打油詩和一般之作很難流行,難登大雅之堂,自然也不會記錄在冊,尤其是朝廷組織的名著編輯,難以儲存流傳。

另外,我感覺有些文章也並不莊重典雅,像李白的就是比較飄逸大氣,洛神賦就比較奇幻雅美,等等不一而足。

8樓:

我們的古代文人,無論寫什麼,就追求那個效果。他們不是出身地主士紳,就是通過科舉等手段,能夠成為地主士紳。統治國家,治理天下的階級意識在那兒,自然覺得自己高貴,文字高貴,要好好的裝逼,寫出莊重典雅的氣息。

有哪些讀起來有種仙俠之氣的文言文和古詩詞?

少年行四首 唐 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一身能臂兩雕弧,虜騎千群隻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偶書 唐 劉叉 日出扶...

文言文為何被取代?

文言文 更能表達詞語深意 這個結論不知從何得出。至於 用詞簡潔明瞭 更不對,簡潔 是對寫字的人來說,但是對讀文的人來說一詞多義需要仰賴語境去分辨,是更麻煩的。明了 就更談不上了,很多課本對文言文詞的釋義都是不統一的,把古人叫起來讓他解釋,他可能也沒有明確答覆,真要給個答覆的話就是 差不多就是那個感覺...

為何有時候長句讀起來極其順耳?

金慧中 我認為,乙個長句的韻律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朗讀時長的不一致帶來的節奏感。在英文中,不同單詞的長度是不一樣的。A.音節長度不同。假如big為X 一拍 的話,那hundred 就是XX。B.慣於弱讀的部分,如of,the,a,若非強調,幾乎不單獨佔節拍,宛若修飾音一般,依附於前後的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