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義滅親」 這個詞是不是可以看出儒家人認為義重於孝

時間 2021-05-12 18:56:35

1樓:菜頭超人

「大義」重於「孝」。「義」不一定重於「孝」。

儒家兩個親親相隱的例子,孔子的是老爹偷羊,孟子是殺人。而大義滅親的例子,是竊國謀逆。

但是儒家不認為「親親相隱」就是要縱容罪惡。

如孟子的例子,舜的父親殺了人,怎麼辦?孟子的答案是,舜會為了父親捨棄王位,帶著父親遠遁海疆——帶著父親逃離,是為了孝,捨棄王位,是為了義。

所以儒家的方案是:親親相隱,主動代罰。

2樓:zhan

這是法家的,不是儒家的。題主搞錯了。

儒家主張親親相隱。

《論語》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孟子》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3樓:凱凱

法家才講究大義滅親,儒家是怎麼理解的呢?看看《論語》裡孔子是怎麼說唄: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也就是說如果父親犯罪了,兒子可以有權力替他隱藏罪行。儒家從來不主張解散大家族,而且不主張國家控制個人生活領域,只有法家才有這種想法。

漢朝的著名大儒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中說「仁以愛人,義以約己」,就是說義是只能約束自己的,成天指責他人不義壓根就不是真正的儒家。

大義滅親是商鞅和韓非的要求,史達林也會對大義滅親表示贊同,但是這個鍋儒家表示不背。

4樓:開天闢海

我以前在別的問題下回答過,儒家是一種關於組織建設的倫理,忠孝只是表現形式。

儒家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強調兒子對父親的服從,強調妻子對丈夫的服從。大家都服從了,才會有秩序,社會才會和諧進步。當然,被服從的一方也有相應的要求,得遵守基本的規則,不能仗著別人服從自己就亂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義滅親如果是父親滅兒子,那是儒家支援的;兒子滅父親,那是儒家不支援的。

我剛搜了一下,大義滅親的典故由來,還真是父親滅兒子。

說到這個問題,我突然發現乙個有意思的地方。

儒家認為,如果父親犯了罪,兒子包庇父親,這是正確的。

這裡包含乙個價值判斷。父親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即法律)之間,兒子應該偏向父親的利益。

按照類似的邏輯,當你的領導,與你領導的領導之間,出現分歧的時候,你應該服從你的領導,顧及你領導的利益。

即所謂,只對上一級負責。

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事件後,司馬懿滅了曹爽一家,據說後面還殺了好幾千人。但是,在高平陵事件過程中,作為曹爽正式下屬的魯芝、辛敞、楊綜三個人,雖然支援曹爽與司馬懿對抗,但是事後都沒有受到牽連,甚至以後在朝中混的還不錯;而臨時投靠並支援曹爽的桓範,卻和曹爽一樣被滅了三族。

現在想想,這也是儒家倫理下的必然結果。

5樓:扶蘇

這句話可以分析的問題有很多!

大義滅親,何為大義,何為親?

親應該很好理解,無非就是自己的家人,族人,或者鄉鄰,而且這個親,適合任何階級,平民百姓可以大義滅親,皇親國戚也可以大義滅親,所以,親,大概如此。

再來說義。

按說」義」,好說也不好說,因為我們設想的義,不一樣。

但是把它至於乙個環境中,會好一些。

大義滅親,自有規章制度以來,能夠要殺掉親人的情景中有哪些?不多,真的不多。

一,觸犯法律

二,觸犯社會邏輯

這些都是危害社會穩定的。

如果把大義滅親分析透徹,我想,不管是不是儒家,不管是不是中國,都不會因為個人的原因而去危害群體的利益吧,特別是執政者!

6樓:

孝,是晚輩對長輩的行為,內心有對長輩的尊敬和感恩,外在有陪伴、供養和不忤逆。「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義,是指眾生生存的準則,也叫公義。這是乙個站在眾生的視角,或者說上帝的視角來定義的乙個詞。義的存在就讓所有人都活得舒坦的保障,大家做人做事,只要能奉行乙個義字,大家都可以活得舒坦,所以原則上每個人都不應該為了讓自己活得舒坦就去破壞讓大家活得舒坦的準則。

「大義滅親」,是說親人的所作所為,正在破壞大家利益,違背公義,甚至可能危及許多人的生命,這個時候你站出來加以制止,不因為是自己的親人而包庇他,這樣的行為就是大義滅親。這是在你發現親人有破壞公義的動機和行為,你站出來給以適當的勸告和制止,從而規避親人繼續錯下去,也挽救了眾生,這是大義滅親。而不是站在公義的立場上去審視親人。

7樓:X侍衛

孔孟啥時候說過大義滅親?

孟子對這個事有過專門的解說,孟子的學生問孟子,舜他爸違法,舜應該怎麼做。孟子明確說,舜應該帶著他爸逃跑。

8樓:午淇菌

《論語》跟著老師粗學過一遍,不敢說懂多少。《論語》裡邊,「孝悌」啊,「義」啊, 「忠」啊等等,這些不能像數學那樣按照大小重要順序排列。這種思維太機械了。

給你感受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9樓:陳城

父母有錯,也要極力勸說,但是,如果父母仍無悔意,仍然要對父母恭恭敬敬、辛勤服侍而不怨

樓上答主,說的這個也在《鄉土中國》中出現過,費孝通先生說,鄉土生活中兒子告老子就會被趕出原來的生活圈子,被是為不孝不懂事的人。

我想大義滅親,是一種長者、相對地位更高的人的特權吧。

古人最看重這個,就算是遵循道法自然的老子,也說要遵循社會的自然規律……

10樓:

看不出來,因為實際行為不可考。

孔子認為,子為父隱才叫正確,何以見得大義滅親?

說得難聽點,大義滅親的原因無礙乎:

1、發現被發現了,搶先棄卒保車。

2、怕被發現,滅口。

你要真正的無私地實行這個,有點難度,人數比例絕對佔少數。

再說,你今天大義滅親,你上面也不會信任你,畢竟你動則大義,太過公正了,說不定哪天你上面貪一把也會被你大義滅了。

不然,為啥要奸佞不要忠臣,方便權衡罷了。你真以為皇帝不知道奸佞是奸佞?

而且,大義滅親,說的是墨家鉅子兒子殺人一說。說白了,事情黃了,不敢保,也不能保。至於是不是親人自己捅出去的,這也是難以考究。

單純就是,事情黃了,那就按「明法」去判,不利用職務之便去干預。而那個例子,也就是秦王看人家只有獨子,想利用職務之便放人而已,人家鉅子認為,這麼玩不利於集體建設,所以拒絕了。至於沒有「黃掉」之前,誰都保證不了。

墨家的這個例子也就闡釋了「公信力」的重要性,重點關注的不應該在「大義滅親」這個點上。畢竟滅親為的就是「公信力」的建設。和某任鉅子去捨命守城一樣,「老子答應了別人,「信」又是墨學的根本」,所以只好守城了啊,結果墨家在這事之後發跡了。

墨者講究言必信,行必果,要是做不到,那就是妥妥的儒者了。

11樓:「已登出」

《論語》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自以為大義滅親好,但孔子說父子相隱才好。

但並不代表孔子枉顧是非。

《論語》又載: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有錯,也要極力勸說,但是,如果父母仍無悔意,仍然要對父母恭恭敬敬、辛勤服侍而不怨。

所以,從以上記載可推測:孔子希望家庭倫理以孝悌為主,是非則留待社會規則栽斷。

現代社會不是有迴避制度嗎?既可避免枉法循私,又可成全家庭倫理。

預設 這個詞是如何從英語 Default 翻譯過來的?

NagiS 我也不明白當初搞計算機的華人前輩們,為啥要把簡明扼要的英文翻譯成這個鬼樣?預設 Default 泛型程式設計 Generic Programming 等等. O ops deff a 1 returnaf 1缺失 省略對a的賦值,a使用預設 預設 值 james 我覺得預設的翻譯挺好的,...

怎麼解釋「慫」這個詞?從心是慫麼?

大妹子 只是在某件事上尋找自己覺得不錯的的折中,乙個平衡點吧,即是從心,所謂的慫也只是在別人眼中的,在你這裡只是從心,讓自己開心也好,難過也好,都只是按自己的意願做事而已,所以從心不是慫,只是你在用自己的方式讓事情簡單點,讓自己覺得合適一點而已 一蓑煙雨 因為恐懼 後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是本性選擇使...

「媽媽」這個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

首先,請允許我向三渣致敬。這傢伙的知識面真是廣到令人髮指,很雜,但知識量非常龐大 我不明白你在說些什麼。鈴兒沉聲回道。是嗎?封不覺道 那你知不知道。媽媽這個詞,在宋朝時是指鴇母。到清朝轉為對年長婦人的稱呼,新文化運動以後,才被普遍用於稱呼母親。所以,在你被殺死的時代,你可以叫娘 娘親或者直接用乙個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