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多地方上一代人藍綠不分?為什麼?

時間 2021-05-11 16:24:53

1樓:Wang小可

我們家也是,座標海南。我明明和我爸說要藍色的那本書,結果他給我綠色的。 我也好奇是不是因為方言影響。家裡親戚也有不分的。

2樓:我的藝名叫菜菜

感覺跟地域年齡沒有關係。是感官和腦子的問題。

我小時候一直藍綠不分。。。很微妙的...我腦子裡知道藍是藍綠是綠,但總是藍說成綠綠說成藍。。。(灰&棕其實也有點但還沒到嘴裡會亂的程度)

3樓:tittii

這個是全球現象。原因也是綜合的。

1,色相不同所帶來的基礎明度不同。

顏色可分為三個引數:色相,明度,純度。

純度就是色相的百分比,在繪畫時,加水的紅顏料就是純度低,大紅就是純度高。

明度就是表現物體的明暗,加黑就是暗,加白就是明,所以淡紅和粉紅是不一樣的。

色相就不說了,紅橙黃綠藍紫的區別,光物理學把色相解釋為波長差。

在同一純度值的不同色相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冷色系的明度都很接近,如果去色,你會發現黃色很亮,但是冷色系基本分辨不能。

2,舊時染料技術的侷限。

最早的染色技術成體系的,只有板藍根作為原料的藍染,現在被稱作古法藍染。同為天然染料,藍染在全世界都形成了自發性傳統。

藍染的過程很複雜,顏色的變化也很大,從染料到成品,顏色可以從黑色到藏青再到淡藍。可能是奠基者效應,有那麼一波人把這類顏色咬成「青色」,完了,就形成習慣,就像日本一樣,紅綠燈的綠燈和天空都屬於あお(蒼老師笑了)。

3,人類視覺系統的問題。

人類在亮光環境下的視覺是由視桿細胞作用的,而在暗光下是由視錐細胞作用的。

在繪畫理論中,自然光線通常是暖色的,暗處和陰影通常是冷色的,而青藍紫這類顏色通常都出現在暗部。

而人類感受暗光的視錐細胞功能非常差,完全沒法同貓頭鷹這種夜行性生物比。

4,人類採集狩獵時代的篩選。

遠古時期的人類,男人狩獵,女人採集。採集當然是採果和籽,而植物果子長成各種鮮豔的暖色系,是為了和綠色的葉子形成對比,幫助植物散播基因。

長期篩選的結果就是女性對紅色系到黃色系(當中還有橙色系)的顏色頗為敏感,這也是現代男人看到女人選口紅顏色如此細緻而崩潰的原因。這同樣也導致了全人類對冷色系的青藍色頗為不敏感(紫色是混了紅色的藍,所以帶有紅色就不會混進藍色)。

這個原因和第一第二條也是相輔相成的。

4樓:

我父親是上海人,恢復高考後在大學裡因為喜歡魯迅,一外學了日語,英語算是二外了。日語裡他教會我的第乙個詞就是青(あお) 和青い(あおい)。這個詞即是藍色又是綠色....

以前他也一直搞不清楚blue和green的區別,說中文也是混著用的,糾正了好久他才改過來的。

不論江南也好山東也好,這些地區的上一代人都經歷過日本人的統治,最早接觸的也是日語,因此收到的影響比較大吧。

5樓:冬馬和紗

我奶奶這一輩就是藍綠不分,我從小學時候開始,到現在大學畢業好幾年了,每次想起都很糾結這問題……

首先感覺能排除「色盲」(話說色盲有藍綠色盲這分類的嗎……沒吧……),因為我雖然沒做過調查,沒有資料支撐,但在網路、現實中大家對這問題的反響,就知道不是色盲這麼簡單(畢竟色盲不是傳染病,哪有說同一輩人一下子大部分中招的)

也想過是不是眼中的世界,每個人都不一樣?我眼中通俗定義的「藍」,跟某人眼中通俗定義的「藍」,其實是不一樣,但我們都沒叫錯、所以大家都不覺得奇怪。(但關於這東西能扯很遠了,隨口提一句而已)

非傳染性、在老一輩大範圍出現、在我們這一代少量存在,短短一兩代人的間隔,你們真以為某個秘密機構進行了「基因清洗計畫」啊……?所以要考慮色盲以外的其它因素。

估計就是教育問題,在那輩人小時候,「溫飽」是最大追求(哪像現在只要你不想死,就肯定能活……),資源的缺乏導致對生活各個方面的認知不足,其中就包括顏色。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偏偏是藍綠?偏偏這麼統一的就是藍綠?

我又開始瞎猜了,在藍綠之間,還有一種顏色叫「青」,在古日語裡面,「青」(あお)就包括了藍綠青的意思,所以可能在那一代,這幾種顏色會有種比較統一的概念。

隨著時代的步伐一直走,到了我們出生的年代,九年義務教育都出來了,基礎教育已經有了基本的保證,科學、文藝等各方面的探索也在一直深入,我們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藍綠」的教育,但老一輩需要重新去準確區分,已經比較難打破大半輩子的習慣。

教育問題可能成為因素之一的原因,還有乙個,就是即使在我這代人,我也能遇到藍綠不分的,但人數明顯比老一輩少太多了,估計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

而且難改變還包括了性格的影響,越舊的時代,「老年」的地位就越「尊」,「唯老獨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裡老人地位最高」這些思想已經無法改變,所以性格也從側面影響了他們對顏色說法的改變。

其實還有個比較直接的方法,直接跟老一輩溝通,你問我為什麼不這樣做?因為我當時提出質疑時,他們都是很倔強地當沒聽到、然後隨便找點其它東西訓我……

估計「藍綠不分」還會分黨派,藍黨和綠黨,因為我奶奶是說「藍」字比較多,當然也不排除身邊物體顏色分布不均導致的這種錯覺。

順便好奇一下,他們吃青菜、看樹葉的時候,會指著綠色的蔬菜說這是藍色麼……他們讓我看點綠色植物護眼的時候,不會質疑這樹葉「明明是藍色」麼……

最後說一句扎心的話,以上都是我現在喝了酒瞎寫的,看了的人估計都浪費時間了←_←

6樓:herbert tree

本人湘語區的,表示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七十好幾的外婆將乙個藍桶(顏色大概如下吧)生生指認成了綠桶,當時的我是萌比的...

如果從語言和思維關係上來解釋的話,這個現象可以看成是薩丕爾-伍爾夫假說(Spair—Whorf Hypothesis)的乙個例項了。也就是說,很可能是方言中指稱藍色和綠色的詞彙發展不充分,而加深並固化了這種認知中區分的障礙,從而在我們接受了普通話中顏色詞彙的人看來,他們「藍綠不分」了。

前段也時間熱映的科幻片《降臨》裡的核心實際上就是這個。片中的女語言學家通過學習外星人帶觸角放射狀的文字,從而獲得了某種認知能力,也就是一種超越人類思維的因果律的思維方式,在片中實際上便是預見未來。

這一假設,最著名的例子除了愛斯基摩人的「雪」之外,就是各個語言中的顏色詞彙與認知了。他們將某種語言中的常用的顏色詞彙稱之為「基本色彩詞彙」,比如英語中就有11個,而在菲律賓的哈努諾語裡只有4個,在假說框架內便可以說,該地的人對那些未納入其語言詞彙的顏色感知表現得不如說英語的人敏感了。

還要提到一點,薩丕爾-伍爾夫假說提出後,還引發了世紀的撕比。既有從邏輯推演的角度,站在理論高度上否認該學說的,當然也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通過實驗結果直接反駁的。就拿顏色實驗來說,有學者調查發現,儘管各地語言不同,但對顏色的認知焦點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類存在一套對顏色的普遍感知過程,即先會辨認出某些核心區的顏色,再辨認到某些非核心區。

這就實際上推翻了假說中相對論(由於語言具有多樣性,因而認知存在差異)了。

回來藍綠問題。我們承認,人類對顏色的認知具有某種普遍性(正如某些答案所說的那樣),但在不同地區中具體程序不同這顯現在語言中。如我們方言詞彙裡不存在「藍」及相關習語的,「綠」或「青」是常用詞彙,而在具體認知過程中更加固了這種認知現狀。

於是,以方言交際為主的老一輩無法識別出藍色,而只有接受學習了另一種語言(普通話,基本色彩詞彙達到7種,包括藍色)反而對長輩們這種「認知障礙」感到費解。

7樓:Irene Adler

我認為,是因為大人都有這樣一種傾向:把冷色系的顏色統一稱作綠或藍。

下次建議你姐姐這樣說:我要那種包裝的餅乾,就是RGB 0,0,255的那種。

8樓: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我的長輩之中,我是四川人。我覺得他們應該是對色彩與文字抽象概念之間的對應關係不清楚,而並非色盲 ( 但不排除色弱 ) 。可能是他們讀書的時候,關於色彩的教育很匱乏。

至於藍色和綠色,我也做一下我的猜測,純屬猜測,有待專業人士解答。

借用一下本題有人貼的色譜,感覺不是標準色譜,但也可以說明問題。RGB色譜中,我們對暖色係分得非常細膩。而中性色、冷色方面就劃分得不那麼細了。

不知道是否與我們是靈長目,對水果或血的顏色敏感有關。

而在我所看到的各種色譜上,藍、綠所佔的「面積」特別大,類似螢光筆那種綠、青草綠、藍綠、天藍、湖藍、普藍、藍紫,其實是內部差異非常大的顏色。我們當代沒有再去單獨造字,沒有再設「一級分類」。古人也許有「靛」這個單字,但今人卻不清楚「靛」到底是哪一種藍。

至於古人用的「青」字,則更不清不楚了。

上面是比較正規的色譜,黃色是很小的一瞬,卻獨享乙個「黃」字,被認為是單獨的一大類。而藍色綠色之間類似「螢光藍」(比天藍色更靠近綠色的部分)的那一大塊,卻沒有單列,只是簡單歸類為藍色或藍綠色。感覺內部差異,不比紅橙黃紫小,這使得很多人難以判斷其分界。。。

9樓:

這個問題應該不止是蘇州有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跟我說那個藍的怎麼怎麼樣,然後我一看明明是綠的。每次都要糾正他們,糾正完他們還是說藍的

10樓:

這個概念源自古漢語裡「青」這個詞。「青」原本指的是從藍紫色系到綠色系這一大類的顏色,對應的是「赤」也就是紅、橙色這一類顏色。實際上,中中國人最早的顏色是根據五行區分的,「黑、白、赤、青、黃」,黑白是跟亮度相關的,真正的顏色只有赤、青、黃三個。

所以這三個顏色在色譜上指代的範圍都要比今天的大一些。下圖是乙個環形色譜圖。

根據古人的說法,我們可以大致理解,上圖冷色系(下半部分)都可以理解為「青」,上半部分左邊四分之一可以理解為「赤」,右邊四分之一可以理解為「黃」。這就是古漢語語境下的色譜「三分法」。所以古詩當中「青天」、「青草」的說法都是對的。

現代人常用的顏色分類來自於「彩虹七色說」,這種說法是明清時候隨著西方的光學知識的普及而流行下來的。「紅」「藍」「綠」等都是來自於染料的名字,被逐漸的運用到顏色抽象概念的稱謂上。「藍」和「綠」在古代都是可以形容「青」這一系列顏色的。

後期才開始分化。「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綠」已經形容詞化,而「藍」還是指藍草,染料的名稱。正因為「青色」指代的色系過於寬泛,再後來細分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指代錯誤的情況。

其實我一直也搞不懂老一輩人口中說的「靛青」、「藏青」等等究竟是什麼顏色,關於冷色系的細分方法,他們似乎和我們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不同步。

畢竟,顏色的變化接近於連續變化。現代人對顏色的命名要細更多,比如RGB色系。還有日本的顏色名往往是從俳句中選乙個詞彙,美到令人遐想。這些說法網上有很多了。我就不羅列了。

Visual Studio 是不是坑了一代人?為什麼?

難道不是造福一代人?在Jet Brain出來之前還有比這好用的?樓主有調過微控制器再去寫Windows程式就不會這麼說了。當然,MFC坑了一代人。 Visual Studio可以說是開發C C C http VB.NET F TS typescript 等諸多語言的福音,特別是2017 2017可以...

為什麼前一代人總喜歡罵後一代人?

一代一代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心境也不一樣。每代人的優越感都建立在狹隘,互相不理解罷了。父母一輩經歷各種災難,戰亂饑荒 物質匱乏 三進三出,養成的價值觀是吃苦耐勞 省吃儉用 穩重踏實 年輕一代,物質好了很多,經歷的是雖然物質豐裕,但也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碾壓,畢業就失業,工作十年買不起房的高壓力處境。...

「不能忍受無聊的一代人,將是平庸的一代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什麼現實意義?

Random 不能忍受無聊,便會尋找不無聊的東西,然而大部分不無聊的都是娛樂性的東西,所以當乙個人無法忍受無聊,那他將不能在一件事情上花費過多時間,但是時間恰恰是一件事是否成功的關鍵,至少會加大這個概率,所以無法忍受無聊,終將淪為平庸 戲夢玩家 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忍受不了無聊的 我們尋找著有趣,卻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