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的第一因是什麼?

時間 2021-12-28 08:52:21

1樓:坐在屋頂看著你

無明,即痴愚無智慧型。造成無明的原因,有很多。

對於正常人類來說,無明的第一因是六識錯覺

六識錯覺是生物與生俱來的認知障礙,佛經稱之為六根不淨,道經稱之為六煞(通「傻」),聖經稱之為原罪。

喬達摩悉達多通過開悟眼識錯覺勘破六識錯覺,故而法名為釋迦牟尼(通「釋假眸睨」)。

智慧型:知日(核心本質)為智,掃除心中雜草(錯覺幻覺)為慧。

2樓:齊天大聖

真如或者空性是無為法,因此和生滅變化、緣起的有為法是兩樣不同的東西,雖然緣起和性空同時存在,但是二者乙個是有乙個是無,不能理解為是一體的,只能說它們是不二的。

你所說的無明就是有為法中的心所法,所以它不是被空性或者真如所生。如果空能產生有,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無中生有,那也就是胡說八道的意思,所以無並不能產生有,有只能從另外乙個有產生,這就是佛教所謂的因果。那麼無明是從哪個有產生的呢?

根據北傳佛教的說法,無明是以「非理作意」為因,產生的時間點是和受同時產生的。作意,無明還有受都是心所法,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被心所有,心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大乘另外加上末那和阿賴耶識,這些識就是心,心有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就叫心所。佛教發展到後來認為心所一共有五十多個,作意,無明,受,這些都是心所,它們屬於五蘊中的行蘊。

作意翻譯為現代話就是指注意的意思,無明是從注意產生,並且這種注意是非理的注意,也就是說不懂道理的注意。心所法生起的順序是這樣的,最先產生的心所叫觸,觸這個心所代表識的產生,因為根塵觸而生識,觸是識產生的第一剎那,然後緊接著就會產生作意,也就是開始注意事物了,注意到事物之後就會產生受和想,也就是感受和感知,佛教認為,在產生感受的同時,無明也會因著非理作意而生起。修學佛法最後的轉變就是把非理作意轉變成如理作意,有了如理作意,無明的因就斷了或者說無明斷了。

另外佛法不能混亂的學,古印度的佛法很多地方和西方哲學很類似,非常理性,體系嚴謹而複雜,不要和中國的佛教混為一談,像你講的無明從真如產生,這都是中國的佛教想象出來的,比如什麼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和真正的佛法背道而馳的

3樓:護法居士

爾時佛告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世間一切眾生妙明元心。本來清淨無諸垢染。圓滿十方湛然寂靜。猶如虛空本無塵翳寂然清淨。

眾生眼病空華發生。華生華滅病眼所見。眼翳既消空華亦滅。清淨虛空本來不動。妙明元心亦復如是。本來清淨無諸垢染。

眾生顛倒背覺合塵。於諸塵境分別心生。眼見於色。

耳聞於聲。鼻嗅諸香。舌嘗於味。

身受諸觸。意了法塵。此六根識各各自偶諸塵境界。

於諸塵境妄想執著。便生愛染造種種業。

業成受報墮諸苦海。生死輪迴受大苦惱。如旋火輪無有休息。

如來大慈憐愍一切。設諸方便說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止觀法門令彼攝心漸漸薰修。證於佛果免斯惡道。

無明之後是什麼?

聖道與禪修 行者,無明緣行之苦容易觀察,容易知道。若人不動,心直取定,靜止不思,以對無明。心若動搖,身若不安,無想即苦,不能抑制,即見無明苦。無明緣行,為解此苦,為解不覺,為解念念破散 生滅不定。行者,當觀念與念非連綿不斷,念與念為集起與集起,想與想相續生滅不定。行者,若人思緒紛飛,前後之想不能連貫...

佛教中講無明緣行是什麼道理?

方外俗漢釋悟修 唯識版的十二因緣XD 發業無明 大約有二。一者 異熟果愚。不知善惡因果 確然無謬 故發三途惡業。二者 真實義愚。不知三界無常無我 貪著人天色無色界果報 故發有漏善業 及禪定業。由此二種無明 既發有漏善惡不定三種行己。便於現前一念心中 引得將來三界受生識種 便具名色六入觸受等種。故云無...

明與無明平等是什麼意思?

藏海尋幽 談明與無明這顯然是佛教用語。小乘12因緣一念妄動為無明乃至受愛生死環環相連。大乘心經講無無明亦無明盡。涅槃經佛欲涅槃,從初禪而四禪如此反覆尋無明而不得。佛經講明不多。壇經講對法外境明與暗相對,非與無明對。自性啟用菩提與煩惱對,佛教一般把無明與妄想分別執著 統稱煩惱 等觀。因此從語義學上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