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說法有道理嗎?

時間 2021-06-02 02:06:35

1樓:滕浩

農曆是中國中原的農耕經驗的總結而出來的陰陽曆,是有大量事實經驗組成的,當下中國各地差別較大,預報科技先進,指導性沒有那麼強了。但是還是相對準確的,有些理論不是現代人能理解的,即陰陽五行說。至於這套理論是否還有用,恐怕仁者見仁了

2樓:

三伏天的說法在中國比較古老,一般來說是漢代出現的。其實三伏或者說數伏是漢代「選擇」家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搞出來的東西

所謂選擇家,就是職業專門幫人算「今日宜幹啥,忌幹啥」那些人。

換言之,就是一圈搞玄學的「先生」依據一套形而上的理論拍大腿「推衍」出來的,而不是立足於實踐的觀測結果。

按陰陽家的觀點,夏至陽氣已極,然而現實的問題是在中國大部夏至之後更熱,於是人們搞出「伏天」這個概念。所謂「伏」,你當就是伏低做小的那個伏。講的是夏至之後陰氣逐漸出現,但是天地間陽氣太重,陰氣依然伏藏,故而天氣炎熱。

所謂庚日即是干支帶庚的日子,比如庚申、庚子之類的日子。在陰陽五行家看來,庚五行數金,秋季也是屬金。夏秋之交以金代火,所以數伏選擇從庚日開始。

這從實際氣象來說,大趨勢就是夏至後個把月開始到立秋後,這段比較熱。然而說什麼三十天或者四十頭,並無依據,其實高溫濕熱和初伏開始也並不嚴格對應,差個幾天是常有的事。

改編自前些天我的一條知乎想法。

3樓:無用之人

沒考究過,但容我插兩句。

正如你所說,陽曆反映季節變化。而二十四節氣本身就是陽曆曆法來的。記住農曆是陰陽合曆。

但是,三伏卻又不全按二十四節氣來算,而是從夏至開始數庚字,這就比較玄了。

不過本來中國很大部分地區都處在季風氣候區,本來就有點玄。

反正過了夏至就平均最熱,立秋過後平均漸涼準沒錯。古人在中間隨機擷取,美其名曰三伏,用意難考。

總結:三伏跟二十四節氣(陽曆)或朔望月(陰曆)都不一樣,不屬於曆法問題,不太清楚。

4樓:懂一點的道客君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於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乙個三伏共計30天的年份是2023年。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要注意防暑降溫。

三伏天喝熱茶的人多嗎?

三伏天喝茶的人還是不少的。一大部分人重視養生,更有冬病夏治。夏天的時候濕氣比較重,喝熱茶還可以幫助身體祛除濕氣,達到養生的效果。 蘇點點 清飲茶一般都是熱的或者溫的,飲料茶可以加冰加奶加糖無所謂啦。不過三伏天,根據中醫理論來說,應該要少吃冰冷的東西。所以建議喝溫,熱茶比較好哈。 清心一號 夏天本來是...

冠心病人如何度過三伏天?

同心管家 同心管家為您解答 在夏季,心血管患者應當科學補水,防止血液濃縮等疾患水在人體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維持著人體內正常的生理功能 水和其他物質構成血液 淋巴液,負責把營養輸送給全身 由水參與的各種消化液能幫助肌體攝取營養 體內代謝物的清除也有賴於水的幫助 水能保持肺泡的濕潤,有利於呼吸 水是...

什麼時候入伏, 三伏天 養生的說法是否科學?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一下三伏是什麼意思 知識庫 三伏有兩個字,先來解釋 三 有些人說,三有什麼好解釋的,不就是分為上中下三伏,一伏十天,中伏可能二十天嗎?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是按照民間俗法推算 夏至三庚 得出的結論。干支推算為何不靠譜參考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 知乎使用者 歷史上第乙個甲子年是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