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童話中多有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出現?

時間 2021-05-12 03:36:30

1樓:未央

記得乙個非洲童話《貪吃的葫蘆》

大致講的是:乙個貴族的少女有一天看到媽媽揹著乙個葫蘆非常喜歡,就想要過來,剛開始母親不同意,但是少女去求父親,母親沒辦法把就葫蘆給她了

少女很開心,去哪兒都把葫蘆帶在身邊,沒幾天葫蘆開口了:「我要吃肉,弗拉雅,我要吃肉」,後來葫蘆什麼都吃,吃光了一百多頭山羊,三百多頭綿羊,再後來連牛、駱駝、奴隸也吃了,最後只剩下少女,她逃到父親那裡,因為父親什麼也沒有就對葫蘆說「如果可以的話,就把我吃了吧」,葫蘆把父親也吃了,少女逃到父親祭祀山羊的地方,當葫蘆追過來時,山羊用犄角把葫蘆頂破了,牛羊、人都得救了。

女兒從得到葫蘆開始,直到父親被吃母親這個角色再也沒有出現,葫蘆的形象就是暗示母親或女性,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需要很多資源,被山羊頂破後,又能創造生命

在很多類似的故事中,「蜘蛛、老婆婆」等不同形象都隱喻母親或女性因為無限的愛創造生命甚至是吞噬生命的過程,

擬人化是指將(描述)非人物的行為視為具有個人(人)能力的行為。

再細化一點就是,食物在被吃之前完全是另一中事物,但是在吃進肚子後,似乎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吃飯就是人與食物一體化或者同化的過程,甚至是變形

人活著不僅僅是維持生命,還有一種變形,比如女孩變成母親是一種質的變化

這只是人類文化對母性崇拜和畏懼的一點點表現

老舍評價蒲氏著作「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枚舉了以上

2樓:INFP

樓上的幾位朋友都已經回答的相當到位了。借動物的方式諷刺一些事物。如果直接用人,可能會得罪一些群體。

就像貓抓老鼠,怎麼也抓不到,大家一笑而過。但其實很多時候,貓是能抓到老鼠的,但因為一旦真把老鼠吃了,那貓就可能下崗了,沒有利用價值。所以,仔細看貓抓老鼠這部動畫片,就會發現貓很多時候,甚至故意放走老鼠,或者假裝吃老鼠,含在嘴裡,給主人看。

等主人走了之後,在吐出來。家裡本來就乙隻老鼠,但主人以為有很多,所以貓就一直能呆在家裡。

貓也知道不能真吃老鼠,所以,很多時候,看貓抓老鼠這部動畫,有些人都覺得貓太笨了,其實貓是大智若愚。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將非人類的事物擬人化的?

河邊的卡夫卡 目前我所知的最早的非人類擬人化是動物的擬人化是古代近東藝術,在烏爾王陵出土的豎琴,音箱側面嵌有四塊裝飾板,可以說這是動物擬人化的最早範例。是蘇美爾藝術。其實還蠻可愛的 補充一下,什麼是擬人化?即是使人格化,帶有或賦予人性的色彩。為啥要重複這個概念了?因為比這個更早發現的藝術品貓頭人身像...

《聲之形》中為什麼會導致硝子的悲劇

以前看過,很多細節忘了。動畫結尾改編不錯,我認為小聾女不該和男主結婚。原作者本來就想畫乙個殘疾人受同學欺凌,後帶頭男子也遭到同樣的待遇,到最和遇上以前的同學跟她好好相處的故事。屬於那種故事開頭結尾不錯,中間不好看的劇情。比如原先排擠男女主的同學後來什麼都沒說就和好了,漫畫中間部分出現的沒個好人。這樣...

為什麼現存的兩棲動物中缺乏大型掠食動物?

起個什麼名字好呢 所以說離片椎男兒滑體廢物嘛 不 其實羊膜動物相對先進的身體結構對兩棲類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壓制,PT大滅絕後蜥形綱快速崛起,離片椎類雖然在早三疊世還風光了一會但是三疊紀中後期迅速衰落,很可能就和假鱷超目 現在是叫這名字嗎 的正面競爭有關。畢竟羊膜動物的呼吸效率等等都比離片椎類高的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