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要放棄身見,無情,那要超脫了,還有自我嘛,還會歡喜,還會愛嘛?

時間 2021-06-01 07:25:24

1樓:「已登出」

心生愛/歡喜,那你有不愛/不歡喜的時候嗎?必然是有滴。所以你滴心它本來就是很公平滴,愛和不愛都會生起,而不是偏執一方。

如果它是偏執於愛,不愛/不歡喜絕不會從它那出生,懂了嗎?心本來就是超脫於愛和不愛滴。你滴心一直都是超脫滴,只是你還不知道,你自己的無明執著沒有超脫。

同理,它也是超脫於生和滅滴。

再比如,你滴識海(第八識)是收納了善識和惡識滴,它沒有偏執於善識,如果它是偏執於善識你就一定不會生出惡識,懂了嗎?第八識是很公平滴。它也像個智障一樣,從來不會告訴你它幹了什麼,你得自己領悟它居然是平等滴超脫於善惡之外。

第八識它的本性除了平等性需要你去領悟發現,還有它的無生性等等需要去領悟,要明心見性,才能真正明白識的樣子以及你自己的樣子。

2樓:釋尊子

今生你不用擔心了,因為你已經受身了,想沒有身見已經來不及了。佛教你看破這個五陰身本來無我,緣起於空,病根是「愛」,有愛就有來生。從而破除自體愛,命終以後不再投胎轉世,這樣就是解脫生死了。

說到底,佛教是教人不落後有的,不受身就是無生法或者無上法,不生就不會有死。不生不滅就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

3樓:卅豐

我沒有達到佛的境界,按照我淺薄理解的佛經來說,放棄身見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真實和不變的我,也不要當作我的全部,都是因緣和合,不斷變化的。無情是去除貪婪恐懼憤怒等凡人的汙染的情緒,對一切生靈發起無差別無緣故的同情和愛。愛一切生靈如同愛自己一樣,沒有差別,不需要理由。

這樣才是超脫,就像菩薩。

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4樓:吉祥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 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 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 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 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 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製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汙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 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5樓:君上

這個你可以從這樣乙個角度去切入,就是遇到事情,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

當我們在和人的交往裡面,凡事多考慮對方的覺受,那個瞬間,我們就最大程度減少了自我的執著。

去包容一切,但是不代表,我們就沒有自己的主張見解和界限。

6樓:在禪

你的「自我」「喜歡」「愛」,都是基於你目前的認識。就像乙個窮人有了大房子,另闢幾間用來養牲畜一樣可笑,所以不要站在窮人的立場上談(想)富人的生活了。還是努力精進吧。

7樓:著相

首先,佛教思想是熄滅貪嗔痴,這不是要人們無情,而是要放下對自己慾望的私情,而生起對人我一體的慈悲。

據佛教文獻記載,解脫是有歡喜的,但此種歡喜不同於世間的歡喜。貪愛消除了,但慈悲心是凡人所無法比擬的。

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就是:以凡人之心測度聖人之心,。。。

8樓:護法居士

諸賢。云何比丘不受而恐怖

諸賢。比丘不離色染。不離色慾。不離色愛。不離色渇。

諸賢。若有比丘不離色染。不離色慾。不離色愛。不離色渇者。彼欲得色求色著色住色。色即是我。色是我有。

欲得色著色住色。色即是我。色是我有已識捫摸色。

識捫摸色已變易彼色時識轉於色。

識轉於色已彼生恐怖法。

心住於中。因心不知故。便怖懼煩勞。不受而恐怖。

如是覺想行。比丘不離識染。不離識欲。不離識愛。不離識渇。

諸賢。若有比丘不離識染。不離識欲。不離識愛不離識渇者彼欲得識求識著識住識。識即是我。識是我有。

彼欲得識求識著識住識。識即是我。識是我有已識捫摸識。

識捫摸識已。變易彼識時識轉於識。

識轉於識已。彼生恐怖法。心住於中。

因心不知故。便怖懼煩勞不受而恐怖。

諸賢。如是比丘不受恐怖。

諸賢。云何比丘不受不恐怖

諸賢。比丘離色染。離色慾。離色愛。離色渇。

諸賢。若有比丘離色染。離色慾離色愛離色渇者。彼不欲得色。不求色。不著色不住色色非是我。色非我有。

彼不欲得色。不求色。不著色。不住色。色非是我。色非我有已識不捫摸色。

識不捫摸色已變易彼色時識不轉於色。

識不轉於色已彼不生恐怖法。

心不住中。因心知故便不怖懼。不煩勞。不受。不恐怖。

如是覺想行。比丘離識染。離識欲。離識愛離識渇。

諸賢。若有比丘離識染。離識欲離識愛離識渇者。彼不欲得識。不求識。不著識。不住識。識非是我。識非我有。

彼不欲得識。不求識。不著識。不住識非是我。識非我有已識不捫摸識。

識不捫摸識已變易彼識時識不轉於識。

識不轉於識已彼不生恐怖法。

心不住中。因心知故。便不怖懼。不煩勞。不受不恐怖。

諸賢如是比丘不受不恐怖。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

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

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

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

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慾斷故。

愛慾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

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身見 邊見為什麼是無記性?

chico 從此第二,別明戒禁取者,論云 若於非因起是因見,此見何故非見集斷?解雲 既迷因起,應見集斷也。頌曰 於大自在等非因妄執因從常我倒生故唯見苦斷 釋曰 執自在等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起常倒也 執為一我,起我倒也。執常我已,方起因執,故非因執,從常我生。常我二倒,唯見苦斷,故彼非因執因...

既然學佛要無欲無求,那專心修佛的動力是什麼?

點點畫字 誰說修佛是無欲無求,修佛真正要得到的慾望是快樂的覺悟,人生的是一場苦難的歷程,所以修佛是離苦得樂的其中一條途徑,也正是乙個明白修佛意義的動力所在。 青雲閒人 問得好,很多人對無欲無求理解錯了,佛家只是讓信士不要貪,例如賺錢,正道取錢,而不因為貪而傷害他人而取財。修行自然是有目標的,想達到某...

學佛要如何入世?就比如佛說要有善心,行善行,在工作中越是好人難做,軟柿子誰都捏,要如何把握分寸?

南傳 法句經 第16偈 捨棄惡行吧!這是能做到的。如果無法做到,我不教你這麼做。因為能做得到,所以我說 捨棄惡行吧!如果捨棄惡行導致損失與苦惱,我不教你這麼做。但是捨棄惡行帶來幸福與快樂,所以我說 捨棄惡行吧!修積善德吧!這是能做到的。如果無法做到,我不教你這麼做。因為能做得到,所以我說 修積善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