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欲無求,什麼都不追求,如何給父母乙個好的生活,這樣不是不孝?

時間 2021-05-31 14:35:17

1樓:

什麼是好?什麼是好的生活?什麼是孝?

知道這些才能真正的報恩。看《百年虛雲》,虛雲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朝聖五台山。他違背父親的意願而出家,直到最後也未見父親一面,因為他覺得人生無常,只有盡早解脫。

一般人不理解他的報恩。但是如此報恩仍算不上最高。學佛之人,最先應該幫助的是自己的父母,自己既然知道了學佛是好的,就應該讓父母也受益。

立足於當下吧,最現在能做的最好的事。就算不能讓父母學佛悟道,不能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至少能做力所能及的。「想送給父母喜歡的物品卻無能為力時,起碼也要一天兩三次以微笑相向。」

2樓:淨土觀自在

孝是什麼?

好生活又是乙個問題,

不要把問題只看到表象,我看到現在的乙個普遍現象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乙個普遍的現象。

自古以來很多大人物,忠孝難兩全。

說到孝,子曰:不色難,就是父母不要因為你而臉色難看,就是孝。和窮富有多大關係。

我本人是農村出生,見過很多親人臥床十幾年,兒子沒有錢,腦子還有點小問題,靠低保,每天三頓飯,是有保障的,這也是大孝(百日床前無孝子)很難。

人生做任何事,重在「盡心,盡力」,而不在於結果和現象。

現代社會,為國,為自己的事業(私慾),沒有盡孝的人太多了。

再談到佛教,佛教對孝同樣也很重視,從佛到歷代祖師,沒有乙個不盡孝的。

讓父母永遠拜託生老病死。

要比一年回一次家,買點吃的,回家就和住賓館一樣,那是多大的區別。

佛教是講輪迴的。

再談現實一點,父母對子女最大的要求是,你們快樂,不偷不搶,並不是「望子成龍。」

現在的父母也有問題,幼稚的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攀比情緒,強加到孩子身上。

孔子講,上敬下和。

現在很多年輕父母,上不敬下不和。上敬,敬父母,也要敬孩子,人小也是人,但是大多數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人,

3樓:離相寂滅

無欲無求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就算得到了也不高興,失去了也不痛苦,無欲無求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時候再去追求物質就不是凡夫的貪著了,而是追逐了也跟沒追逐一樣,達到能所雙亡。

4樓:怎麼著中堂咱反吶

說的好像有欲有求你就一定能給父母乙個好的生活一樣。你太瞧得起你自己了。

有人願意吧世法修好了再去修出世法,也有人管不了那麼多。每一種選擇都有自己的因緣。跟你沒什麼關係,做好你自己。

佛讓人無欲無求。人都無欲無求了,社會怎麼發展啊?

孫浩洋 社會需要發展是因為我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如果我們真的都能無欲無求,自然於事事沒有分別心,就算是在荒野樹林,依然會覺得同珍寶宮殿無二區別。現在我們的舒適是犧牲地球上許多其他眾生的利益得來的,任何需要犧牲才能得到的東西必定是不能長久的,所以才會有科學發展觀,人類自然和諧一類的說法,做不做得到是一...

如何使自己無欲無求?

散人無為 這是個好問題!人一出生就會擁有身體,精神世界 即靈魂 還有生而為人的角色責任。1,身體為了求生而求生。身體即物質 2,生而為人的角色責任。3,我的嚮往。我即精神世界,即靈魂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先清楚以上3條 現階段我的思考 無欲無求即以上3條都要選擇性放棄。第一條 身體為了求生而求生。...

既然學佛要無欲無求,那專心修佛的動力是什麼?

點點畫字 誰說修佛是無欲無求,修佛真正要得到的慾望是快樂的覺悟,人生的是一場苦難的歷程,所以修佛是離苦得樂的其中一條途徑,也正是乙個明白修佛意義的動力所在。 青雲閒人 問得好,很多人對無欲無求理解錯了,佛家只是讓信士不要貪,例如賺錢,正道取錢,而不因為貪而傷害他人而取財。修行自然是有目標的,想達到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