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除去我執,一切都放下,人無慾無求了該如何生活呢?

時間 2021-06-20 23:31:03

1樓:淺冬

去掉我執,不是捨棄所有,刻意的捨棄,泯滅一切的叫頑空。對事不是沒有反應,是莫思量。對於一切都沒有反應和石頭沒有區別,無數前人都強調如此。

這裡的無我執,對事是自然而然的反應。去我執和不去我執生活形勢沒有太大不同,萬事心不動,怡然自樂,常樂。遇事無惱,對境無心。

有我執便生煩惱,無我執則處處皆樂,你說苦我說樂,你說壞我無感。不抱任何偏見。無捨無棄,率性而為。

修道清靜無為,隨地隨時皆是。不用習靜觀空,自然止其所止。從來道本天然,無有動靜終始。

人欲無事於心,必先無心於事。善惡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鏡之光無鏡,來則應之而已。

本來妙覺圓明,何事修己克己?猶目本自光明,難夾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寬,何惡亦何所喜?

雖云有作有為,成始成終靡底。勉強亦歸自然,妙入無為之理出自黃元吉 《道門語要》

但這是建立在無念的基礎上,倘若有念還放縱自身,則必遭惡果。

2樓:飛鴻雪泥

人能修到無欲無求,一切放下的時候,自然知道該做什麼,屆時絕不會有這些問題。

我們不要以凡夫的思想,去揣摩聖人的境界。好比窮的快討飯的人,整天猜測玉皇大帝每頓飯都吃啥,每天都幹啥。猜得對才怪。對吧?

我們有這打妄想的時間,不如把心定下來,好好修行。

祝題主六時吉祥,阿彌陀佛。

3樓:朱慢慢

除去我執後,把自己當成乙個嬰兒,回歸到初生的狀態,天地讓我們忘記一切,來到人間,一定有其緣由,好好感受,就是對自我最大的回饋和成就。這個世界有其自然的執行規則,不需要你去改變,一切都已然存在,不要懷疑天地及天地之外的包容度,它能夠容納世間萬物,能夠容納已知和未知,能夠容納一切,所以,一切都已經存在,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安住當下,永遠保持著你出生時天真的好奇心,這樣活著就已經夠了。

4樓:浩然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朋友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都會有。首先,這裡面有幾個名詞我們要搞懂,在一定境界下,「我執」和「分別」連在一起理解,即有內心有人我他的區別,執著於自身、私慾。放下我執,粗淺的階段就是「無私」;所謂無欲無求,就是無私慾無私求。

學佛的人要發四弘誓願: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這四大誓願,即使成佛了,還是要願度一切眾生的。

這都是無「私慾」,無「私求」,卻為天下眾生「欲」,為一切眾生「求」。人沒有了我執,但是還有法執;沒有了私慾,卻有度人度己的巨集願;沒有的私求,卻有祝眾生離苦得樂的共求。

5樓:小哈A8

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隨緣,盡力,任何結果接受。我,斷我執目的,是為了上求真理,下化眾生,念頭自來自去,不用壓制,只要不迎不拒,死壓是念頭是錯了,但是可以悟性不好的可以專注一處,不過這也是方便法,按照究竟本來就清淨,念頭不會影響。

六祖: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這是究竟本來清淨的角度;不能理解不能自制就要,先用方便法來修行自己。

1.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佛教我們去我、法執,是我們迷失了本性,當我們去掉了自私,過多的無欲,妄想,還要思考宇宙人生的真相,疑是覺之機,親證真相是什麼怎麼回事,不然開悟自私理論學說,開悟是可以現觀的,可以觀到我們的真心。

我們自性本來就清淨,只是妄想遮蓋而已。就像「蘋果」(這個圓的,紅的綠的東西)本身不是蘋果,蘋果只是人為後天思維觀念語言文字假名蘋果,不是「蘋果」(這個圓的,紅的綠的東西)的本來面目,就是開悟,悟道,本來面目,真理真相,佛性自性如來藏,明心見性,心境一體,心物一元,無上正等正覺等都是乙個意思,都是要靠自己親證的,自性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說開悟就信,那是迷信,要自己實踐證明真理。

2.去我執、法執是方便,不要執著「去我執、法執」,不然就是自己的執著。就像病好藥停,再吃就不好,是藥三分毒,佛法也是。

本來一切都是清淨的,迷的時候,我執就是障礙,自私,悟了就是我執既是妙用,我執的本性即是佛性妙用,貪嗔痴本性就是自性妙用,當然這不是凡夫的境界,不可以為貪嗔痴就是不用戒的,沒明真理,被煩惱束縛,還要要一步一步磨鍊自己,悟性好的人就知道,不知道就要磨鍊自己。就像神秀的時時勤佛試,針對悟性差,要行善,磨鍊;六祖本來無一物,就是根器好,我執既佛性妙用。

6樓:魯圓偉

能做到真正認命就能無欲無求了。一切都是前世的業力在推動,當你處在兩難的選擇時說明時機還不成熟,時機成熟了不用別人提醒自己自然知道怎麼選擇。

7樓:石良

認真活,

清靜活……

湊乎活,

蝦球活……

慈悲活,

盡力活……

荒唐活,

放浪活……

品茶活,

飲酒活……

這麼活,

那樣活……

該咋活,

就咋活……

最後活。

8樓:

首先,片面的追求除去我執、放下一切、無欲無求,這本身又是一種我執。諸菩薩宣揚佛法、普度眾生,讓眾生脫離苦海,這算不算也是欲、也是求呢?

其次,還沒到那一步,只能談談理論了。無欲無求是沒有貪欲,沒有奢求。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該得。

作為乙個自然人,身上有各種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如果這些責任都不管不問,談何修行呢?即使是脫離紅塵進入空門,還有宣揚佛法的責任呢,還有掃地打水的責任呢!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並不全是貶義。

所以,如果到了無欲無求的境地,也是該幹活就幹活,該領餉就領餉,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什麼情況下忠孝難兩全?是指可能會戰死在戰場上,為國家盡忠,永遠不能回家盡孝。

9樓:張Ender

我個人認為,到那個地步既是乙個對過去的了結,又是乙個新的開始,意味著你做什麼都可以了,選項多了很多,而利益眾生可能是很自然的一種選擇。

10樓:黃Michael

這個問題還問我們這些普通人幹嗎?

如果你沒到那個境界,不需要知道答案。

如果某一天你到了那個境界,只有你知道答案,而我們普通人仍不知道答案。

11樓:梵夫

到了阿拉漢的程度,就沒什麼欲求了,有些會決意涅槃而去。

但更多的則會依照佛陀的指示,住世到自然壽盡,弘法度生。

在佛教修行,如果快到無欲無求的狀態時,就肯定會出家去,持最清淨的戒。正如乙個人病好了,就不樂於住在醫院,穿著患者服,每天吃藥。

這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不要誤解「我執」的涵義,我執是指對和合事物的無明貪愛。這裡的我,不是指我本身。

12樓:流逝高

你好像太執著於意義了(你自己把意義這個詞叫做責任或者是利他),也許意義本就不存在。

沒有意義了,就可以放每個人自由,這樣也很好啊

純屬瞎扯淡啊!

13樓:陳陳啊

放下的是:執,不是讓你放下:活。

放下碗裡的:亂七八糟,不是讓你放下:碗。

放下的是:筏,不是讓你放下:彼岸。

怎麼活?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好好活,認真活。

14樓:MXX

放下不是讓你無欲無求,慾望是人的天性,沒有了慾望還是人嗎?放下是讓人不要執著於慾望,有求無求都是一種慾望,求有求無都是求;放下是為了更好的拿起,是拿得起放得下,該拿起時拿起,該放下時放下。

15樓:卍君空游卍

有個莊稼漢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莊子每天就坐在離他田地不遠處,啥也不幹,就閒坐著。

莊稼漢有天閒下來就問你這一天天啥也不幹有啥個用。

莊子反問他你耕是為了啥?

他說為了種地

種地是為了啥

為了吃飯

吃飯是為了啥

最後兩人說來說去莊子說你還不是圖了個這麼那你還不如當下就歇下來呢。

人徹底無欲無求會怎樣呢?

生命的本質就會爾然揭示

如果是修小乘道,最後會寂滅身體,入湦槃。

如果是修大乘道,最後實證真如佛性,乘菩提大願化身千萬,入諸世界行菩薩道。

當然,這在常人來看太過玄虛,如果無欲無求這麼簡單,人在一生當中也會出現「無欲無求」的心理現象,那為何不會出現這種神通境界?

因為追求「無欲無求」,本就是一種慾望。人的心念,如果細分析下去,會發現是由無數個小雜念合和而成,我佛有雲:「一剎那十萬八千念。」每一念,如同題主說的,動機都是慾望。

「無欲無求」是一種極高深的修為,離我們平常人太遙遠。那回到一開頭的故事,人類現在到底追求什麼?什麼才是人生的意義。

你非要追逐下去嗎?比不過別人不能活是嗎?藐視別人真的是自己勤奮的權力嗎?我們的幸福非要建立在經濟的滿足之上嗎?物質的發展有個窮盡嗎?你最終就一定會幸福嗎?

面對萬事萬物有哭和笑兩種態度為何必須要哭呢?其實哭與笑皆是執著,我心空寂,隨願而行,隨緣應化,這大概算是健康的心態吧。濟公活佛看見什麼都傻呵呵地笑,是愚痴癲狂,還是大慧若癲呢?

不如靜下來,心靈就這樣閒適下來,輕鬆平和的心態下,反而會發生特別的靈感,那是上天的恩賜。輕鬆、寧靜與平和,才是智慧型的源泉,而非執著。

遇見再苦再難的事,卒然臨之而不懼,舉重若輕,閑庭信步般該怎麼辦怎麼辦處理好。被譽為"大明軍神"的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只用了不到四十天。有人問領兵打仗的秘訣,他留下"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個字,這又是何等的風姿。

萬事此心了無掛礙,生死貧富了然放開

這大概就是道吧。

諸君共勉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16樓:洪權

去我執,就是放下一切?就等於無欲無求?就等於無法生活?這個順序,就是中國式的瞎猜邏輯。

首先,什麼是我執?

在心理研究中,3歲之前通過眼耳口鼻等五官收集的資訊,會形成為乙個資訊中心---自我虛像。

這個資訊中心不是有乙個自我,而是資訊的集合體。任何我們看的資訊都會跟這個中心對比。

跟我拉扯關係。

這就是我執的根源。那麼,去除這個拉扯和資訊的虛假自我,就不會每次都被動的對比。

因為,虛假自我形成之前的嬰兒難道就沒有眼耳口鼻嗎?必須需要虛假資訊中心嗎?不是。

只是自動擋和手動檔的區別。做人,就要做手動檔。不要全部依賴自動檔。

這就是我執的根源。

所以,去除我執,是去除已經形成的程式,自動帶動。要重新變為直接看,直接聽,不再依賴庫存對比的狀態。才能越來越清醒,越來越客觀。

所以,沒有去除我執的人,頑固,呆板,守舊,保守,不知變通,不知進取。去掉我執的人,開朗,自由,活潑,自由發散,創意無限。不要以假設去做這些推理。要去做。去嘗試。要客觀

17樓:大路

這是個以己度人的問題。其實就在這問題一句話中就有三種不同,除去我執是乙個境界,一切都放下是乙個境界,人無慾無求又是不同的情況。

只可能出現無慾,不可能出現無求的情況,只是你的想象。佛無求還度什麼眾生?阿羅漢無求還入什麼涅槃?

除去我執是成就無我,這是很長的一條路。除去我執只是在對境中沒有了"我"的錯覺,對境還在,世界還在。阿羅漢敢不敢繼續入於苦中呢?既然無我為什麼不敢,還是有所求。

一切放下是法空的境界。一切放下是因為無所得,既然無所得就無所失。無失無得那在智慧型的揀擇下什麼不能做呢?就是老夫子說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所以要先有智慧型,智慧型不足就去學習,去求智慧型,去求智慧型第一步是積累福德,積累福德的第一步是孝敬父母,第二步叫服務社會。什麼都沒做呢就按自己想象的最終結果要求自己,以為學佛就要做的無欲無求,連什麼是無欲都不知道,這叫做無明。

我在25歲的年紀周圍一切都不錯,自己卻無欲無求,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關心,提不起興趣,很煩!

幹啥啥不成的尚瑜 是的,我和你一樣,今年24,工作環境特別好,同事領導好說話,上班的地方離家就一條馬路,回家父母做飯,電腦,車,房子一樣不缺,就缺個女朋友,好吧,我們略過女朋友 我聽過我初中英語老師說過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時覺得太誇張了,感覺這句話是形容我們的父輩,我們什麼年代該做什麼樣的...

為什麼我覺得一切都那麼簡單卻。。。?

YYSAMA 我小學四五年級就有這種情況了。其實回想一下就是粗心,精神不集中,看見題簡單,心思可以飄到天上,還沒下筆,已經在想象自己拿著滿分試卷裝逼了。呵呵,年輕人有才華很好,虛浮一點也正常,用不著自卑。如果能沉住心氣,仔仔細細把實事做做好,那就更好了。也是一種自我挑戰自我昇華的過程。 Dineph...

做什麼事都沒有興趣,對(幾乎)一切都無感,我該怎麼辦?

蒲公萬念鷹 你很可愛啊!自我認識很到位啊!怕死,想裝病,沒上進心,懶,表面有點無情,心有點僵硬,也許還有點面癱!從如此清晰的自我認識中發現你很聰明!但正是因為你這麼聰明都沒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我覺得你可能沒救了,除了自救,誰也救不了你了!不過有幾個地方可以提醒你。1.懶是天性不是缺點,所有所謂拖延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