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被討厭的勇氣》?

時間 2021-05-31 22:31:48

1樓:十六

原生家庭,對有些人來說那是充滿著溫暖的存在,但對另一些人,這常常也像是乙個牢籠限制住他們,終生都會深受其害。

在閱讀到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懷疑過自己之前的想法,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幸地成為了那另一批人中的乙個。

我想,我會感謝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用一本書的文字告訴我乙個正能量的道理,而是讓我找回了被原生家庭的陰影侵吞了的自信。

人並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只關注過去,止步不前是不可取的。或許從表面來看過去自己經歷了的時導致了如今的局面,但實際並不,真正的原因取決於自己是否有意願走出困住自己的牢籠。

擁有自卑感本身不是件壞事,它可以成為促進努力和進步的契機。當自卑感變成了自卑情節,它成為了習慣,這帶給我們的傷害是與日俱增的。而相反,自卑情結阻礙了我們繼續前行。

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目光,活得自由一點。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別人怎麼看不屬於我們關心的範疇。

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必須放下別人的課題。不要害怕被人討厭,做好自己的事。

不過,我相信我也可以。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還有乙個給我印象深刻的點是上司和身為普通職員直接的相處關係。如果有乙個專案要執行,上司讓你做乙個你認為不妥的事,該迎合呢,還是提出自己的建議。答案肯定是後者,不必因為他是上司而畏手畏腳,人人生來不同且平等,還是那句話,做好自己,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無法在人前展露本真的自己,並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還是對自己的執著太頑固。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就是接受自己的缺點,普通的自己,視他人為夥伴,並且擁有貢獻感。

另外,不要過度關注過去和未來,決定自己的是此時此刻。每刻都是有意義的,圓滿的,認真活好此時此刻。那麼換而言之,如果過去我如何如何,如果我有時間,如果我有巴拉巴拉等這些假設都是沒有意義了,這是一種自我麻痺,因為能影響下一刻的,只有此時此刻,要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2樓:四月

讀《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有感

文章開篇介紹了阿德勒主張的「目的論」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在我以往的觀念裡,習慣性的把現在所遭遇的一切歸結於從前的經歷,認為「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我」組合而成的,少了任何乙個片段都不能構成乙個「完整的我」,同時也借由這種想法,為「現在的我」的所作所為開脫,表現出一種無辜的,受害者的形象,在這個想法之下,認同的是「原因論」因為A所以B。而當讀完這兩本書之後,作者的觀念完全否定了我之前的所有想法,在那一刻,很難接受他所表達的觀念,因為認同作者意味著我否定了過去的所有,親手將過去的自己埋葬起來。

另作者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講述了很多的觀點,以下列舉了幾條

經常聽到的幾句話是「有對比才有傷害」「人比人,氣死人」,如果在宇宙中僅僅存活著乙個人,那也就體會不到所謂的「孤獨感」,就像我們獨自一人待在家的時候,不會產生被孤立的感覺,可當進入乙個集體中卻不被他人關注,內心的「孤獨感」會油然而生,此時,想要去融入集體,但出於「不想被傷害」的「目的」以至於做事畏首畏尾,不敢踏出第一步。

想要脫離現狀,想要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想要財務自由,嚮往詩和遠方……這是大多數的人的想法,現實是把365天過成了1天,既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也沒有詩和遠方,反而被生活中的瑣事牽絆著。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很容易的找出各種「理由」去解釋為什麼把生活過成了如今的面貌,如:沒有時間,能力不行,家庭責任等等,在書中,作者直擊人心,認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相較於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停留在舒適圈裡會更加具有「安全感」,即使依舊會不停抱怨命運的不公。

不干涉他人,做到「課題分離」,區分是誰的課題的乙個方法是:事情發生後是誰承擔後果那就是誰的課題,區分「我」和「你」,保持這種人際關係會很簡單,但疑惑之處恰恰又出現在這裡,在一段關係當中,從「我」出發,接受不可以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共同體感覺」即把「對自己的執著」轉為「對他人的關心」,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雖然作者並不認同通過他人的認可來獲得歸屬感,認為這是一種依附於他人的行為。在我的觀念裡,人際關係中,給予你能給予的,同時不對所得抱有期望,人際關係會相處的更加融洽、簡單。

作為90後的「千禧一代」,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很充裕了,這時候的我們並不像父母那一輩一樣為溫飽問題鎖困擾,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這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困局:生活如此「不堪」,人終其一生,只是平淡的活著,生老病死,傳宗接待,一代一代迴圈往復,那麼活著的意義在哪?關於這個問題,之前的回答裡面做過一點簡單的回答。

如果乙個人覺得活著沒有意思,那她可以遵從己心去死嗎?像極了「影響你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想法」,被給予的是很客觀的一件事情,我們能做的是主觀的理解,這從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課題分離」這一觀點。

作為《被討厭的勇氣》的續篇,《幸福的勇氣》闡述了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去獲取幸福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在愛情中不存在所謂對的人或錯的人,如果你決定愛他,那就是對的人。所謂的命中註定,不過是你的決定和行動……我愛他,跟他無關」主動去愛,確實生活中不乏存在因為對方對「我」好,所以誤以為愛對方的行為的存在,體驗著「被動式的愛」,蔡康永的情商課裡面有說到「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主動去愛,選擇乙個人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尋求你想要的人生

「尊重」一詞我們都不陌生,從小便被父母教育要尊重長輩,那時候理解的尊重是講禮貌,對人友善,可很少聽到成年人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抱有尊重的態度,他們保持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橫加干涉,試圖用「道理」來達到說服孩子的目的,通過「表揚」或者「批評」的手段讓孩子屈服,進行操控。

正如前面說的,我們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渴望處於「世界的中心位置」,小時候,我們會通過哭鬧的辦法很容易的就引起父母的關注,但是我們不能總是處於「世界的中心位置」,必須和世界和解,明白自己也是世界中的一員。把「我」的幸福變為「我們」的幸福,一起朝著更好的日子努力。

藉由書中最後一段話作為結束語,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句子之一:

在所有的相遇與人際關係中,不斷朝著「最佳分別」而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別的時候,可以無憾的說:「與這個人相遇,一起度過的日子很對很值得」

3樓:

佛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真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忍辱負重,分清輕重緩急。有眼力,有定力,著實不易。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分明有點悲壯甚至是偉大。

人在成長中,往往不被喜歡,真正在自己的領域裡勝出了,自然會贏得鮮花和掌聲。

我們都不可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歡,我們很難坦然面對被討厭。一定要憑良心做事,盡量不傷害任何人,謙虛謹慎,避免不必要的樹敵。

努力,時間會讓我們越來越好。

4樓:

首先阿德勒的確厲害,很受啟發。課題分離、目的論都很好,但個人不太認同共同體感受…

但是這本書很多地方並不太好,明為辯論,實際上作者可能自己都沒弄懂怎麼辯,智者詭辯不在少數,說著不要泛化,轉頭一手泛化玩得出神入化;另一栗子:非黑即白是有條件的,不是除了信賴就只有懷疑了:( 不過,如果仔細留意的話,學學辯論技巧的確很好:

)書中有些例子的確精妙,如憤怒那篇的兩個例子。但有些例子總覺得怪怪的,想那個馬喝水的,我尋思,馬不想喝水時候帶過去,想喝水的時候又不帶過去,那就好玩了。

書中很多觀點,根基都是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力的,不然會覺得很難接受(ps:怪不得個體心理學又號稱強者心理學、雞湯心理學)。但,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和書中對表揚的觀點,恕不苟同。

原書33M,ipad 自帶讀書軟體 Livres,看完後就有這麼大了~( ̄▽ ̄~)

5樓:微態度

今天分享此書對我影響最大的觀點,這本書的一些觀點徹底顛覆了我以前的認知。

從小到大,長輩和老師告訴我們的,都是我們與人相處時,要做到讓他人開心,讓他人喜歡你,這樣才能與他人保持友好且長期的相處,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雙方能夠愉快的交流下去確實有利於長久的交往,你幫助了我,我再幫助你,你來我往,大家一起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不過現實情況可能要複雜得多,人們會開心很多時候是因為得到了一些東西,得到一點,開心多一點,再得到一點,開心再多一點,得到的多了,便會習以為常,如果哪天突然失去了這些,便不開心,但他們忘記了,他原本得到的那些,就是別人給予給他的多出來的本不屬於他的那乙份。

而作為一直付出的那乙個人,便是一直在失去,失去自己所擁有的,去換取別人的對自己的認同與欣賞,在一次次對他人的忍讓與退步中,迷失了自己。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秉持的價值觀也大相徑庭,他之蜜糖,你之砒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那就不要為了討好他人,而丟失了自己。

你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如果你覺得某些事是別人逼你去做的,那也是你自己允許他替你做決定,而你選擇不去反抗。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腦子裡最記憶猶新的觀點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比如說我自己,我從小屬於那種比較喜歡安靜待在房間,不太喜歡和別人交流的人,在我獨自一人的時候,非常享受無人打擾安心學習和看書的時刻,但人都是群居動物,難免會感覺到孤獨,需要人陪伴,那時候就希望有人能主動找我聊天說話,在家裡也想著父母能夠主動詢問自己的一些情況,而不是主動去訴說自己的苦痛。

那時候我會覺得內向的性格真的是一無是處,那些外向的人說話頭頭是道,讓他人開心,願意和他們一起玩,而我卻連說話的勇氣也沒有,內向一點也不好。但是,仔細想想,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你因為內向不太會跟他人說話,於是你不會和太多的人產生聯結,就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和時間去揣摩他人想法,維持太多的友誼,把時間留給自己去做想做的事,這是你想要的且得到的,如果你真的想變得更加擅長與他人交際,那你就需要把留給自己的時間給到他人,這是你內心深處不願意的,你內心深處想的改變其實是,我如何能在不改變我獨處時間花費過多時間給他人的同時還能和別人有更多的聯結,這就太貪心了吧?

有的必有失,這是萬事萬物都必須遵循的守恆定律。

所以說,你改變不了就是因為在舒適區的益處是你所重視和享受的,你不想失去它,同時還想得到更多的益處,是你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你把自己說成不幸的人,還說想要馬上改變,甚至說想要變成別人。儘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決心,時間越久,你要改變的決心也就在你的糾結中越變越小。

很多人看到書名,被討厭的勇氣,重點都是落在「被討厭」這三個字,心想到底是怎麼個「被討厭」法還能讓作者希望讀者去讓別人討厭自己?但讀完這本書會發現,全書重點是在講「勇氣」,有了勇氣,被他人討厭可能也是發現自己的契機。

如何評價《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夏蟲不語冰 正在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所謂的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 手段 而已,人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是你自己想不開。 暮慶 被討厭的勇氣對我影響很大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在同一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後面不與任何競爭,只要自己前進...

如何評價《被討厭的勇氣》一書?

這是一本顛覆認知的書。本書的三個基本論點是 人可以改變 世界極其簡單 人人都能活得幸福,採用對話體的形式,用青年的視角將我們的疑問慢慢提出,這才是一本哲學書,一本愛智慧型的書。為什麼說人可以改變?現實情況是我們往往很難改變,原因是因為你下定了不想改變的決心,我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因為改變意味...

如何理解《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呢

瑛瑛之火點燃希望 因為曾經的經歷 性格 見識 習慣不同,同一件事情放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意義。比如因為去了某個旅遊點把我的困惑解決了,那麼這個旅遊點對我是意義非凡的,而其他人在那有發生過不愉快,那麼今後想到這個旅遊點可能會讓她難受。 何殤 我恰好看過這本書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