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電影肩扛攝影的 呼吸感 ?過度肩扛是否會讓一些以 手持風格 著稱的影片變得沒有風格?

時間 2021-05-31 12:27:34

1樓:Sheepy Yang

肩扛風格攝影其實個人認為更考驗攝影師的功力,既要微微的搖晃又不能過火,而且還要在移動中保持良好的畫面構圖,而且一些在固定機位或者大搖臂鏡頭中不適合使用的快速變焦也變得非常的抓人眼球,非常適合表達導演需要的情緒

2樓:

呼吸感大概是攝影機在完美配合表演,甚至帶動表演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生命力。

肩扛當然是製造這種生命力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前提是要配合演員的表演,敘事的需要。肩扛攝影由於其本身靈活的屬性,能很有效的對演員的表演做出適當的反應,從而把觀眾通過鏡頭更好地與演員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代入感(身臨其境感)。我覺得所謂「呼吸感」,是不是把「鏡頭呼吸」理解成與演員「一同呼吸」更好理解一些。

好的肩扛攝影師需要對每場戲有著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在拍攝有大量對白、多演員的場景時,攝影機需要隨著演員的肢體動作,台詞,甚至乙個眼神的變化做出自己的反應。看上去只是晃來晃去的鏡頭其實沒那麼容易拍好,往哪晃,晃多大,跟一點還是退一點,要不要跟焦還是就這麼虛著,這些都是問題,有賴於多年的經驗累積。

近些年國內使用肩扛(手持)攝影比較多的導演是婁燁,從《頤和園》到《春風沉醉的夜晚》,尤其是《推拿》的攝影,似乎已經把肩扛攝影用到極限,並且很多觀眾覺得太過度,看起來很暈。不過由於《推拿》是展現失明或者部分失明人群的電影,大量手持,失焦,暗光鏡頭的確在敘事上有著自身的合理性。

除了其他回答中提到的杜可風,巖井俊二御用筱田公升以外,近些年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大神盧貝斯基的《生命之樹》,那確實如同用攝影機在舞蹈一般。

任何技術手段的過度使用都會讓電影減分,但肩扛只是影片風格的一項指標,打光、表演、美術、排程等等都是形成乙個電影風格的要素。單只是過度使用肩扛到底對電影有多大影響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3樓:

呼吸只是表現了攝影的外在形式,其中還有風格顏色場面排程表演風格等形式決定影片的風格,最重要的是導演來駕馭表達他的世界關和美學風格。你說達內兄弟有沒有風格呢

4樓:

兄弟連第二集和第六集(好像),溫特斯帶著人衝的時候,很明顯感覺就是攝影師肩扛著攝像機跟著跑的,感覺就是乙個小兵跟著溫特斯向上衝,甚至能聽到溫特斯(抑或是自己的?)呼吸聲(然而這並不叫呼吸感吧應該),特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且兄弟連里大量這種肩扛攝影,我覺得這也是兄弟連的一大風格吧,怎麼會讓影片沒有風格呢?

5樓:劉棄

這種技巧應該更多的運用在主觀鏡頭尤其是反打的主觀鏡頭裡,更加貼合觀眾的體驗,抖的幅度,和怎麼抖,這個是要和情緒氣氛直接掛鉤的。鏡頭語言的選擇是有一定依據的,要合理運用,大師們創造出獨特的鏡頭和電影語言表達手法也是在基礎手法之上加多年的經驗和橫溢的才華。

盲目的一味地追求所謂個人風格化我個人看來是不可取的假設場景是情侶在溫馨的餐廳燭光晚餐,配樂浪漫而曖昧,色調微偏暖紅,你怎麼拍,不想用軌道?不想落俗套?那你扛著折返跑吧。

畫面抖得厲害點,說不定全世界只有你這麼拍過情侶溫馨西餐廳,然後呢?有用嗎?

另外,作業最好還是自己做。以上

6樓:尋找風景的人

您只要提到了「過度」,那麼的確會出現您說提到的情況。至於什麼是肩扛攝影的呼吸感,請您看看我拍攝的《烈日灼心》。不知道會不會對您的提問有所解答。

電影攝影(特別是香港電影)中的搖鏡頭是怎麼做到誇張的拖影效果的?

胡不是邦彥 9.2號更新 針對朋友們問的問題,統一做一下回覆。1.有人問為什麼採用8格拍攝,後期要多印兩格。電影的project rate 基準格 是24fps,同期錄音也是24的幀率。所以每幀多印兩格,即,8 2 8 24 這樣就能保證後期聲畫對位。2.關於攝影攝像稱呼,我也不能解釋更多了。可能是...

為什麼很多關於電影的解析總被噴過度解讀,而許嵩的新歌《大千世界》的解讀卻沒有這樣的遭遇?

鸑鷟 第一 題主列舉的電影知名度一定比老許一首歌的大,受眾多,大部分都是帶著立場來的 老許不一樣,猶豫宣傳佛系,一開始誇他的都是粉絲,之後人多了也多數是路人,對老許的反應是 這是誰?這歌有點意思 這小夥子不錯 第二 就拿姜文來說,雖然我沒看過,但是從知乎微博豆瓣的反應來說邪不壓正是預期值偏高的電影,...

電影和電視劇集在攝影上的區別是什麼?

張軒銘 其實這個問題普遍更容易出現在國內的影視製作環境當中。美國的工業體制內,電影和電視的差別主要是在敘事形式方面。攝影上的區別實際上僅限於風格和預算。由於中國電視劇集行業的國情,一部電視劇集的製作時間非常受限制。這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到攝影指導從故事,人物,情緒,以及氛圍層面去思考燈光布置,運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