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堡壘戰術跟明朝在遼東的堡壘推進法有什麼不同?

時間 2021-05-11 14:37:33

1樓:近衛軍

北宋堡壘戰術是進攻戰術,是進築,軍隊和民夫開進西夏領土築城,而且速度極快。《拓邊西北》一書中有講到,在機宜文字與軍需的協調下,宋軍幾天之內便可以在西夏領土建造起小型堡寨,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收復失地。況且宋軍依然重視野戰,提出戰兵在外,守軍乃敢堅壁。

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宋軍在防禦時也是採取彈性防禦戰術。最典型的就是洪德城之戰,宋軍守軍堅壁清野,拼死守城,吸引西夏主力,而後出奇兵從外側襲擊西夏軍,大敗敵軍。

明朝的堡壘是防禦性的,因為明軍野戰基本打不過,只能嬰城固守,自己送出了主動權。而且由於努爾哈赤水平較高和明軍指揮不統一,明軍多次被圍點打援。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堡壘戰術還是比較有效的,明朝的問題不是戰術問題,而是根基不穩,由於腐敗和黨爭嚴重,戰術再好也很難落實下去。

2樓:汗水澡

我覺得沒啥不同,區別是,明沒錢,堅持不下來,同時軍隊也因為沒錢導致缺編和訓練不足,直接導致戰鬥力不如宋軍,宋軍能夠依託堡壘以及在堡壘之間進行機動野戰,而明軍甚至連堡壘城牆都守不住。

其實堡壘戰術是幫助步兵多的部隊向草原推進的很好的戰法。清代雍正年間,也是用堡壘向準格爾推進,大清在外蒙的老漢人的城堡遺址附近修了新的堡壘,當時雍正皇帝闡述過這個戰法,就是依託堡壘做戰略支撐點,如海軍的軍港一樣,騎兵部隊平時以城堡為中心放牧積蓄力量,條件合適時隨時衝入草原掠奪準格爾的牛羊破壞其經濟,敵軍大舉來犯也可依託城堡進行防禦。城堡群如同巨蟒一般,壓縮游牧民族的機動地,最終將其絞殺。

其實同時代的俄羅斯也是這樣一點點蠶食草原的。而我上面說的老漢人的城是清時蒙古人對草原上漢唐時期的城堡遺址的稱呼,也就是說漢唐時期就用這種方法經略草原了,那些都護府之類的行政機構可不是就修一座城就完了。

3樓:顧則羽

還有乙個基本的地理原因,陝西四路實際上構成了對於西夏東線的三面包圍,尤其是熙河開邊之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眾所周知,內線利守不利攻,外線則相反。堡壘推進本質是以戰術防守而實現戰略進攻。

在宋夏戰爭的後期,往往西夏集結起大軍之後只能選擇乙個方向突入,而其他宋軍就可以出兵趁機向反向挺進,威脅西夏大軍側背。只要受到進攻的一路依託積存的堡壘體系抗住西夏的進攻,則西夏勢必會顧此失彼,這就叫「戰兵在外,守兵乃敢堅壁」。而西夏軍糧盡退兵的時候就是宋軍全線反推的時候,如果西夏軍隊在撤退途中乙個不小心,就要搞出洪德城那種重大失敗。

而這樣的重大失敗又會給宋軍進一步的向西夏境內擴張堡壘線的時間。

如此反覆,將堡壘線向敵人境內推進。

所以,不是修堡壘就叫做堡壘線推進的。要實現堡壘線的推進,需要時間,這種時間要麼需要依靠野戰勝利來實現,要麼需要在多條戰線之間調動敵人的野戰主力,使敵人顧此失彼。

但是明末,在遼北蒙古、遼南東江和遼東北韓全部倒向清朝的情況下,在遼西的戰場上就已經是明軍處於內線而清軍出於外線,雖然由於遼西走廊特殊的地理環境,明軍不用擔心被抄後路,但是仍然只有乙個單一的進攻方向,清軍可以措置裕如地布置野戰主力破壞你的築城進度,大可以派兵在你的堅城之下掘壕守上一兩年,就地屯田,不用擔心其他方向受到威脅。而西夏軍隊,根本沒這個待遇,洪德城一戰,西夏大軍圍環州,只打了幾天就匆匆退兵。而兩次平夏城之戰,西夏軍更是沒幾乎有機會坐下來好好攻城。

所以說,一失內喀爾喀,二失東江之後,棄遼而守山海關就成為最理智的決定,將那個智障一樣的突出部放棄,把防線拉平,以京城為後勤和兵力排程的節點,借助京北綿延山地雄關要塞構築防禦,在京城以及左近的天津、香河、昌平地布置重灌集團。待入寇清軍抵達攻擊頂點或者進攻堅城不利,被迫折返的時候,再著手銜尾追擊或者在關隘等地設伏。這是乙個比較現實的選擇。

都已經這樣了,就別捨不得瓶瓶罐罐,把京畿之地當做預定戰場。

當然,這是用來給正常人的規劃,就大萌軍隊在雞澤搞得那一出,估計最後又是個百官免送的結果……

4樓:萌系奶牛

5樓:李夢陽

接 @秋原 的答案說幾句。秋原說到明朝遼西堡壘戰術目標指向義州,但是義州並不是堡壘戰術的終點,終點實際是復廣寧,「恢復廣寧必先復義州,義州右屯二地為廣寧之羽翼,羽翼不張雖復廣寧亦孤爾無助」。

為什麼說堡壘戰術的終點是廣寧呢?因為只有奪取廣寧,才能進一步與遼南島嶼據點,結合登萊、北韓實現三方布置的戰略規劃,取得復遼之功。

廣寧的重要程度可以從明人陳仁錫的以下評語感受一下「從來復遼之舉議者俱未挈其要領,盍以遼之形勢觀之,夫全遼形勢如人一身,山海如頭,寧前如頸,錦義右屯如兩手,廣寧遼陽如肚腹,北四城開鐵瀋陽如左足,南四衛金復海蓋如右足。今復南衛是治其右足,人之腿足必肚腹頭頸相連屬而舉動,始復活必須廣寧通三岔河,接東昌堡,而南衛始為我有。南衛廣寧俱為我有,如癱患之人幸遇良醫,血脈融通筋骨連線,一肢一足之痿痺可厶立瘳,止欠遼陽北四城之地,一左足之羌耳。

如不復廣寧,雖復南衛,血脈斷絕生氣消索其能久乎?況旅順一堡耳。今復海蓋相去四百餘裡,我兵南距大海,東西無援其何能支。

故今日欲復南衛籍之為虛聲則可倚之為實著,則不可復南衛。並復廣寧變虛而為實,則可復南衛。不復廣寧廢實而狃虛則不可。

且廣寧去寧錦僅跬步之近,南衛去登萊隔瀚海之遠,運饋轉輸之難易又不可不辨。數年來東江遠涉海外,原以虛而牽奴之實。今我自去其虛而奴反益,其實我又不能以實御,致有遵永之禍。

今宜張其虛以喝奴秋冬猖狂之謀固其實以固我來春恢復之計。」

廣寧之地東可進遼陽,西控蒙古,南接寧錦,且可掐斷後金西進蒙古之路。不復廣寧,無論是孫承宗的策略還是當初熊廷弼的三方布置都將難以展開,不復廣寧從正面給後金壓力,明朝圖謀南四衛(金海蓋復四衛,後金重要的經濟產區)也無法展開。同時廣寧也一貫為明朝撫蒙的市賞之地,擁有廣寧,才能從根本上掐斷滿蒙聯盟,將蒙古控制在自己手中。

廣寧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因此天啟王化貞的浪戰而丟失廣寧,讓明朝在遼東極其被動。打個比方,薩爾滸之戰雖敗但未傷筋動骨,遼陽之失,明朝仍有翻盤機會,復遼不過是個普通難度,但是廣寧丟失,卻直接讓明朝的復遼大業陷入地獄難度,不得不推進遼西堡壘戰術先謀求復廣寧再復全遼。

這件事也暴露了遼西堡壘戰術失敗的乙個原因,因朝內無張居正之類的有能力的核心首腦,導致各種政策反覆無常,朝令夕改,不能連貫執行,一些主政者為了塞責甚至胡亂指揮。

遼西堡壘戰術另乙個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都說關寧十三四萬,但實際上這十三四萬是包括了薊遼登萊等地。明朝自修築寧遠以來,真正在遼西的兵力不超過7萬。

遼西除寧遠錦州之外還修築了如前屯、松山、杏山、中後所中前所等等堡壘群,因此這不足7萬之兵也就不得不分散防守到各個堡中,後果是野戰兵力極端缺乏。這也是為什麼寧錦之戰,袁崇煥要求調關內兵支援,松錦之戰,明朝從九邊抽調八總兵援遼。遼西自身兵力只能勉力自守。

以大凌河之戰為例,因為此時農民起義朝廷忙於西北剿賊,此戰並未從關內各鎮調集援兵,而是依靠關遼自身兵力援救大凌河,最後的乙隻解救大凌河城的援兵以吳襄和宋偉率領,張春監軍,才不過區區2萬,這就是遼西+山海關鎮能出動的全部機動兵力了。

如此少的野戰兵力又如何滿足「戰兵在外,守軍乃敢堅壁」的堡壘戰術基本要求?宋朝對西夏堡壘戰術成功的典範洪德城戰役即運用充分數量的野戰兵力執行外線主動進攻,多路牽制的方式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而遼西堡壘戰術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單純向前堆積堡壘,不過是進一步分散少得可憐的兵力,使區區不到7萬之兵全部淪為守兵,而無機動野戰兵力。

而明人直言「欲復廣寧一帶非五萬兵不可」,就是說需要在現有六七萬的基礎上再增加5萬兵力。

當然,最核心根本的原因還是一點,堡壘戰術+大量野戰軍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明末還有錢嗎?

6樓:吉普力的熱風

我自己覺得吧。北宋推西夏在橫山修堡壘和明朝在遼西堆堡壘有個很關鍵的區別是。。。。。。。人家北宋西軍野戰能打贏西夏啊,所以人家步步為營,一點點推。。。。。。

明末關寧軍在城牆裡蹲坑還行,野戰還是算了吧,所以大凌河就是過不去,修了就被人家拆了。至於大凌河以西。。。。。。。。修了又咋,一圍就死。

救都沒辦法救。至少北宋西軍打西夏敗的比較有名的那倆次都是為了救援友軍,被敵人給圍了,但是也是死戰而敗。。。。。。。。。明末遼西除了畏敵如虎,解圍就是圍觀外。

不知道有啥好提的

7樓:秋原

先糾正答主乙個錯誤:明朝採用堡壘推進法,是在遼西走廊,不是在遼東。當然,把明朝東北關外控制地區統稱為」遼東「,也完全說的過去,是我過於吹毛求疵。

其次,說下我的不足:我對北宋的堡壘戰術沒什麼了解,在這方面不敢無知賣弄。

所以我就只能單獨說下明朝遼西堡城戰術的一些特點和戰略目的。大家在針對北宋的戰術,自己做對比吧

一、在明清史這個話題下,我寫過很多答案,幾乎每次我都要強調乙個觀念:史地不分家。

我們關注歷史上諸如戰爭、調兵、部族人口遷徙等等大規模人類社會活動事件,必須要同步研究地理和氣候,了解事發時空所處的地貌水文環境,才能更好的了解歷史事件。

單純抱著一堆史料文獻去做分析,卻不看地圖(尤其是地形圖)那就是盲人摸象,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和清晰深入的理解。

先貼第一張圖:

這是明朝萬曆朝前中期的遼東轄區。

正所謂「漢墓、唐塔、豬打圈」。「豬」指諧音朱姓皇族建立的明朝。在元末割據亂世中,朱元璋憑「高築牆、廣積糧」的策略鞏固自家地盤,其軍事防禦思想特別推崇趨向保守的堡壘要塞體系,熱衷修堅城高牆,把人口密集的市鎮圍起來。

在朱元璋之後,明朝二百多年,一直特別熱衷用碼牆修堡的方法,在北方邊塞經營防禦體系。明朝在遼東的控制地區,基本都在遼東邊牆以內。

這張地圖的時代,是在萬曆皇帝的中前期,因為圖中遼東邊牆的東段,靠近建州女真與鴨綠江的位置,寬甸六堡等地還在明朝的控制內。

二、此時的努爾哈赤還沒有反明,他對大明朝恭順有加,因看邊有功,還被明朝封為建州衛龍虎將軍呢。

那麼努爾哈赤從赫圖阿拉出發,去北京覲見萬里皇帝表忠心;或者北韓的使者也去北京,向大明天子通報日本侵略的緊急危情。他們該怎麼走呢?

我就用上面這張地圖,簡單標出了他們的路線——

紅色,是努爾哈赤進京面聖的路線,大致呈」Z「字形

藍色,是北韓使團進京求援,請求大明趕緊發兵抗日的路線,大致呈」倒V「形。

從海州開始,這兩條路線是重合的。在這個地方,遼東邊牆的走勢是大幅度的往內(南)凹了進去。此處邊牆外(北)的遼河河套地域,當時是內喀爾喀五部等漠南蒙古的游牧地,不屬於明朝控制了。

2023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此後的短短不到四年時間裡,後金奪取遼瀋、下遼南,幾乎不戰而得廣寧。明朝在遼東的大部分領地都喪失了,只剩下遼西走廊的一隅之地。

三、2023年春,努爾哈赤進攻寧遠失敗。

同年四月和十月,後金發動第一次、第二次針對內喀爾喀蒙古的大規模西征。

次年初,趁皇太極東征北韓,打擊毛文龍之際,孫承宗與袁崇煥搶修錦州與大凌河城,拓展遼西防線的縱深。

同年夏天,皇太極發動寧錦戰役。

從這時起,明清戰爭的焦點,就開始集中在遼西地區。

接下來,光看政區圖不夠,我們要看地形圖——

圖上,位於遼西,我用紅色標出的南北走向的山脈,就是醫巫閭山脈。廣寧,就在山脈的東側。

醫巫閭山脈與虜努爾虎山脈,一東一西,在遼西走廊北側,形成乙個南北走向的夾道。夾道中間,有大凌河流過。

處在兩座山脈當中的大凌河平川,直通向蒙古草原與燕山北麓山地,這就是遼西的義州大道。

2023年年初,孫承宗袁崇煥,搶修錦州城和大凌河城。如果這兩座城建好了,那麼就會堵住後金經遼西的義州大道,收攏內喀爾喀殘部、聯絡察哈爾與喀喇沁,發動西征的路線。

隨後的十多年,明清戰爭的重心,都集中在這一地區。

最後做個總結。明朝遼西堡壘推進戰術,具備兩個戰略目的——

1、將防線從寧遠向北推進到錦州、大凌河,為遼西防區開拓更多的縱深空間,後金不能直接殺到山海關下;

2、截住遼西義州大道,阻斷或干擾後金與漠南蒙古之間的聯絡

北宋英宗年間 濮議 和明朝嘉靖年間的 大禮議 的本質是?兩者有何區別?

已登出 沒有不同,都是過繼了要喊生父爸爸的。區別大概是明朝皇權更集中,權力更大,然後這種的事情成功了。嘉靖的大禮議,影響更為惡劣。至少人家英宗迷途知返了,嘉靖是一條道走到底,還走法多樣,徹底否認過繼這件事情,公開出爾反爾。嘉靖過繼這件事,其實是有明文的。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晚,進行了三勸進,內容包...

南宋主和派勢力強大是否跟北宋時期的地域歧視有關?

stone jack 南宋的事和北宋能有什麼關係?在南渡的大臣裡,主和派也有北方人啊,比如趙鼎。主戰派的大佬張浚反倒是廣義上南方人四川人。南宋不願北伐,地域當然是乙個原因,所謂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兩代人一過,誰還知道誰啊,還有什麼故國之思啊。然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皇帝沒有 萬里車書一混同 哈哈 ...

在足球戰術的戰術上,單後腰和雙後腰(甚至是三後腰)上有什麼區別?

將離 現在大部分單後腰陣容都被淘汰了。即使是單後腰,也往往會在比賽中使用彈性陣容,即轉換攻防時有人客串另乙個後腰。後腰基本職能是防守和組織,偶爾會有推進和插上任務。而單後腰無論如何也不太可能完成後兩個任務。即便不參與推進與插上,僅僅防守與組織就已經非常難了。歷史上能同時做好這兩件事的後腰也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