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明明沒有得抑鬱症,卻像得了抑鬱症一般,不熱愛生活

時間 2021-06-27 07:13:38

1樓:陌鳶

題主給生活假定了乙個前提,就是生活似乎必須得上進優秀,不這麼做就是不熱愛生活。其實生活本來就多種多樣,只要他們執著於他們的生活樂此不疲,他們就算熱愛著,哪怕對生活定義與你的不同。他們熱愛他們的懶惰,愛隨性帶來的安逸,愛躺平的愜意——他們熱愛一塵不變,他們拒絕了成長。

他們這樣不是向抑鬱症一樣不熱愛生活,抑鬱症是因為生命力受到了阻礙,想成長而不得,所以會痛苦;而他們是拒絕了成長,也就是拒絕了新的生命力,所以他們心安理得。

人類文明本身就是逆熵存在的,只要成長就必須要付出努力;而停止成長本就是最輕鬆最簡單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這是宇宙法則。所以人天生有拒絕成長的防禦,因為成長就是一種痛苦。

後天的教育同樣重要,比如家庭教育對人格培養的缺失,讓他們無法克服成長的痛苦,收穫更高階的快樂。至於教育缺失這就因人而異了,題主自己也說了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當然遺傳因素可能存在於對智力的遺傳,包括情緒智力的遺傳,這會影響到他們獲得成就的能力。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自我實現的需求是金字塔頂端,大部分人先要滿足前面的需求才考慮自我實現。他們之中有可能溫飽和安全不能夠滿足,他們只需要每天養活自己就足夠,不需要考慮更多。他們可能已經很努力,卻只能做到這些,被你看見了其中不堪的一面,其實更多的是生活的無奈。

2樓:無塵

抑鬱情緒也會有相似的狀態。就你所描述跟抑鬱症貌似關係不大。還有愛好還有一直都願意有興趣做的事,基本生理症狀都不符。

你所說的這類人就是日本的御宅族吧,沒有對這類人研究過。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個人觀察歸納為一種生活習慣,大眾眼中的這樣那樣的孤僻獨處好像有什麼問題,其實大部分沒啥嚴重的問題。除了家庭環境原因促成,還有年代背景大環境的因素,疊加沒有向陽的助力和人生目標就越玩越廢了。

3樓:江秀英

這是被父母溺愛,不管什麼事父母都主動承擔了他的一切責任和義務,讓他形成了懶病。只要父母還在,還有能力去做,這個懶病就越來越嚴重。除非父母沒有能力,他自己必須承擔自己的生存責任,這懶病能稍稍好一點。

但這懶病一旦養成會伴隨其終生。不管現在這種人日子怎麼樣,但中老年後,自己該做的還是要去做,過去沒做的,還要補上,就會格外辛苦。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什麼都不懂卻喜歡各種指點?

bananya 當別人對正在玩switch,身後是擺滿了漫畫的書架,門口擺著兩台高達MG,面對的電視櫃裡擺滿了手辦和扭蛋的我說 你知道嗎?二次元的手辦超貴的。你知道嗎?那些喜歡看動畫片的叫二次元。你知道嗎?你知道嗎?我這是關愛智障的眼神。 大學時修心理學,對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印象深刻。生理,安全,社...

有沒有得了(過)抑鬱症或躁鬱症的人,能不能分享一下對抗疾病的經驗?

好了 前面一直是焦慮症,後來加重了,現在四年多了期間多次發作,多次間接因為父母的原因讓我加重,期間斷斷續續去過好幾次學校,一直吃丙戊酸鈉,感覺沒啥用,抗抑鬱藥斷斷續續吃過10次, mamimi 藥還是要按時吃,這沒什麼,也沒有頭,其實也可以培養的自律行為,自律帶來習慣,習慣帶來自製,自製帶來強大的意...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很優秀,卻總是陷入自我否定中呢?什麼原因引發的呢?

commontolerance 可能的原因有,但不限於 a 標準不同 有的人對優秀的定義和標準參照是向上的對齊的,如果這個標準太高,會導致自我否定 b 外在的優秀不代表內在的自知 知物者智,這個是世俗意義上,學校和工作重的標準。自知者明,這個是內在真實的智慧型,儘管學校不教,社會不講。很多時候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