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現象背後是什麼心理學原理?

時間 2021-06-19 15:27:42

1樓:「已登出」

孩童時代,五六歲時候,人的超我沒有完善,表現出來壞的衝動,是本能不加控制而表現出來的結果。

孩子也沒有意識去控制自己,只是很單純的表現出來,比如童言無忌,就是乙個例子。

不知道你讀的什麼文章。至於那段話說的,有壞的衝動,會導致成年後做好事,似乎不嚴謹。因為,童年有壞的衝動,和成年人的行為沒有必然聯絡。

人都有好的衝動,壞的衝動,這些都是本能。通俗點來說,人都有兩面性。小孩是人,也一樣。

小時候表現出壞的衝動,大了未必就做好事。小時候成績差,不見得大了就成績好。小時候是小混混,不見得大了會變得溫和。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2樓:

「孩子時被看成是壞的強烈衝動」,指的是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在開始孩子還不會考慮到別人,這些本能衝動表現出來時,往往是一些破壞行為,例如,看到好吃的就搶,看到好壞的就拿,不高興就摔東西,不滿足就滿地打滾等。這些行為,往往會被父母,後來的老師、領導等權威,以批評、懲罰以及表揚等方式制止和引導。

人的一些本能衝動,童年是可以自由表現出來,也為父母所接受,如想喝奶就有人喂,想拉就拉。但孩子長大後,就得開始訓練定時就餐,定點大小便了,到幼兒園,學校以及社會,孩子就不能隨意地做事了,滿足自己時也要考慮別人,要講一些規則了,這就是人的成長,也是乙個社會化的過程。

在這個社會化過程中,父母、老師和領導等權威人物的價值觀念,逐步被孩子認同,成為孩子內心的一部分。孩子卻一點也不會意識到,在一開始,他是強烈反對這些觀念的,他因為違反被懲罰過,他遵守被表揚過,但後來在教育過程中,這些獎懲所代表的價值觀觀念,就變成他自己的,他也認為這些本來就是他自己的,特別是道德觀。

由於人的本能總是存在的,但由於有了道德觀,當本能再浮現時,就不能自由的行動了,否則就會產生強烈的內心衝突。要想在社會上安全地生活,就必須讓道德觀念等所壓抑本能,畢竟這些觀念是一種社會合作的規則。

但對於那些天生的、本能衝動特別強的人,就需要有更強的道德觀念來制衡它。換句話說,那些特別高尚的人,往往內心有特別強的內心衝動。也就是這段書上說的「那些童年表現出特別利已主義的人,可能會成為最樂於助人和犧牲自我的社會成員

」這需要有乙個條件,是天生本能衝動強的孩子,要生活在一些價值觀相對愛憎鮮明的環境中,特別是象軍隊、宗教團體,或者相對正統的體制內,孩子在成長過程才有機會接受、認同這些價值觀念。

厭食症背後的心理學解釋是什麼?

巴菲特的小可樂 絕大多數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為13 20歲的青少年女性,患厭食症的心理學解釋有以下幾個 1.害怕發胖 以瘦為美的社會文化的審美的過度影響 對體型,體重的歪曲認識和不滿,以及強烈的求瘦慾望是神經性厭食症的重要心理病理特點。2.是個體潛意識裡拒絕成長的表現。對女性來說,生理上成長的標誌就是第...

販賣焦慮的心理學和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藍色虎鯨 簡單來說就是應激性消費,或者非理性消費。心理學的問題在於人人都普遍存在心理需要 物質需要,而這些需要往往是無法自己就可以自由掌控與自我滿足的,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取,並付出相應的代價。可以這麼說,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構建了人類自身的社會系統與探索研究系統,人類所有的研究都是為服務人類自身而存...

這是心理學概念?求原理或出處

胃大的Man 另乙個人完全不知情是什麼意思?如果這個人幾個小時壓根就沒看見有人模仿他,那不可能會出現這種現象吧?如果是無意間瞥見,可能發現這個人跟自己動作有點像,形成了認同吧,然後也開始模仿起來。可以看看社會學習理論和身份認同,是否有你想要的。我是懷疑這個實驗的真實性,坐咖啡館幾個小時。 威廉綿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