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從眾心理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5-31 03:50:27

1樓:清歡

以說是固定的。之所以會在乙個人群中變得從眾,除了自身沒啥主見或是心態比較平和之外,更多的因素就是我們習慣了跟著大部隊走的模式。至少這樣的做法可以保證出錯的機率比較低。

也就是說,我們跟隨主流,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怕犯錯。

我沒看法或者我直接打出乙個對的,服從意見領袖的觀點。

基於怕犯錯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乙個問題出現的時候,回答問題的答案會在短時間內變得統一而和諧。更多的原因是我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沒看法或者我直接打出乙個對的,服從意見領袖的觀點。這樣看上去很搞笑對吧?

但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特徵。說多錯多,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味著要對這個觀點負上應有的責任。但是,如果有乙個人願意充當領頭羊,而他的觀點和我出入不大,那麼聽他的也沒有關係。

2樓:李飄飄

並不是每個人都應當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乙個社會中大多數有天賦的人都湧向同樣的一流大學,最終學的都是同樣的一些課程,從事的都是同樣的一些職業,那這樣的社會就不再有生命力了。

一昧地隨波逐流,容易迷失自我,在藍海裡奮鬥才有機會,在紅海中拼搏只是徒勞。

《烏合之眾》中提到過:群體的意見是別人施加的,從來不是自己推理出來的。人從眾,是人性的弱點,為了保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會選擇加入群體,而不是特立獨行。

3樓:林深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非常推薦《烏合之眾》這本書來比較恰當的了解群眾的心理。

因為人的從眾心理擴充套件了來說也就是作為群眾的一些聚合反應。

對於群體來說,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對於個人來說,成為群體的異端,會讓自己在形式上受到侷限有些時候可能你並不想從眾,但是礙於環境與流言的干擾,你迫不得已便成為從眾的一員

從群體運動的狂熱性來看,個人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從眾簡而言之,了解一下,可能會對你的認知世界進行了乙個了不起的擴充套件。

4樓:蘇小小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這一事實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會處在個人價值取向和社會要求再從的價值取向的緊張衝突關係中。大多數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總期望達到兩個的目標:乙個是確保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乙個是通過不辜負他人的期望來贏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可。

但要注意一點,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最初的動機是希望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別人最初的動機希望贏得他人的好感。

出現從眾現象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乙個是他人的行為可以可能是我們確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錯誤的(因資訊而引起的從眾);另乙個原因則可能是我們希望在群體中逃避懲罰(例如被拒絕或嘲笑)或獲取獎勵(例如得到喜愛或認可)(因獎懲引起的從眾)

如果我們置身於一種不確定的場合,這是我們就只能依據他人的行為去行事,那麼在類似的情節再次出現時,無需暗示,我們自然會重複剛才學到的行為。除非,我們後來清楚的證明了自己的行為是錯誤或不恰當的。比如當我們進到走出男士的洗手間時,發現裡面竟然是女廁所。

例如,當你去到乙個陌生的地方,那裡洗手間的標牌是你完全看不懂的語言,也沒有任何圖案可供參考。你毫無意外的會陷入徘徊之中,而在這個時候,你看到從某一邊走出乙個男士,這時你就可以大舒一口氣,昂首邁入了。

5樓:無憂

因為事物的概念是由大多數人所賦予的吧。當乙個人從小教導另乙個人,冰這個字他念熱。而一群人也告訴他那個字唸熱。

久而久之那個字的意思是熱,表示代表溫暖的意思。而冰這個字沒變,而冰這個字所表示的意思卻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6樓:故事檔案館

。1.從人類的祖先來看,如果沒有集體,那麼對於個人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在那個原始時代,人離開集體是無法生存的,所以,成千上萬年的進化,從眾心理已經深深烙入人的潛意識。

從進化心理的角度來講,那些不從眾的祖先,基本沒有生存下來。2.其實,有個例子,就是人為啥喜歡參加演唱會,因為在演出會中,觀眾基本是消減自我的,看過乙個例子,乙個中年人去看演出會,剛開始,就是發現周圍的年輕人喊叫,她覺得不可理解,後來,慢慢的,就是她開始和那些年輕人一樣,拼命的喊叫。

這就是集體的力量,當然,還有乙個原因是,在集體中,個人是沒有責任的,在生活中,沒有責任的時候太少了,所以,需要有個場合來釋放,演唱會是個很好的地方。3.廣告效應,現在很多時候,商家做營銷,就是利用這樣的心理,例如,僱人排隊,其實,這裡面有個心理學暗示,就是,既然大家都這樣做事,那麼我也需要這樣做,因為,這裡有個安全感,如果我不這樣做,是不是我的問題?

是不是我會被排除?所以,很多時候,人看到許多人做同樣的事情,那麼,為了安全,他也會去做。綜合來講,從眾心理的原因很多,對於個人來說,當熱血沸騰的時候,考慮一下,因為,現代社會,很多商人會利用這一點,結果會讓我們購買很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7樓:悅讀書越幸福

從眾心理,即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而從眾行為,一般指群體成員的跟從群體的傾向行為。即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會促使他採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

從眾的影響機制

由阿希的實驗延伸得出,從眾的影響機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源自資訊壓力,一種源自規範壓力。

(1)資訊壓力: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機率比較高,情況越是模稜兩可, 就越是缺乏參照構架,人們就越相信多數人,越從眾。

在20世紀30年代,謝里夫的從眾實驗將游動現象應用於從眾行為研究。實驗過程是這樣的,謝里夫首先告訴被試者黑暗環境下的光點在運動,然後讓大家判斷乙個光點運動的距離。由於人們一般沒有游動錯覺的知識,因而就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距離判斷。

隨後謝里夫再讓一位實驗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離判斷的尺度,結果發現經過幾次實驗之後,被試者的距離判斷越來越接近於實驗助手所作出的距離判斷。

這一錯判現象的社會心理學依據是:所有被試由於處在一種不能確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試者只好慢慢地遵從他人的判斷。該實驗結論是,人們在不了解情況,不能確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現了一種從眾行為。

而這種從眾行為是由於缺乏必要的資訊所引起的,並不是盲目的服從。因為在謝里夫的實驗中,如果實驗人員告訴被試者,其實光點並沒有運動,他們感受到的光點運動只是一種視覺幻象,他們就立刻停止了從眾。這就說明了在缺乏必要資訊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攏,當有了可靠資訊的支撐,這種從眾行為就會消失。

資訊壓力可以出現在人們不確定的時候,也可以出現在大家意見不一致時。資訊壓力能夠帶來切實的認知改變。

(2)規範壓力: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一匹離群之馬」,遭到孤立,因此採取多數人的意見。

毋庸置疑的是,在阿希從眾實驗中,規範壓力應該是導致被試者從眾行為的主要成因。三條比較線段間的長度區別十分明顯,很容易看出哪一條與標準線段一樣長,在沒有錯誤答案干擾的情況下,所有被試都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從這裡可以看出結果幾乎是顯而易見的,不存在資訊壓力的影響,可當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說錯的時候,人們依然會改變自己的說法,哪怕他們很清楚這是錯的。規範壓力不會帶來認知改變,從眾者並不相信大多數人的看法,他們只是不想做那個率先說出真相的人,害怕「槍打出頭鳥」。

規範壓力的強弱可以隨著一些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在阿希實驗中,如果增加私隱性(比如單獨詢問每乙個被試的答案),以匿名的方式回答(讓每個人把自己的答案寫在紙條上,不用說出來),或是減少圍觀人數,那麼即便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作出錯誤的判斷,被試也會有更大的機率堅持己見,因為這樣他們「不合群」的意見就不會為他人所知,不會被嘲笑也不會被排擠。

8樓:曉六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算是對從眾現象的一種另類詮釋了。

從眾心理具有極強的傳染性,還能短暫降低人的智商,特點有:

其一,引起從眾的群體壓力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想像的。

其二,群體壓力可以在個體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使個體通過理性抉擇,選擇從眾;也可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影響,使人不自覺地跟隨多數人行動。

其三,從眾行為有時雖然不符合個體的本意,但卻是個體的自願行為。自願性是從眾的重要特點。

《烏合之眾》裡有一件事是這樣的:

讓看熱鬧到殺人,還是「滿懷神聖」的殺人。這就是從眾心理引發的暴力行為。

由此從眾心理對個體的影響可見一斑,然而生活中從眾心理對我們個人的影響幾乎隨處可見。

9樓:屈魔人

從眾心理,羊群效應,可以參考《烏合之眾》這本書。

從眾心理是我們潛意識裡面的本能反應。

因為在原始社會,人類經常會遭受豺狼虎豹,毒蛇猛獸的威脅。那些不隨大流,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存活下來的概率非常低。能夠繁衍下來的人,大都是群居,跟著主流隊伍,安全係數會極大的提高。

在原始族群裡,你和別人不一樣,那就是異類,要被驅逐出去的。而一旦離開這個群體,個人生存就遇到了威脅。所以,大部分人為了能夠生存繁衍,就會保持和別人一樣的行為,這樣才能融入這個群體。

而且,即使有時候判斷錯誤,群體做了錯事,但是,因為又不止我乙個人這麼做的,法不責眾,所以即使錯了,也毫無愧疚感。

10樓:麒麟之翼

我想起來一件小事。

我姐讀書的時候,我到我姐讀書的城市遊玩結束,我姐有事不回,又擔心我太小,就給我買好臥鋪車票,把我送到車站,讓我乙個人坐火車回家,然後我就在火車站等車。北京西站,始發站,檢票時間很長,提前半個小時就檢票了,在沒開始檢票的時候,檢票通道就已經排起了長隊,我當時就想著不著急,我坐的臥鋪,不存在搶座位的問題,等等,等著人少一點,發車前十分鐘檢票就趕得上。但看著檢票隊伍乙個個爭先恐後檢票入站,我坐不住了,是真的坐不住了,心中莫名的慌張,開始檢票後三分鐘,我也就起身跟著隊伍慢慢走,往前檢票。

但我明知道跟著隊伍走也不會提前幾分鐘進站的,但就這麼跟著排隊,跟著走,心理才不會慌。

這應該就是從眾的經歷,雖然我明知道晚點檢票也不會錯過站,但我就是克制不住的跟著一起排隊,只有置身於大眾,才會感受到充實的安全感。在我上大學之後,學習德育原理時,講到了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並不一定統一匹配時,我才深刻理解了從眾的行為。從眾就是基於安全需求的一種非理性行為,可怕之處就在於,雖然你可能認識到,但你不一定能夠就避免克服。

我們日常生活中,誰又能堅持本色的保持特立獨行,雖然厭倦領導空洞無物、廢話連篇的講話,但還是要假裝認真聽講,並不時熱烈鼓掌;雖然嚮往詩和遠方,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和評判標準,但還是要面對親朋好友、同學同事的靈魂拷問,「什麼時候買房」「還不趕緊找物件結婚」「想那些沒用的幹啥」「都這樣過來的」,然後,年紀輕輕,卻沒活出一點朝氣蓬勃的跡象,反而成了老態龍鍾之象,明明每乙個人都有鮮活的靈魂,但卻活成了一樣的劇本。

想不從眾,難呀~

從眾心理是好是壞

小白蛇 大眾心理學中已經說過了這個概念,群體是依賴於群體心理的,而群體心理中有服從的成分。而在這個選擇中,如果做出了大家一樣的選項讓你不開心了。你就有必要糾正這個不是錯誤的錯誤。因為服從乙個不是自己的選擇對你自身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無法獲得你需要的經驗以及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以我的主觀性回答。我認為大...

從眾心理到底是好還是壞

重慶半城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有2個,一是資訊壓力,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正確的機率要高一些,當情況比較複雜,我們覺得模稜兩可的時候,跟著大多數人走出錯的概率要小一些,即使出錯,也不需要乙個人承受壓力,畢竟是大多數選擇的結果,要怪,就怪大多數人。二是規範壓力,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害怕與大家的群體標準不...

從眾屬於心理學的哪個內容呢?

已登出 社會心理學的範疇。社會影響指的是英語。進行了互動,把產生的態度或者行為。個人接受社會影響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群體的背景。個人之間的交往,社會的文化環境。或者說是乙個人所在的物理條件都會對乙個人的行為發生影響。不過個人接受社會影響的方式,它都是高度集中的。在行為的層次上,從眾 服從 依存是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