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目的論」真的沒有bug嗎?

時間 2021-05-29 22:55:01

1樓:冬吳同學

他只是這樣表達,這樣形容而已。

我也可以說,世間發生的任何事都有目的。

佛洛依德也可以說,世間所有事情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都沒問題。

2樓:你壓到我頭髮了

哲學觀點本身就不是嚴謹的,無法證實或者證偽的東西,屬於蘿蔔白菜。你自己也說了,過去和現在存在因果關係。當然這也不一定就能證偽目的論,但的確是乙個存在的問題。

3樓:華白少年

我並不了解這個理論,但很明顯,這個書中的理論例子和結論都完全是文字遊戲站不住腳。

書中例子說,乙個人有陰鬱性格是首先有交往不想被傷害的目的,而選擇了陰鬱性格,而家庭環境原因是找的理由。

從時間上來講,是先發生家庭環境等不好的事,再有不想被傷害的目的,才是選擇了陰鬱性格。

從例子來說,這例子也明顯有主觀意圖,換個例子,同樣的目的,都不希望交往被人傷害,原因都是家庭環境的不好情況,選擇改變不再是陰鬱性格而是更謹慎的交往態度,同樣的目的沒有主觀意圖選擇完全不同。

例子不行結論也不行,書中結論是:

生活方式不由經歷決定,而由賦予經歷的意義(目的)決定。

先不說這裡的生活方式怎麼定義,難道現實中經歷和目的可以分開不受影響嗎?經歷不會影響目的嗎?目的不會改變以後的經歷嗎?

生活方式的定義又是什麼?是對生活的態度(消極積極),還是生活情況的選擇(富裕貧窮),這個結論是指人們生活不好是因為不想要過好生活嗎?

窮人是自己選擇要窮的?不幸的人是自己非要不幸的?

所以這個目的論不是有沒有bug,而是完全沒有現實,僅僅再說文字遊戲。

之前的解讀:

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目的論,目的論的bug不說,但書裡面這個例子並合理。

這裡的不合理不是擁有bug,而是例子裡的闡述不管準確且刻意至極。

「事實上是,有「不想在與他人交往中受傷」這一目的在先,繼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才選擇了不與人來往的「陰鬱性格」。並且,為自己選擇這種性格找藉口,就搬出了「過去的家庭環境」……是這麼回事吧?哲人:

是的。你接著說。青年:

也就是說,決定我們生活方式的並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這裡面的事實描述都沒有問題,不想與人交往受傷往往確實是目的,也的確是主動選擇了陰鬱性格,往往原因確實是過去的家庭環境。

但當這樣闡述出來得到的結論卻是否定經歷,加強意義。

然而生活方式是乙個連續的過程,不好的經歷就是會帶來不好的感受,你無論怎麼賦予不好經歷的意義,這種生理層面的東西是改變不了的。

就好比乙個人曾經因為家庭環境被傷害過,那他就是會主動疏遠,主動選擇陰鬱的性格,他的目的自然是不想與人交往受傷。

因為這些經歷就是會帶來這些感受,感受會因為意義的賦予有所不同,但經歷不會,傷害就是會造成痛,不能因為追求意義而去無視經歷,

所以決定論也就可以否定了

「決定我們生活方式的即是我們的經歷,也是我們的感受,意義只能改變感受,但不能改變經歷。」

4樓:九微

可到底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科學呢?

邏輯上成立並不構成真理和科學的前提。在日常語言中的邏輯指的是我們覺得合理的東西,我們覺得人受侮了打回去合理,我們覺得1+1=2,我們覺得男生比女生數學好,這些判斷裡哪些是真理哪些是科學呢?

陰鬱的性格的造成因素可能有家庭環境惡劣,可能有遺傳基因等生物性因素,可能有之前經歷的影響,也有可能有習慣性的思維模式(「不想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受傷」)的作用。這些都讓我們覺得合理,也因此似乎都是我們認為合邏輯的理由。但什麼樣的表述才能算真理或者科學呢?

我說我面前某個人的陰鬱就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對嗎?那如果他之前有過惡劣的家庭環境,惡劣的家庭環境是導致他習得這樣思維模式的乙個原因呢?我說陰鬱都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造成的,那是否有一部分人的陰鬱是由於先天的氣質型遺傳導致的呢?

性格的成因是複雜的,往往是由多因素交織而成的乙個結果。這些因素都在某乙個層級上是合理合邏輯的,但他們單獨都無法構成事情的全部。對每個陰鬱的人來說,這些因素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是不一的,如果要我講什麼是關於陰鬱的真理講科學,我只能講出這段無趣的話。

那這是否意味著阿德勒的目的論是以偏概全是假的是錯的是我們不應該相信的「非科學」的東西呢?

不是這樣的。心理諮詢在國外的一些院校是放到社工系甚至文學系下面的。心理諮詢本身更接近文學和藝術,並沒有那麼強烈得科學屬性。

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不可證偽的,各種後來的心理諮詢理論也更像是藝術裡面的流派而不是科學中的正規化,沒有誰取代誰一說。關於心理諮詢的科學研究是臨床研究某種技法的有效性,但這也不能說明某個理論的對錯。

最後,回到阿德勒為什麼要強調目的論。對於來訪者而言,過去是無可改變的,來訪者真正能改變的只有當下的每一刻。所以阿德勒以及背後的存在主義都選擇去強調當下的選擇,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成改變。

怎樣解釋阿德勒的「目的論」

電影 卡薩布蘭卡 裡有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台詞 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所以,任何人都無法磨滅成長軌跡中過往經歷所施與的影響,這一點阿德勒並未否認過。但是,阿德勒目的論觀點認為,不要過度關注自己 被給予了什麼 弗洛伊德決定論關注焦點 而忽視了自己的主觀認知,即 如何利用被給予...

怎樣理解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蔡時中 人類的行為,或多或少都是有目的性的。但物質 非生物 的運動卻沒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乙個核心想法就是將客觀和主觀分開來。客觀 萬有引力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光折射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需求麼?還是本來就是那樣子的?如果這個世界的存在,是基於需求和目的而存在的,那麼精緻的乙個世界,必然引導出乙個話題...

如何從目的論的角度解釋迴避型依戀

我猜題主說的目的論是阿德勒那種?的確,依戀理論最初也是脫胎於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和弗洛伊德那種決定論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大家今天看到的對不安全依戀型別的解釋都是嬰兒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 不好的原生家庭之類。阿德勒的目的論的核心就是追求優越感,如果用它來解釋不安全依戀風格,大概就是,高依戀迴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