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人們是否有助人的需求?

時間 2021-05-13 04:49:50

1樓:心理學方老師

助人行為是一種親社會現象,是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行為。助人並不是一種生活中需求,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化的過程中積累的一種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潛在技能,人類有這樣的乙個特性,就是只有幫助別人,別人才會給予你幫助。這一特性在《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中,給予了很好的解答,有空可以翻著看看。

2樓:潘潘

利他和自身的需求有著聯絡。幫助他人實則還是為了滿足對自身肯定的需求。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比如說有善心,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那你就會採取行動來證明自己告訴自己。

3樓:Pussy Diver

人類生存兩大推動力:延續生存,消遣。延續生存的意識通過基因表達,可以理解為本能,當然在助人時得以體現。助人有內容,故同為消遣。

4樓:孫潔

雖然不太懂心理學,但是我知道幫助別人真心會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或許會給你帶來一天的好心情。如果從來不去做這個舉動,可能是乙個人排斥社會的體現,冷眼旁觀本身就會給自己心理上的壓力不是麼?

5樓:

@鄭偉同學看了大家的回答,是否更迷糊了呢?

是否有助人的需要,主要看是否平衡。人類一切行為的本質都是不平衡造成的。不平衡產生慾望。

欲,左谷右欠。谷缺陷也,缺陷即不平衡。高低不平衡,上下不平衡、多少不平衡都是會產生慾望。

慾望就要彌補。因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乙個均衡的狀態,我們是不需要別人幫助,也不會幫助別人的。就象氖一樣。特別穩定。

因為它本身最均衡。(氖有十個電子,第一圈兩個,只能兩個正好,第二圈只能八個,而氖的電子也正好八個,不多不少)

我們的均衡狀態是不會幫助他人的。也不需要他人幫助。打個比方,在均衡狀態之下,我學會武術了。

然後師傅告訴教導我們說,要見義勇為。(這就失衡了,因為你有助人的能力了)你信任你的師傅,而在某一天,有五個人欺負乙個美女。(注意,這也是不平衡。

正好能容的下,你多出來的正義感)這時候,你就會助人了。

那麼從心理心上,人有沒有助人的需求呢?

這得看是否失衡了。如果失衡,那麼就有助人的需求,如果不失助那就沒有這個需求,不過我們人生來就是不平衡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會見義勇為。

有的人樂意助人,有的人樂意被別人幫助。有的人不樂意助人了。

最後:這麼好的答案,既然都排不到第一。可見我也失衡了!

6樓:

進化心理學上對利他行為有充分解釋。遠古時期,人獲得獵物的機會是不固定、稀少的。利他行為其實是人將自己的邊際收益(獵物,吃不掉的部分)分享給別人的過程,有利於自己的種族的延續和發展。

7樓:濟癲

理論的東西不會。不過我覺得助人除了同情心、正義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助人者通過這種行為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並獲取被人需要著的滿足感。

8樓:謝進

如果我能算得上這種現象的人,先讓我不要臉的給自己貼金,我會這麼認為。一,人都有困難,與其見死不救,倒不如幫他一下,說不定以後自己還能得救。二,人家都那麼慘了,想想自己相對於幸福的狀態,於心何忍?

三,就當是幫自己討點好名氣,積點陰德吧。特殊四,不客氣,我姓謝。

9樓:李松林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現有的許多經典理論都可以很好的回答

首先必須是我大精神分析學派這方面我部份贊同李九同學@李九 但我不贊同買可樂的理論個人覺得拋開精神分析的其他流派但就弗老爺子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而言他強調的是所有的矛盾來自於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力比多在潛意識中不斷作用著而潛意識希望上公升為意識以滿足本能而意識不斷壓抑潛意識矛盾也就產生了或者用人格理論來解釋本我尋求快樂超我尋求道德自我尋求現實並平衡前兩者因而產生矛盾所以我認為人的矛盾並非是得失多少增減產生的而是有更深成的機制起作用

10樓:李佳俐

助人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過去對助人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上。按照影響因素起作用的方式, 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大類, 即直接因素(助人者和情境因素) 和間接因素(環境因素) 。

助人行為是直接、間接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助人行為最終是由助人者來完成實現的, 助人者自身因素在助人行為中具有決定性意義。

11樓:

首先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這種需求算是人生來就有的吧也就是人性,其次就是為了體現出自己有愛心,營造出自己樂於助人的形象,還有就是利益需求,經常有新聞說某某富豪捐贈多少錢,其時大部分人這樣做是為了自己(仔細想想就明白,但有些人就是純粹的幫助別人)另外,幫助別人之後自己的心裡也會有很大的滿足感,這是做其他事都體會不到的。所以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做些好事,既幫助了別人,又讓自己開心,何樂而不為呢人嘛,活著就要做些好事,這樣才有意義。

12樓:夜城

博弈論互助是生物在漫長演化過程形成的生存策略吧。

你不幫別人,別人就不幫你。

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結果1,近可幫助自己生存,2,遠可幫助自己的基因種族生存

那些不具有互助能力的個體,容易死掉,被淘汰。

13樓:

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的潛在衝動,不過礙於自私的本能這種衝動很容易抑制住。

當一次付出遠遠低於他所能承受的臨界值,或者一次付出所帶來的心理財富遠遠高於他現實中所受到的實質損失時(自己衡量),他心裡這頭積極幫助他人的「小鹿」開始亂撞了……

如果非要說這也是一種需求有點牽強,說是一次衝動更合適些。好比:大熱天打了會兒球想買瓶可樂,我能說喝可樂就是我的需求嗎?

可以,但是老闆娘說:可樂賣完了,來瓶脈動吧,我也能欣然接受~

14樓:Andy Lee

人類沒有助人的需求,但有社會交往的需求,而參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常常需要乙個人有親社會行為,這使得很多人表現出助人的舉動。

人還有乙個「名聲」的需求,在很多社會文化當中,「樂於助人」常常被認為是「好名聲」,那人們自然也願意為了這個好名聲而去助人。

至於利他主義的起源和作用機制,我在利他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 Andy Lee 的回答這個回答中提到了,這裡不贅述了。

15樓:負二

心理學對此的解釋是「共情-利他理論」。

科普文看這篇就行了:http://www.

假設某個人從哲學角度,人文角度,心理學角度,商業角度 等各領域中理解了美學,是否能成為藝術家?

蔡惘然 前答有一篇講的不錯,技能可以被拆解,學習,練習。但是天賦無法被學習,認知。甚至被同代人理解。我接著講一下。一萬小時定律也只是技工,畫匠,是藝術家的徒弟,而不是藝術家。但凡學過藝術的人,都知道天賦有多重要,讓人嫉妒到發狂。我也是,不要羞於承認。舉例來說,我自己學畫的,早年看不懂倫勃朗,現在能明...

人們說的「感覺」,從心理學角度看,是 意識 還是 潛意識 層面?

兔晴晴 意識和潛意識都能接收到感覺,意識能更早的意識到感覺。首先要有感覺,才能有意識。感覺是人的感官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應。意識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應,是對感覺資訊的整合和解釋。意識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感覺資訊的整合和解釋。感覺,心理學名詞。是其他一切心...

能否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去紋身

我們所有的文化,都是基於傳統的影響。在遠古時期,男人出去狩獵,通過獵捕帶來獵物來養育部落,從而成為部落的英雄,受到部落成員的敬仰。在捕獵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傷痕,血跡。而這些傷痕和血跡對於部落其他人員來說,就是英勇的象徵。所以逐漸出現在完好的身體上通過塗抹來獲得英雄的痕跡。而這種行為,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