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詢師一般需要面談3次到4次才給予指導性建議或者評估反饋?

時間 2021-05-12 14:43:22

1樓:心語

指導性建議的給出需要具體了解來訪者的情況,所以要多久給出指導性建議依賴於諮詢師獲得的來訪者的有效資訊,沒有特定的次數。一般來講經驗豐富的諮詢師善於蒐集資訊所以時間相對會短一些。

2樓:和真心理

首先,心理諮詢本身很難做到立竿見影、一針見血。相反,像動力學的心理諮詢一般都是長程的。在諮詢開始之前,我們會有乙個評估階段,也就是你所說的前面的這3-4次諮詢。

在評估階段,諮詢師更注重的是對於來訪者資訊的收集,以及評估來訪者和諮詢師是否可以繼續在一起工作。

3樓:妮寶

要看你是什麼情況需要見心理諮詢,我當時是因為寵物離開一下子接受不了,很長一段時間渾渾噩噩去看的心理諮詢,這種就並不需要聊好幾次才能給你意見和評估

4樓:大魚心理諮詢工作室

例如有些人去醫院,他希望醫生生說:你根本沒有什麼毛病,放心吧!(緩解焦慮,獲得安慰)

也有些人希望醫生會說:你這個就是抑鬱症,抑鬱症都會這樣痛苦,吃吃藥就好了(找到自己痛苦的原因,痛苦獲得了解釋)

這樣的解釋有幾個好處:

1、問題馬上被定義了,獲得了確定感;

2、被定義的問題就會有確定的解決辦法,獲得了安全感;

3、說明你對面的醫生/諮詢師擁有未卜先知(讀懂人心)的能力,說明這個醫生是無所不能的,獲得信任感;

作為諮詢師,我能夠理解來訪者這樣的心情,所以有時候會前置性的給來訪者一部分反饋(當然不可能是全面的反饋,也不會是直接的指導和建議),這樣做會部分滿足來訪者對我的【理想化期待】,安撫來訪者的焦慮情緒,幫助建立信任的諮訪關係。當然,我也會考慮來訪者的焦慮水平和人格基礎(這兩方面決定了來訪者承受不確定性的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諮詢師對待每一位來訪者都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如果來訪者的焦慮水平較高且人格基礎較差(比較難接受不確定性),我可能會在每一次諮詢結束時,給予一部分反饋。當然,在這樣做的時候,諮詢師需要擁有一些自我覺察:

這個反饋是為了表現我的全能(滿足個人自戀),還是為了幫助來訪者堅定諮詢信心?

這個反饋是因為我不能承受來訪者對我的失望,還是基於對來訪者焦慮水平和人格基礎的評估,為了更好的完成諮詢目標?

諮詢師時刻察覺自己的諮詢動力,確保時刻「以來訪者為中心」,這樣的評估和反饋才具有積極意義。

如果我感覺來訪目前的狀態有能量耐心的多等幾次,我會以來訪聽得懂的方式,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我需要幾次訪談(通常不超過4次)才會給予評估或指導性意見;這個解釋也是因人而異的,會根據來訪者的知識水平、焦慮水平、對問題的看待方式、諮詢動力等更方面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解釋方式。

通常我會在幾個方面去進行解釋:

1、人的內心是乙個非常複雜的機制,我們知道腦神經是非常複雜的,人的心理機制也是如此。就好像你去醫院看醫生,也是需要做一系列檢查的,醫生會詳細問診並且結合各類檢查結果才會給你診斷,你我猜想也希望你的醫生是對你負責的,不是武斷的。

2、我相信你來找我之前,已經嘗試了很多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困惑,但可能不太成功,一定有某些我們沒有發現的原因阻礙了我們(潛意識),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和發現出這樣的原因,這些原因並不是像驗血那樣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時間。

3、你看,我們今天從以下這些方面去做了了解(簡單總結今天提到的問題),這是諮詢師在做【個案概念化】的工作,這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即使同樣的問題表現也有背後不同的原因,我們需要找到那個屬於你的原因。事實上,乙個有「內功」的諮詢師,在個案概念化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就足以給來訪者安全感了。簡單來說:

諮詢師應該懂得針對每個不同的個體,要問些什麼?哪些要詳細問,哪些可以簡單問。我在某精神科醫院受訓時,曾經有位資歷很老的醫生向我展示過這一訪談的能力,好的提問者本身就可以引起來訪者足夠多的思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雖然我們強調,諮詢師不會一開始就給予反饋或建議,需要通常四次以內的訪談以後才會給一部分反饋,但並不意味著前幾次諮詢中,我們只在做評估,事實上諮詢和干預是從第一次諮詢就開始了。諮詢師需要知道,我們只是給予【那些來訪者當下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反饋】,並不是要把你所有評估到的內容都告訴來訪者,因為這除了能夠「顯示你的專業性」,對來訪者沒有什麼幫助。

比如,當一位身心分離的來訪者來到諮詢室的時候,如果諮詢師能夠觀察到來訪者的情況,並且能夠在合適的時候將這一部分反饋給來訪者:「我觀察到你出汗了,你會感覺到熱嗎?」「看起來你這樣坐著不太舒服,你需要調整一下嗎?

」這樣的反饋,讓來訪者能夠覺察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什麼,比告訴來訪者:你現在【身心分離】了,【身心分離的影響是你會失去現實感,讓你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要好很多。

再比如,很多來訪者其實來到工作室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混亂的,他很難描述內心的感受,也沒有辦法描述目前的困難,他只能感覺到,我很痛苦。如果諮詢師能夠幫他描述出來,很多來訪者也許就會感到好多了,從而放棄——我需要評估——這個需要:「似乎你現在對生活失去了動力,對很多以前感興趣的活動失去了興趣」;「聽上去你內心有兩個衝突的聲音,乙個要求你做到絕對的嚴謹、高尚、道德,另乙個卻有很多作為乙個人很難去除的願望,你一直想乾掉其中乙個,但總是失敗,也許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和解。」

5樓:李玉龍

關於標題,為了更好理解,不如變式為:

什麼流派的心理諮詢師在什麼問題情況下會在什麼時候給來訪者指導性建議或者評估反饋?

那麼有兩個自變數(流派和主題),兩個因變數(給建議的時間和給反饋的時間)!

指導性諮詢流派會更早的給出建議,可能第一次就會給出建議和反饋;而非指導性諮詢流派可能前4次都還在評估階段,甚至可能不提供評估反饋,更別說指導性建議了。

自變數二:心理諮詢的主題,決策分析性問題和關係情感性問題。

決策分析性問題,比如慢性失眠、學業指導、職業規劃等等。睡眠質量的評估反饋、在睡眠衛生教育後給出直接建議很可能第一次諮詢就完成了。

關係情感性問題,就相對更加複雜,沒有充分的理解和評估冒然給出建議和反饋是對來訪者邊界的介越,是可能破壞諮訪關係的冒險,也是對來訪者情感和關係的不尊重。

互動作用:自變數之間還會存在互動影響。

其他變數:諮詢師的個人特徵,多重諮詢目標等等。

當然,在新手諮詢師階段,諮詢師可能更追求共性;在諮詢師具有足夠勝任力時,諮詢過程豐富性和諮詢師的個人特色會逐漸展現出來。

最後,就算心理諮詢師是乙個終身職業,我們也不可能「從一而終」的,終身學習,自助助人才是我們的價值方向!

6樓:心理諮詢師Hallie

背景:我個人一般傾向於動力學諮詢、家庭諮詢兩類主要的工作方式。

每乙個諮詢師,受訓背景不一定相同,也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諮詢框架或者諮詢方案。

一般而言,動力學的諮詢全過程都在進行評估,而初始的幾次(多數人為1-4次,也有6次左右的),一般是進行訪談評估,初步建立關係,但並未直接開展非常深入的工作。此階段,有乙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諮詢師和來訪者通過訪談,考慮是否可以繼續開展工作,特別是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

而家庭諮詢的話,6次左右是主流,視情況也會有12次以上或者更久的家庭諮詢,伴侶諮詢又是另一種框架。

所以,無論個體或者家庭諮詢,在無法進展工作時,一般很難在第一次工作中諮詢師就給出建議和反饋,當然很多諮詢師為了達到諮詢效果會選擇不直接給出建議,而是在工作中逐步使得來訪者不斷成長、發展,自然給建議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心理諮詢和其他很多任務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幫助來訪者自身成長,從而有能力面對現實的困境。

當然,不同流派使用的技術不同,但核心大多都是一致的。有一些流派,會支援諮詢師在早期就給與技術幫助,可以讓來訪者很快獲得一些「建議」,解決現實層面的問題過程中不斷獲得成長。

此外,專業心理諮詢之外,還有情感輔導、心理輔導、家庭教育指導等,可能有些也會由心理諮詢師來承擔,但未必遵守的是心理諮詢的設定和框架,則很可能在首次結束時就可以先行給出一些指導建議。危機干預的話,則更是範疇之外,遵循的是另一套方案原則,每一步可能都有一些行動指南了。

不曉得是否有幫助到提問者,個人一點兒經驗和想法,僅供參考~

心理諮詢師去進修一般做些什麼呢?

華夏思源心理網 不知道把您說的 進修 理解為 通過學習來提公升自己 是不是準確。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這個學習的路是沒有停歇的。在是心理學小白的階段,心理諮詢師要通過學習不斷的提公升自己,讓自己擁有諮詢的能力,這時候除了學習還需要做的是督導。這段時間經常是入不敷出的階段,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就放棄了。這個...

心理諮詢師一般會偏愛哪種來訪?

心理諮詢師wang 諮詢師的 偏愛 偏恨 都屬於反移情的範疇。諮詢師所偏愛的來訪者,比如長得好看,聰明,有反思能力。這些有可能是諮詢師自己缺失的部分,並且我們也認為它們是好的。所以當來訪者持續地表現出這些特徵的時候,是在 滋潤 著諮詢師,滿足著諮詢師的自戀。有的時候,來訪者並不是這樣子的,他會刻意的...

做心理諮詢3年多,被諮詢師拋棄,心理諮詢師拋棄來訪者的成本是否是太低了?

111 事實上,儘管諮詢了三年多,但想必沒有太大的突破?這會帶給她焦慮和挫敗感,甚至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所以,如果你做了什麼,這就成為她給自己找的乙個藉口,乙個趁機讓你離開的理由,同時,自己也不必太自責。所以,這是遲早發生的。 心理諮詢師金明環 被諮詢師拋棄確實是個巨大的打擊,也可能是你最害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