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時間 2021-05-12 08:35:43

1樓:Lonado樂那多

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現象,乙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存在「確認偏見」。

「確認偏見」,是指當人們心中存在著某些固有印象時,他們便會在記憶和現實中不斷搜尋各種各樣與這個固有印象一致的證據,並忽略那些與固有印象相悖的事實。這就是人們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這對於表達者一方來說,他們是很無辜的。因為當我們存在這種確認偏見時,也便意味著,我們的注意力也就更多地被放在如何成功地「回應」對方的言行,而不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對方為上。

這就是誤解的產生,因為「確認偏見」所導致的誤解,傾聽方往往會因為誤解的產生,而選擇拒絕進一步的溝通。

而解開誤解的方法,卻只有保持雙方的交流與溝通這一途徑。可以說,如果對方聽不進去我們的解釋,那就毫無辦法了…

當大家發現自己可能陷入確認偏見時,切記盡早冷靜下來,再次傾聽表達者在表述的內容,盡可能地給予理解。

2樓:砂糖醬

其實很多事情,因果是倒置的。比如說乙個原本很喜歡的玩偶,忽然之間體會到了恐怖谷原理,然後就開始嫌棄它了。雖然說出來是覺得它恐怖,然後就嫌棄它了,但事實上是因為嫌棄它了,才覺得恐怖的。

大多數情況下,人都只是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而不是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還是上面的那個例子,因為相信這個玩偶是恐怖的,所以才不會願意去相信原本看到的美好的一面。

明明世界上有那麼多為什麼沒有為什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刨根問底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發現現狀已經超出了他們所相信的範圍,只是想找到現狀與他們相信的事物之間的關聯。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如果不是主觀上就已經相信的事物,就需要一系列的客觀操作來證明,而這過程是漫長而繁雜的,只要主觀願意,隨便乙個過程都可以挑刺,來表達這個觀點、事物是不值得相信的。還是那個玩偶,就算列舉了一系列的優點和可愛之處,人家主觀就是不承認,就算是公理,也無法讓人相信

3樓:人到人到中年

人總是很難相信認知之外的事情,如同螞蟻很難想象世界上有人類這樣智慧型的生物。比如說有人輕輕鬆鬆身價百億,有人談笑間翻雲覆雨,哪怕這些事情結結實實地公之於眾,我們也總是覺得過於遙遠,選擇將信將疑,或者歸之於個別現象。我們願意津津樂道反覆咀嚼的,是身邊的某某某比自己乙個月多發了幾百,是一年到頭二三十人裡誰得個先進多發多少錢,顯得領導多麼無能,自己多麼懷才不遇。

4樓:春秋大夢

算是一種腦子沒轉彎的表現吧

因為人難免會有貪婪、攀比之心之類的,加上自己對情況了解模糊,有時還有別人的煽動

所以雖然這種想法很愚蠢,但總會犯那麼幾回

這些不經過理性思考基本上都讓人覺得對自己有好處,然而…這個可以賺大錢吧(指的是想要投機取巧,不勞而獲,一夜暴富);

他遊戲沒我厲害吧(我遊戲最厲害了),

我說的沒問題吧(就像堅持日心說的教會那樣);

一點供人參考的個人看法,其實是反思

5樓:紙巾

願意相信=可以接受

那就很好理解了。

相信這個行為本來就是主觀的,接受也是。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堆哲學理論來解釋這件事。

6樓:黃福軍

每個人的宇宙觀或者世界現形成之後,為了符合自己的符合邏輯三洽,任何什麼只能往裡裝,你如果無法對事情做出解釋,你就會非常痛苦學得承認之前的愚蠢,如果不能改變自己三觀,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畢竟改變乙個人的認知比殺掉他還難

7樓:習安心理諮詢

1.人們傾向於把乙個假設證實而非證偽,你相信他是真的,所以你會想辦法尋找證據支撐他是真的的說法。

2.自證預言: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3.期望效應:期望是對自己或他人的一種判斷 , 希望自己或他人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行為預期 。 由期望而產生的行為結果就是期望效應。

4.認知失調:指乙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乙個認知推斷出另乙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8樓:Baiyssy Toe

這個問題其實是同義反覆。

人不是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而是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相信是乙個純主觀的概念,可能有人能強迫你說出違心的話,但是沒有人能強迫你心裡相信你不願意相信的東西,你相信了就表示你願意相信。

可能會有「我不願意相信,但是還是相信了」這種說法,其實還是衡量了利弊之後,發現相信才是對的,所以最後選擇了相信,其實也是願意相信了。

就像任何人的任何選擇其實都是衡量過成本收益的最優解。當然存在一些明顯愚蠢的選擇,那是因為在考慮選擇的時候認為權衡本身成本太高,預期受益不足以彌補權衡這個行為的成本。

9樓:熒熒

戴維·邁爾斯著的《社會心理學》那本書裡有,見其中的首因效應、第91頁驗證性偏差、第97頁錯覺相關和第135頁認知失調和選擇性接觸

10樓:Vincent

證實性偏見

舉個栗子,信仰,星座,或者說你曾經特別喜歡的女生,你認為她看你一眼都是愛意。人們更願意接受樂觀或者好的事物,而相繼的忽略壞的。

再說個栗子,我就說他是壞人了吧。

11樓:

可能為題外話。

高中時不懂事,被乙個女生喜歡,雖然當時對她也稍有好感,但是我深信要好好學習!什麼都知不道的樣子。

某次,課間操期間。後門出現乙個身影在看門上貼著的座位表(方便巡查老師記錄哪位同學不遵守紀律的),好奇走過去。只見玻璃外的她抬起頭,(之前只是經常碰到眼熟,我們並不認識,這一刻玻璃外的好美、笑靨如花?

)相互對視,她笑了!!!

然後畫風轉變。她指向過道的另一邊,當時瞬間領會到是什麼意思了!!!我想一定是老師來了,便以火箭般的速度回到了座位上。然後回頭,看到她還待在門窗外面。

不想打字了

之後的之後發生了故事吧。

後來的後來沒有故事。

再來。便來到了合肥。

兩個人亦或三個人的故事?

不知從某刻開始,開始深信不疑自己將孤獨終老。越是相信,越接近現實。

也許這就是所謂

12樓:蟻鵝

這個問題確切地說應該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候喜歡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而並非」總是「,理性思維較強者除外。

答案很簡單:

人都喜歡呆在心理舒適區。

13樓:中歐

簡單說罷,你腿站直往前倒下去。你會發現你自己再怎樣努力把腿打直,腿也會自己自己彎下去。也就是說控制著你的身體的大腦,並不是你本身,同理,你所相信的並不是你所相信的,而是你大腦的選擇

14樓:文良

閒得無聊我胡亂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為什麼傾向於自己相信的呢?我認為其中一點這可能跟人心理上「卑微的自尊心」有關,人面對事物時,腦海中總用第一印象去作為起點,以此來描述,比如乙個人的第一印象是暴躁的,會不會他這個人粗心大意,又或者是個輕浮的人……與其說是傾向自己相信的還不如說是早就已經判斷了的

15樓:琭琭先生

很多人都沒有那麼理性。在主觀上情不自禁的會傾向自己願意相信的。

那些困難的,不願意承認發生的,就會自欺欺人的視而不見,像鴕鳥一樣。

雖然明天可能就要deadline,老師會來催上個月布置的作業了,但也許是下週呢?

這樣想一想,就可以繼續舒服的看劇擼串約會了。

雖然道理我都懂,但這樣的話現在此刻真的很舒服啊。

16樓:許標-心理諮詢師

每個人都有著維持自我價值的需要!

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認為自己相信的是對的,維持正面的自我形象,避免否定自己觀點不正確性帶來的不悅感!

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喜歡聽肯定自己意見的話!

人對資訊的接收和記憶都是有選擇性的,會傾向於接收和記憶對自己有利的資訊,忽略對自己不利的資訊!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心裡!

17樓:「已登出」

日心說剛提出,都覺得不可以思議,哥白尼被燒死於十字架,現在我們覺得地心說是多麼荒謬.在於我們掌握了更大的視野,不能說那會的人不相信,而是無法理解,人思維習慣上會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解釋所見到的,聽到到,一旦超出範圍,自己會給自己乙個解釋,哪怕那真的很荒謬.

18樓:青哥

我覺得有乙個事情特別有意思,繞個圈兒講就更有意思了:

牛頓第一定律就是講物體運動的惰性。

而在經濟學這樣一門和物理沒什麼瓜葛的學科裡,惰性也很重要。巨集觀來說,不要亂用貨幣、財政政策,因為GDP有惰性(準確地說是persistent,被乙個外在因素衝擊後,接下來好久都回不到原來的平衡狀態),一旦搞壞了經濟,惰性讓你無力回天。微觀來說,個人的失業也有惰性,你一旦失業,找不到工作的時間越長,就越更找不到工作——可以腦補成是一條新來的人從隊頭(而不是隊尾)開始排的隊伍。

而在心理學裡,人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已知的事物,難以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對未知事物總是小心翼翼甚至恐懼;學新東西也是通過把它與舊的已知的東西聯絡起來才能學習。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惰性。

這真的太有意思了。這個世界從人到物,從微觀到巨集觀,全是惰性。

我到現在還沒想通為什麼,大概需要學一下哲學了。

19樓:明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說下要分覺醒前和覺醒後。

覺醒前,你的認知是書本,是老師,是家長。基本上大部分小孩是被動接受這些邏輯和知識,然後以這個為依據去判斷事物。

我認為這個問題是你覺醒後才會覺得有意思的話題。我們都說靈魂,靈魂。魂是你身體和作為人的本能反映,比如人家罵你會罵人,靈是支配你去判斷混的對錯並決定是否去做。

總結說,之所以人總相信自己相信的是因為你的靈駕馭不了你的魂。

20樓:George Chuy

分兩種典型情況:

未來的風險

和一貫的行為信念。

1 未來風險

僥倖心理,認為風險更小、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更可能發生。

# 壓力(恐懼):壓力經常使人傾向於低估風險,尤其是缺乏抗壓經驗的人(逃避潛在危險,獲取安全感是本能)。

但壓力是促使人改變慣性行為想法的契機和動力。

# 收益:對收益的期待和興奮,類似對風險的恐懼,使人情緒化,喪失清醒,干擾思考。

# 經驗或預判:基於以往的成功經驗,低估風險或競爭對手。或者競爭對手吃豬扮老虎。

2 一貫的行為或信念

# 否定自己(傷自尊)。人會認為自己一貫的作為或想法是值得的,正當的。一旦後者被否定,難免不對自己的思維產生懷疑動搖,這很痛苦。

# 否定長期的努力。人有得失心,不願意吃虧,不願意長期投入沒有收穫。

# 感情的寄託。把強烈而得不到排遣的心理需求寄託在特定行為上,儀式化。

兩種情況的共同點:

提高對風險的估計,或者改變既定軌跡,都需要大量思考。

大量的思考,有條件:

1 契機(外界刺激):

對壓力的感知。

別人的說服甚至責難。

教訓,起制衡或制動的負面體驗。儘管個人的體驗是孤例,但在決策時有極大的情感權重。

嘗甜頭,消除疑慮的正面體驗。預先嘗試,是乙個說服自己做改變的好辦法。

2 時間精力

3 個人性格:

是不是個傾向於通過思考而非單純的感覺來引導行為的人?

是不是善於通過不斷觀察來核實並修正預判的人?

是不是個固執的人?(多數人傾向於在不重要的問題上附和固執的人,導致固執的人益發自覺正確。)

4 社會壓力或從眾心態:

明目張膽的不從眾,會消耗人額外的精力,使人處於戒備,以隨時應對別人的非議,這尤其適用於在意別人看法的人。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過分的謙虛乃至虛偽?

香蕉你個芭拉 我最近就體驗到這個感覺了!某些突然富起來又貌似有點小情商又懂社會規則的人,明明比你有錢的多,在你面前說裝低調,假謙虛,就很虛偽。你一開始聽吧你覺得好像挺謙虛的,聽多了就感覺不對勁,只不過是不太熟的親戚關係。這類人三句話就不離做人道理,就好像有些張口閉口談感恩的微商一樣,你覺得這些人真誠...

為什麼人的本性大多是懶惰的 傾向於不勞而獲的,而人類作為乙個整體卻在一刻不停地進步?

dhw19805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後,又以其精神分析學家特有的眼光,對人類社會歷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從人自身出發,著眼於人的本能,考察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會歷史觀。什麼是文明?在弗洛伊德之前有許許多多的解釋,但弗洛伊德認為,文明只不過是人類對自然的防衛以及人際關係...

為什麼玩家總是傾向於隊友菜而不是對手強?

陸十氵 我眼睜睜的看見他們衝上去亂開團把自己擱那兒了我撤退都按爛了,隊友也不走 我發了訊號說小心草叢,隊友直接往裡衝 我切了對面c位,隊友在別處被全殺了 對手強那咱肯定認啊,但是我跟銀行行長似的帶著對面的四個提款機打遊戲,你讓我怎麼說? 你的十八 人都是這樣,如果說對面強那麼間接表明了自己的弱,沒有...